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 题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统编版 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3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习 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利用。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了解洞庭湖
激趣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了解洞庭湖。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的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习任务二:朗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生词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学习生字:庭、未、磨、盘
3.交流识字技巧。
比一比:未——末 盘——盆
多音字:磨
4.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辨析生字结构,并给生字组词。
磨,半包围结构,广字旁。书写时要注意:“广”的点居中,两个“木”左小右大,与“石”对正。
“石”的撇从竖中线起笔,“口”稍扁。
遥,半包围结构,走之旁。书写时要注意:“缶”两横与竖折黄子健的距离要均匀,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被包住的部分。
“镜”右部中间是“日”不是“口”,“未”上横短下横长。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朗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了解作者。
(1)自由诵读。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了解作者。
刘禹锡, (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
2. 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结合注释,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教师巡视、点拨。
(3)课堂交流。
交流要点: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未:没有。
②前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潭面比作镜子,生动详细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
③前两句诗的大意: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洞庭湖的波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风平浪静,像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⑤这两句诗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月光下的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比作盘中的青螺,生动形象,非常可爱。
⑥后两句诗的大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青翠,如同白银盘里盛放着一只青螺。
3.品读感悟诗句,想象画面,理解感情。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连用几个生动的比喻,“镜未磨”“白银盘”“青螺”不但形象地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也反映出诗人的心境。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博大的胸怀,诗人也不可能视大为小,举重若轻地写出这样的诗句。也抒发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明确主题思想。
《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秋夜遥望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描绘了一幅淡雅清丽的洞庭山水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望天门山》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精神和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这三首古诗通过描写景色的秀美,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色条。
……
你还知道哪些诗句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同学们课下可以多积累相关诗词,在诗词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课后作业
1.背诵《望洞庭》。
2.收集积累李白、苏轼和刘禹锡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