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一、单选题
1.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藏族农民总是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这说明( )
A.必须在全国各地发展先进文化 B.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文化只有地域之别,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D.文化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2.拜年、发红包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话拜年、微信红包越来越盛行,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正悄然发生新的变化。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传统文化催生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对传统文化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有力见证是( )
A.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B.汉字和史书典籍
C.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D.传统思想和传统建筑
4.敬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八十九十,礼有加赐”(《后汉书》)。老人还可以走皇帝专属的“驰道”等。今天,老人凭老年卡,在诸多领域享有优惠。习近平在表彰会为八十、九十高龄的老人“找座”。材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②儒学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不变的属性
③要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④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在全民书法热的同时,一些问题和现象也不容忽视。如在“新解构主义”等外衣下,打破传统经典的审美参照,追求狂怪离奇甚至荒诞恶搞、任意涂鸦的“丑书”怪书”乱象。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书法的发展必须承续中华文脉的基础上 ②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③需要多样包容,有效推动书法经典的传承 ④创新不等于恶搞,守正方能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三月三,拜轩辕。2014年4月2日,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炎黄子孙参加了这一祭祀活动,盛况空前。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和谐发展
③固守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代诗人王之涣描写了登鹳雀楼俯瞰滔滔黄河和在西北远眺黄河的情景;赏读李白的“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和温庭筠的“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巨浪涛声仿佛亲身可感。可见,赏读这些古诗词( )
①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
③能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④有利于发挥古诗词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1年五一节期间,作为热门城市的重庆共接待游客348万人。各位游客在欣赏魔幻的交通和建筑的同时,也被轻松搞笑、幽默通俗的重庆方言所吸引。重庆方言为表达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因为它( )
A.幽默通俗,丰富了巴蜀文化的内涵 B.包容诙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C.运用广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D.魅力独特,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9.2013年阳春三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礼物,是一幅由南通沈寿艺术馆特别绣制的国礼《普京总统肖像》,让普京总统惊喜不已。沈绣是清末刺绣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一代新风,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被誉为中国刺绣中的“绣中之绣”“国宝中之瑰宝”。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
①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②开展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的过程
③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④坚持“西学为本,中学为用”的文化融合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在老北京,井水是居民的日常饮用水。由于水井多,北京城市出现了许多带“井”字的地名,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府井。清朝年间,北京开始有了自来水,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水井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而“井”字地名却作为城市的记忆一代代传了下来,“井”字地名( )
A.说明文化根源于人们的情感需要
B.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C.能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D.融合了城市发展新理念与民族精神
11.有一首歌中唱道:“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①年轻人被传统艺术所感染,艺术家往往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为己任
②基于社会的信息化,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气度和神韵有了自信
③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④利用流行文化元素,是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之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A.中华文化相互交融、日渐趋同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中华文化各具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中华文化各具特色,永不融合
14.《桃花红,杏花白》《洗衣裳》《走西口》……一首首盛传神州的“山西民歌”历史悠久,《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民歌品种繁多,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山西人民创作的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优秀民歌,享誉神州。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15.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张桂梅的先进事迹表明教育( )
①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④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媒体近日曝光了发生在多地的彩礼骗局,让高价彩礼这个自带流量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场中的热点。彩礼通常是男方以与女方缔结婚姻组建家庭为目的而给付的财物,被视为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寄托着夫妻恩爱的美好寓意,而“狮子大开口”的高价彩礼却成了严重异化的恶俗,给很多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并诱发了各种问题,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高价彩礼现象的长期存在,是包括人口性别比失衡、攀比心太重、唯金钱论,价值导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根源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众多大城市,人们往往并不特别在意彩礼的价码,而是更重视家庭幸福。相反,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彩礼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性收入来源,彩礼不仅要用来抵消女性劳动力出嫁离家的损失,还要用于今后的生活保障和改善,再加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大,适婚女性在农村成为“稀缺资源”“彩礼日益”水涨船高,也就在所难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知识,为整治高价彩礼问题出谋划策。
17.材料一 古代先贤的许多名言,表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例如,孔子曾说过,“好仁者,无以尚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等。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等。
材料二 古代的许多典故或传说,传播着中华优秀美德。例如,夸父追日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雪中送炭的故事、梁山好汉见义勇为的故事、二十四孝中扼虎救父的故事,等等。
材料三 人文精神,是与科学精神相对而言的,是指社会理想、人生信念等方面的价值追求。例如,“以和为贵”的社会理想、“止于至善”的道德目标,等等。正是这些方面的人文价值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个性。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详解】试题分析:选项A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上述材料说明的是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故选项B正确。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文化既有区域之别,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故排除;选项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文化的区域性
2.C
【详解】①④:拜年、发红包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而如今,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正悄然发生新的变化,说明了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也说明了对传统文化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④正确。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②错误。
③:本项与材料无关,③排除。
本题选C项。
3.B
【详解】AB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B应选,排除AD。
C: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与题意不符,C不选。
故本题选B。
4.B
【详解】①:材料强调从古至今,敬老的传统没有改变,说明了传统文化保留着其基本特征,故①正确。
④:敬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故④正确。
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恒久不变的属性”说法错误,故②不选。
③: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全面继承”说法错误,应该是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③不选。
故本题选B。
5.B
【详解】①④:在书法热的背景下,存在打破传统经典追求狂怪离奇甚至荒诞恶搞、任意涂鸦的“丑书”怪书”乱象。强调文化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能恶搞。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强调的是书法艺术的地位,故②不相符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不是强调多样包容,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C
【详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选C。②强调了文化交流,不选;③错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发展的要求。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特征
【图解知识】传统文化的特征
7.C
【详解】①: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但并不是所有古诗词都属于优秀文化,①错误。
②③:从不同的古诗词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这表明赏读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能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②③符合题意。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D
【详解】D:由题意知,重庆方言为表达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因为它具有区域性,魅力独特,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故D符合题意。
A:重庆方言轻松搞笑、幽默通俗,有利于丰富巴蜀文化的内涵,但这不是它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
B: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而不是重庆方言,故B排除。
C: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不是重庆方言,故C排除。
故本题选D。
9.D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及到是我国的沈绣,沈绣是清末刺绣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一代新风,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被誉为中国刺绣中的“绣中之绣”“国宝中之瑰宝”。材料中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表现在“清末刺绣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这说明文化创新过程是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不是消除文化差异的过程,是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过程。因此本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过程与对待文化的态度。
10.C
【详解】A:文化根源于社会实践,A错误。
B:该选项夸大了“井”字地名的作用,说法错误,B不选。
C:材料中“由于水井多,北京城市出现了许多带“井”字的地名,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府井。”说明“井”字地名能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C入选。
D:材料不体现新理念与民族精神,D不选。
故本题选C。
11.D
【详解】①③④:“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汉字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2.B
【详解】①③: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说明年轻人被传统艺术所感染,艺术家往往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为己任,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①③符合题意。
②:该选项夸大了社会的信息化的作用,②错误。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之道,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3.C
【详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与材料不符,排除B。A中“日渐趋同”、 D中“永不融合”均表述绝对化。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体现了C。
14.C
【详解】①②:根据材料中“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山西人民创作的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优秀民歌”可知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创造了文化、发展了文化,并享用文化,故①②正确。
③: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故③错误。
④:该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的问题,故排除④。
故答案选C。
15.A
【详解】①②: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张桂梅的先进事迹表明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①②符合题意。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且材料主题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的内容应该主要是传播现代科学文化,排除③。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6.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减少对高价彩礼的物质依赖和心理依赖。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粗”,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彩礼文化,剔除婚俗中的落后成分,提倡中国传统婚礼的道德精神的回归,使彩礼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③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婚俗新风,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知识,为整治高价彩礼问题出谋划策。属于建议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提出具体建议。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高价彩礼现象的长期存在,是包括人口性别比失衡、攀比心太重、唯金钱论,价值导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根源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可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角度,说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议要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以减少对高价彩礼的物质依赖和心理依赖;
有效信息②:彩礼通常是男方以与女方缔结婚姻组建家庭为目的而给付的财物,被视为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寄托着夫妻恩爱的美好寓意,而“狮子大开口”的高价彩礼却成了严重异化的恶俗,给很多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并诱发了各种问题,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可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角度,建议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彩礼文化,剔除婚俗中的落后成分,提倡中国传统婚礼的道德精神的回归,使彩礼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有效信息③:在众多大城市,人们往往并不特别在意彩礼的价码,而是更重视家庭幸福。相反,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彩礼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性收入来源→可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建议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婚俗新风,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
【分析】背景素材:整治高价彩礼问题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17.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分析】背景素材:古代先贤的名言、典故
考点考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需调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君子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等。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关键词②:夸父追日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雪中送炭的故事、梁山好汉见义勇为的故事、二十四孝中扼虎救父的故事,等等。→可联系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关键词③:“以和为贵”的社会理想、“止于至善”的道德目标。→可联系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