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及意义。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唯物史观:认识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的影响。 时空观念:了解近代中国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史实,认识19世纪工业文明的扩展。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认识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工业革命 机器大生产 工厂制度 城市化时空坐标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学生用书(第24-25页)]机器大生产 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特点 产业工人被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制度 出现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特点 劳动模式 工人实行倒班制管理模式 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多种方式强化纪律意识生产形式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原料供给 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影响 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洋务派 19世纪中后期,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民族资 本家 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思考 阅读下面图片,该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哪些特点?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试答: 提示 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概念辨析 工厂和工场的主要区别工厂是指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场是指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场所,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制度是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主题一 工业革命的成果——工厂制度名家论史 工厂制度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动力的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导致生产的经营和管理上的变化。因此,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工厂制度的确立,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为社会阶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造就了第一代工业家。——摘编自邹冠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影响》解读 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工厂广泛建立。史料探究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材料一 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一条 任何在工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六便士……第十二条 打断连接杆子者,每根从其工资中扣除一便士……——摘编自[英]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材料二 机器大工业在生产中占了绝对优势,从而使英国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不仅如此,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也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手工业工人,这使工厂生产的优势地位体现得更为明显。19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所以,工厂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为社会阶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造就了第一代工业家。——摘编自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等材料反映工厂制度的什么特点?如何看待这一特点?简单说明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的两大因素。试答: 提示 特点: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通过经济手段管理工人。看待:工厂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到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两大因素: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确立。说明: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确立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英国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在社会上形成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比较工场制度与工厂制度的异同比较项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不 同 点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生产 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管理 制度 缺乏规章制度 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而言,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而言,规模较大,工人集中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共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1.(2023·湖北高三联考)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造成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即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故选C项;工人运动的不断兴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暴露、三大自然定律的发现等促使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欧洲工人运动,排除D项。2.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时间 事件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1890年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A.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B.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相辅相成D.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化进程答案 D解析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此项不能解释“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排除A项;B项只能解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相辅相成”说法错误,汉阳铁厂的创办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政治上还是专制,排除C项。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生用书(第26-27页)]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问题 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恶劣解决 通过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交通 方式 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作用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现 代化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眼界 开阔 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增强 原因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表现 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中多设有标准钟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 西方 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中国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消极影响 表现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结果 19世纪,旨在改善产业工人待遇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思考 狄更斯(1812.2-1870.6)在《双城记》中描述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指的是什么?试答: 提示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工人阶级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们受资本家雇佣,只能得到最低的工资报酬。思维点拨 工业化如何影响城市化(1)工业化促进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2)工业化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3)工业化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主题二 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转型名家论史 环境治理英国政府对排污行为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例如,《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另外,伦敦市中心还设立了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汽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举措清洁泰晤士河,慢慢地,困扰伦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污染恶名得以解除,泰晤士河里又重新出现鱼的身影,人们已经习惯到泰晤士河钓鱼。——摘编自《伦敦治理“雾都”的启示》解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并采取可行性措施,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史料探究 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一 下面为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16世纪 337.5万 112.5万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800万左右——荻茨《英国经济史》材料二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的漫画《怪物汤》。(备注:漫画描绘了19世纪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答: 提示 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以城市为甚,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粉尘污染、噪声污染、住宅条件恶劣、卫生状况恶化、传染病流行,严重制约城市化的进程。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各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作用。(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下表所示为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著名工业区)结婚青年识字率情况。时间 1750年 1770年 1790年 1810年 1840年 1850年男青年 识字率 63% 59% 60% 46% 60% 67%女青年 识字率 25% 21% 23% 19% 29% 32%影响兰开夏地区结婚青年识字率变动的重要原因是( )A.产业革命逐渐深入B.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C.男女平权意识传播D.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答案 A解析 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结婚青年识字率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产业革命逐渐深入,要求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故选A项;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不是重要原因,排除B项;女青年识字率与男青年识字率还有差距,不能体现男女平权意识传播,排除C项;经济结构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2.(2023·金华高二月考)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下列项中,属于工业革命引起的变革有( )①建立文官制度 ②成立东印度公司 ③禁止黑奴贸易 ④出现汽船、火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D解析 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故①正确;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②错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需要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故③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汽船、火车均属于工业革命的成果,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1.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 2.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化,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家国情怀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用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但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解读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史学前沿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解读 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没有国家干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教育普及化。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课时精练1.(2023·青岛高二上期末)1802年,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禁止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18岁以下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晨5时做夜工”。据此可知,英国意在( )A.保护青少年的健康B.提高国民文化素养C.培养新式经济人才D.建立现代工厂制度答案 A解析 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主要意图是保护青少年学徒的健康,故选A项;题干中规定的目的是保障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与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培养新式经济人才无关,排除B、C项;1771年就已经建立了现代工厂制度,且题干中的规定与工厂制度无关,排除D项。2.(2022·台州高二下期中)下面为1844年柏林一家工厂的规定。这些规定( )普通工作日从每天早上6点准时开始,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早餐时间、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以及下午半个小时的喝茶时间;工人迟到2分钟将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薪水……工作期间禁止聊天。A.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提升了工厂的机械化水平C.适应了工业化生产需要D.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答案 C解析 柏林的工厂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及纪律规定,适应了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故选C项;资本的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严格的时间要求与“提升了工厂的机械化水平”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工人对这些诸多“规定”的态度如何,无法得出“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的结论,排除D项。3.(2022·杭州高二下期中)“曼彻斯特棉纺织厂都是大建筑,这样建造是为了容纳最大量的人。为了尽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厂建成几层,各层尽可能不高,机器占了最多的面积。……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混杂机油的棉尘。”对上述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机器大生产带来劳作方式的深刻变革B.工厂彻底改变以往分散的生产状态C.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作环境急剧恶化D.生产流水线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答案 D解析 题干未提及生产流水线、工人协同劳作等信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厂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可知工厂中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2023·长沙模拟)下图所示为1874-1904年中国旧土布(用土纱手工织成的布)与新土布(用机纱手工织成的布)价格情况(单位:文/尺)。由此可推知,此时期中国( )A.经济结构发生质变B.民众的购买力提升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逐渐沦为原料产地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近代旧土布价格逐渐高于新土布的价格,这种现象会使旧土布进一步丧失市场竞争力,纺织分离,继而耕织分离,即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选C项;近代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动,“质变”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新旧土布价格的变化,不能得出民众购买力提升或下降的结论,排除B项;不论是旧土布还是新土布,都是中国人生产的土布,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5.(2022·湖南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可见民族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相互促进,有利于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个体手工业也可被纳入新的经济体系当中,D项正确;“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表述错误,排除A项;“阻碍”表述错误,应为相互促进,排除B项;“瓦解了”表述错误,排除C项。6.(2022·湖南湖湘教育高二下期中)1811年,英国兴起卢德运动,工人要求雇主停止削减工人工资与使用非学徒工的恶行,并开始有组织地在晚上进入这些“恶行累累”的雇主的工厂里砸毁机器。1812年,议会通过了严惩砸毁机器者的议案,次年2月14日,该议案正式成为法令。卢德运动( )A.显示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反映了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来C.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D.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答案 B解析 卢德运动主要反对广泛被使用的、造成众多有技术的纺织业者失业的自动织机,这些织机可以由廉价雇佣而没有技术的劳工操作,因此,卢德运动从侧面说明了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故选B项。7.(2023·郑州一模)1873年,上海租界管理者在报刊上刊登告示:“租界各处马路,原多车马来往,行人宜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急避让。”这一告示反映了当时上海( )A.现代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革B.最早引进了现代交通工具C.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D.殖民统治渗透到交通领域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租界发布告示强调行人注意交通安全,结合所学近代交通的史实可知,交通工具的革新引发社会生活变化,故选A项;“最早”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提醒行人注意出行安全,并不能得出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的结论,排除C项;使用近代交通工具并不是殖民统治的体现,排除D项。8.(2022·肇庆高二下期末)下表为英国近代人口结构变化简表(局部)。年代 1700年 1801年 1851年总人口(万人) 506 866 2 088城市人口(万人) 85 238 1 119城市率 16.8% 27.5% 53.6%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B.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C.海外殖民活动的扩展D.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答案 B解析 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进而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具体表现,与“海外殖民活动的扩展”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排除D项。9.(2023·福州高二月考)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它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与这种时间观念的形成相关的是( )A.工厂制度的确立 B.初等教育的推广C.民主政治的完善 D.钢铁工业的发展答案 A解析 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与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建立,要求工人遵守时间有关,故选A项;大本钟反映时间观念的增强,与初等教育无关,排除B项;大本钟反映的时间观念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民主政治与时间观念无关,排除C项;大本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钢铁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10.(2022·绍兴高二下期末)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如下图),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在早上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反映出( )A.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B.钟表发明增强了时间观念C.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D.工作时间过长使矛盾激化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制度之下对作息时间要求严格,故选A项;工业革命促使人们增强时间观念,而不是钟表出现引起的,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人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排除C项;由材料“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可见工人愿意支付一定费用来保证时间,不能体现劳资矛盾,排除D项。11.(2022·福州高二下期末)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到33.8。这一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 )A.源于城市化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B.由恶劣的手工工场工作环境导致C.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理论基础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死亡率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问题,即公共卫生危机,故选A项;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是工业革命时期,不是手工工场,而是工厂,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础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排除D项。12.(2022·普宁高二上期末)下图数据反映当时英国( )A.民众生活质量极大提升B.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提升C.工业革命增加社会财富D.福利国家制度使人民受惠答案 C解析 1700—1900年英国人均收入整体上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C项;工业革命时期普通民众遭受了资本家残酷的剥削,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极大的提升,排除A项;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状况,排除B项;福利国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3.19世纪初期的英格兰流行起了时装风潮,人们愈发频繁的讨论起衣着装扮,不同款式的服饰和搭配出现。而日本的和服、印度的纱丽和一些伊斯兰国家的连简裤都是几个世纪以来一成不变。这主要是因为( )A.传统文化的影响较难突破B.文化交流开拓了英国视野C.工业革命提升了消费能力D.英国致力于引领时尚潮流答案 C解析 工业革命开展使得纺织品数量大增且工业革命提升了国民财富,增加了消费能力,故选C项;亚洲服饰一成不变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与传统文化束缚无关,排除A项;英格兰服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文化交流是次要原因,排除B项;英国时装风潮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是英国主观想要引领时尚潮流,排除D项。14.(2022·滨州市高二上期末)19世纪上半叶,伦敦和地方城市中,出现了大众争相进入剧院观看情节剧的热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推动B.工人地位的提高C.文化教育的普及D.贫富差距的缩小答案 A解析 由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推动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因此出现看剧热潮,故选A项;材料反映大众争相看剧热潮,与工人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B项;19世纪上半叶文化教育并未普及,排除C项;工业革命扩大了贫富差距,排除D项。15.(2022·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上期末)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巨大变革。耶鲁学院毕业的一位校友感慨道:“对一个运气好的自由人而言。在闲暇时间舞文弄墨或凭借家庭步入仕途确实美好,但我们必须要去修建铁路、说服法官或编辑报纸,我们要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中生存……需要将自己的知识当作工具应用到各种职业领域中。”他的观点反映了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 )A.遵循英国传统,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B.扩大学习范围,倾向世俗化和专业化C.体现工业时代需求,推广实用教育D.挽救大危机的困境,提供国民教育答案 C解析 美国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应该从事与实业发展相关的行业,体现出工业时代的需求,推广实用教育,故选C项。16.(2023·北京市朝阳区一模)(15分)劳动中的人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问世。他认为所有这些简化和便利了工作的机械发明,本质上是源于分工。约翰·温奇库姆建立了一个作坊(1564年),200名织工集中在一间又长又宽的屋子里,使用200架织机,200名学徒帮忙,100名妇女梳理羊毛,200名少女运转线杆的纺车。捡选羊毛的工作由150名儿童来完成。呢绒一经织成,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理工人手里。这个作坊还有一个雇佣20名工人的漂洗作坊和一个雇佣40名工人的染坊。监督者的作用就是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合理化”。这一过程包括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想方设法去考核每一单位的投入产出,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要素组合,其结果是鼓励了技术创新,导致了组织创新。——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二 福雷德里克·泰勒出生于宾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科学管理”方法出现在美国不是偶然的。他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工序,然后对每一个工序中工人的劳动动作和时间进行研究,进而根据专门化的原则设计工人的动作和机器的功能。智力被驱逐出了车间和工厂,在那儿只留下没有大脑的臂膀和适应钢铁装置的肌肉装置。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尽管泰勒制受到劳工组织的反对,但是仍然被迅速推广开来。材料三 1979年,全世界有1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3 000台在美国,法国有150台。“合并者”是一种焊接机器人,它样子像一只螳螂。它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他腾空机器,而后归位,为下一个汽车做准备、它一小时能经手110辆汽车,它永不疲劳,它永不抗议,它永不缺勤……当然,它也不买车……——一名法国汽车制造厂的工人(1)概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科学管理原理》两部著作的问世背景,归纳斯密与泰勒关于生产管理理论的相同之处。(6分)(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劳动中的人”的变化进行解读。(9分)答案 (1)背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国工场手工业长期发展积累了大量分工协作的生产经验;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对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管理原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进一步紧密结合,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快速发展。相同之处:都主张对生产过程进行分工;通过规范每个工序的操作提高生产效率。(2)英国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分工、协作与集中劳作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技术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生产经验和大批技术工人。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最大限度地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强度。随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解放了生产线上的大量人力,改变了劳作方式,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出现产业工人大量失业与转型,劳动者内部阶层发生分化。工业革命以来,劳动者被日益工具化;劳动者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相对贫困化加剧;对劳动者的素养要求不断提升,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现代企业对拥有知识技能和科学技术的高端劳动力的需求加大,劳动者内部分化加大;工人阶级素质的不断提升,争取劳工权益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