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1)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逐步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提出并成功运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3)外交: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之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综合国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1)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文化:载人航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等科技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基础设施走到世界前列。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3.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目标1.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立足于时空观念,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先进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4.核心概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知识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内容指导思想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工作重点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路线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拨乱反正 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平反冤假错案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概况 ①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干部平反 ②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名誉 ③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 ④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⑤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召开:1981年6月在北京召开。(2)内容: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影响: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4.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背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以恢复和发展。(2)内容:1982年底,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影响: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图解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图片《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会上致悼词》及相应内容,思考:这一措施有何影响?提示 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问题思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该决议的背景。提示 “文化大革命”结束(进一步清算“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加强全党思想团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明显成效;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进程1.起步与全面展开(1978-1992)(1)对内改革农村 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 ①试点: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 ②全面展开: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2)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3)理论贡献特色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初级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2.改革开放新阶段(1992-2001)(1)南方谈话(1992年)①内容: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影响: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2)中共十四大①召开:1992年,在北京举行。②内容: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影响: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3)中共十五大(1997年)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正式被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国的目标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4)跨世纪发展①国际接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②重大战略: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概念阐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持续推进(2002-2012)(1)中共十六大(2002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机遇 21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影响 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中共十七大(2007年)①内容: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②影响: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图解历史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思考:如何认识“三步走”发展战略?提示 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易错辨析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先城市后农村的历程。( × )2.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3.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 )知识点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提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2.邓小平理论形成时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决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历史意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江泽民思想形成时间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解决问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历史意义 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历史地位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科学发展观形成时间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解决问题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内容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历史意义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提炼邓小平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提示 观点: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邓小平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与理论论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图解历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关系主题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材料一 如图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的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的“生死状”。材料二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解读 材料一结合史料类型阐释史料价值即可,材料二提取关键信息如“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和吸引效应”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思考:(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提示 (1)材料一属于一手史料。该资料对研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意义: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格局:从沿海到沿江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主题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摘编自《人民日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两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说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进程中积累的经验。提示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经验: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等。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与完善。(3)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的深化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理念。(4)立足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的内在源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事求是的基本特点。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3.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起步,逐步深化,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教材补遗 恢复高考听最近访问中国一些大学的人说,出现了一种不寻常的现象。大学的图书馆里挤满了学生,他们都在埋头读书。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图书馆一直是空空如也。除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和寥寥无几的一些必须经过教师批准才能借阅的书籍以外,其他书籍都不对学生开放。全国各地,下乡的高中学生和“知识青年”现在都在拼命用功准备考大学。这是十年来举行的第一次考试。——《中国的考试热有增无减》(《参考消息》1977年12月5日)解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进入健康发展轨道。情境阅读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具体的发展时期:(1)1949年10月至1956年,是经济形态转变和国民经济由恢复走向发展的时期。(2)1957年至1966年,是全面进行经济建设和第一次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出现严重挫折的阶段。(3)1966年至1978年,是大批判、大动乱带来大损失,经济的曲折、片面发展和实现拨乱反正的阶段。(4)1979年至1984年,是经济建设走上改革开放轨道和较快发展的阶段。(5)1984年至1991年,是推进和扩大改革开放的阶段。(6)1992年至2000年,是深化改革、理顺机制和经济建设开始腾飞的阶段。——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解读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曲折性、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1987年中共十三大C.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D.1997年中共十五大答案 A2.1979年初,新华社、《人民日报》对安徽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连续报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肯定了他们的经验。这组报道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首批经济特区的建立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答案 C3.1979年,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85年后,他又说“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论断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上述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A.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认识到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这些论断反映出邓小平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从政治角度而言,社会主义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从经济角度而言,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项正确。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故选A项;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5.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科学发展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 B解析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故选B项;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排除C项;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