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不管从心理还是生理趋于成熟,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较客观和理性,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七年级一学年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培养起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兴趣,构建起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史发展的线索,这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历史打下了基础。
但随着2022版新课标的颁行,对学生学习历史提出了新要求。学习历史不是对史实进行简单的背诵和记忆,而要通过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对历史过程了解的基础上深入认识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获得启发。这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学习历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懂得学习历史的意义和重要性。
当然要学好历史要大量地阅读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课外阅读量较少,对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是很浓。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搜集大量与历史教学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从阅读史书中培养学习兴趣,从了解历史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同时要监督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与历史有关的书籍,让他们扭转过去懒散、不爱读、不想读的思想,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慢慢培养起学生的读书意识,这对学生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应发挥一部分较好孩子的带动引领作用,让这些有上进心和积极性的孩子带领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孩子,从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新学年历史学习中有新的收获和进步,也希望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成绩。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选用的是部编版新教材,教材总共有八个单元27课。每一单元都有大单元标题和内容梗概的介绍,这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认知。每一课内容编排都有问题导引,内容分层呈现。
而每一个知识内容的呈现会结合“内容图片、战争形势图”“人物扫描”“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等辅助教学资源。每课都设置了“课后活动”与“知识拓展”。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学生也能借助这些辅助教学资源深入的理解所学内容。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
每一课都按照知识结构设置几个重点环节,让学生能直观地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知。教材内容设计新颖,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个环节的设置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可见,从教材的编写和单元设计,知识体系的合理布局能够看出教学设置注重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呈现,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属于中国近代史部分,主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一系列被侵略的历史,面对侵略中国各阶级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和探索,但都失败了。中国一步一步被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志士仁人进行了各种艰难的探索拯救中国,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探索与发展史。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思想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让中国摆脱被侵略的命运,但都失败了。在探索救中国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灵魂,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成了中国革命的坚强力量。 1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因此,八年级上册历史讲述的是一个急剧变动的中国。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近代化的探索和民主革命的斗争,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发展的历程。在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近代化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迎的了发展的空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总之,本册教材设计合理,内容编排紧凑、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它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个明晰的认识,并注重培养历史发展的大线索观和时空观念。同时注重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发展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振兴中国和复兴中华的重要责任意识。
三、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晰近代被侵略史、抗争史和探索史。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
2.培养学生识图、阅读历史史料以及分析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4.了解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意识。
5.提高本学期历史教学的学业质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重点在于认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相关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发展脉络。
2.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家国情怀。
五、教学措施:
1.提前备好每一课的教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2022版历史新课标,理解课程的目标和重难点。
2.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利用历史小故事让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培养历史素养。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制作符合课堂教学的PPT,积极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优化教学设计,突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理解。
5.加强对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帮助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
6.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 次 授 课 内 容 课 时
1 1.1开学第一课《中国近代史概览》1.2第1课《鸦片战争》 2
2 2.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2.2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2
3 3.1第4课《洋务运动》3.2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
4 4.1第6课《戊戌变法》4.2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2
5 5.1第一、二单元复习5.2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2
6 7.1第9课《辛亥革命》7.2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2
7 8.1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8.2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
8 机动 2
9 9.1第13课《五四运动》9.2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2
10 10.1中期总复习10.1中期考试 1
11 11.1试卷讲评与成绩分析11.2第15课《北伐战争》 2
12 12.1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12.2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
13 13.1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13.2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
14 14.1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14.2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2
15 15.1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5.2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2
16 16.1第五、六单元复习16.2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2
17 17.1第23课《内战爆发》17.2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
18 18.1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8.2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
19 19.1期末总复习19.2期末考试
20.1期末工作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