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3.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4、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5、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6、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理解并学习铺陈和类比及反语的手法,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准备1、印发三张课外阅读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2、学生完成导学案,教师编写教案并制作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铺垫背景课前布置本课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片、书刊等,对圆明园以及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暴行有初步了解。了解作家情况。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三、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略) 3、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现在,经整修后的遗址,已成为人民群众凭吊和游览的场所。4、书信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5、重点字词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四、整体感知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2、阅读全文,明确本文的文体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这是一封书信,议论为主、描写为辅,是偏向议论性质的文章体裁。语言特点是情绪激昂,爱憎分明,有赞美也有讽刺——雨果在行文中高度赞美圆明园,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放肆的劫掠,表达了对本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无比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切同情。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明确:(1-2)第一层:交代写作缘由。(3—4)第二层: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5—9)第三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10—完)第四层: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4、思考:本文结构上有何特点?明确:引论——本论——结论。引论就是引出论点(是什么),本论就是解释论点(为什么),结论就是论点(怎么办)。“摆现象→→说危害→→析原因→→给对策”的格式。五、精读品析1.学生再次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2.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思考: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作者将它跟哪些建筑类比?明确: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亚洲文明的剪影。跟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圣母院类比,它们的共同点是精美绝伦,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3、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 为什么 明确: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4、“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它是怎样消失的?明确:两个强盗——法兰西、英吉利毁了。5、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洗劫,放火,行窃6、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 明确:小额尔金(对照书下注释,区分两个额尔金的所作所为)7、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明确:谴责和抗议。8、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9.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运用反语,有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表达作者愤怒之情。老师补充:反语,就是说同本意相反的话,以便更有效地表达本意。反语具有诙谐辛辣,幽默风趣的修辞效果.它多用于讽刺。反语既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10.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但事实上,作为一个法国人,他却超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表达了爱憎鲜明的观点,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11、雨果是直接用很激烈的言辞从正面谴责的吗?明确:不是,是用反语(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12、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明确: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六、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阅读6-10段,这一部分是诸多独立成段的短句群,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从中我们还能读出哪些深意?明确方向:(适时出示雨果的出身、经历、成就等背景并板书记录)1. 作为法国人,作者站在法国政府的对立面,批判其侵略行为。1. 揭露政府行为驱动和裹挟人民,明确了政府的过错。1. 对他国文明乃至世界艺术的珍视。1. 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等。1. 第9-10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两句话的立场也略有不同,试对比。(明确,9段站在人类和历史的角度批判此次远征,10段则是对巴特勒的回应。)七、小结全文。主旨: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老师寄语: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也要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能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大家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八、拓展练习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九、布置作业1.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要求:格式正确,观点鲜明。2.预习下一课十、板书设计圆明园——赞美——奇迹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侵略者——讽刺——强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