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塞下曲》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塞下曲》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戍边战士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精神品质,并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2.体会边疆战士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精神品质,并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塞下曲》,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
(2)读诗题,并初步了解诗题。
①师:哪位同学能解释诗题呢?
生:《塞下曲》是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师引导: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
生:查参考书。
师评价:“查阅资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四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2、朗读边塞诗,感受边塞风貌。
(1)师引导:谈一谈边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
生:荒凉、杳无人烟、沙漠、寒冷、孤独。
(2)用一个字形容边塞。
生:孤、苦、寒(板书)
【设计意图】边塞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更多诗篇,以一篇带多篇,感受边塞风貌,为后面感受人物品质做铺垫。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这么多诗人笔下的边塞,卢纶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边塞呢?
初读古诗,注意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学生提示个别字的读音及书写。
(1)多音字“单”, chán(单于)dān(单位)shàn姓
(2)“遁”dùn,“骑”qí。
【设计意图】教授多音字、会认字时,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进行强调,加深记忆。
(3)指导的书写。
,雁,一种候鸟。=(“人”字形)+(鸟),表示
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设计意图】新课标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指出让学生能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会写字教学时,结合字的起源与意思,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奥秘。
3、指导节奏。
4、自由朗读。
5、生生互评,每一个要求一颗星,给同学打星,说明原因,再试读。
6、齐读。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并指出缺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避免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
板块三 品读古诗,入情入境
1、提出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2、师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的前提是什么?
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师:有什么方法?
生: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关注插图)
3、四人一小组互相合作解决诗句意思,分享,补充。小组派代表分享成果。
【设计意图】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要求学生能使用方法理解生字、词语、句子的意义。四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突出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新课标提出的“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4、指导朗读:故事发生的时间?“月黑”突然?气氛?
事件?怎么逃?(快、悄悄)
谁去追?怎么追?(迅速、快)
周围环境?(下着雪)大不大?
哪看出?“满”体现环境恶劣,天气严寒。
体现战士们什么品质?不惧严寒、英勇无畏、奋勇杀敌
(读出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边疆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5、 生生互读,给星。
6、提高难度,竖版、朗读配乐。
7、吟诵古诗
(1)这种读书的方式叫“朗读”,是八九十年前随着西方话剧传入我国的,我们有一种古老的读书方式叫“吟诵”,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2)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中段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可见诵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任务。加入“吟诵”部分,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板块四 感悟古诗,升华情感
1、感悟古诗。
(1)师引导:在这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和吟诵中,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一千多年前的夜晚,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单于狼狈逃跑,我军将士奋勇追敌。
(2)师:你还看到哪些诗人并没有写的场面?
生:战斗结果,虽然战斗很激烈、焦灼,但我们仍然胜利了。
师评价:我们要学习这位同学读诗的方式,不仅要看到诗人写出的场景,还要想到诗句背后的场面。
(3)师:你看到怎样的将士呢?
生:英勇无畏、奋勇追敌(勇)
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义)
精忠报国、忠于国家、人民(忠)
【设计意图】诵读优秀诗文时,要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诗人所描写的画面,还要想象诗句背后的场面。
2、升华情感。
(1)师引导:边疆战士在这样“孤、苦、寒”的环境中,仍然饱含着“忠、勇、义”的精神,是因为什么呢?
生:一颗颗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2)再读边塞诗。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唐之前的边塞诗只有两百余首,而仅《全唐诗》就收录了两千余首边塞诗,这些边塞诗大都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意识。
①思考:为何过了一千多年,还要学边塞诗?结合资料谈想法。
生:学习诗人爱国,战士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
②雪山回荡英雄气,风雪边关写忠诚。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英雄虽已离去,精神永驻边关。
3、让我们背诵《塞下曲》,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爱国情。
4、今天的古诗学习即将结束,但我们怀着的这份爱国之心永不会变。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卢纶《塞下曲》共六首,搜集了解其他五首。
3、把你通过古诗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展示边疆战士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第二项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