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单元培优练)-【学霸提优】(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编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声现象(单元培优练)-【学霸提优】(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编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八(二班的乐器表演使现场观众掌声不断,下列关于乐器产生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乐器发出的声音属于超声波
B.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中的
C.拉二胡时将手指按在琴弦上不同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
D.观众能够分辨出二胡和古筝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2.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诗词都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忽闻岸上踏歌声”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B.“转轴拨弦三两声”中“转轴”是为改变音色
C.“不敢高声语”中“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D.“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根据响度来辨别出钟声
3.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下列对琵琶演奏中涉及的声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A.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B.琵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琴声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快
D.琴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B.图乙中航母舰载机外观简单,线条流畅,可以减小在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C.图丙中发出的笛声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D.图丁中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拍照时,相对于地面行驶的汽车,无人机是静止的
5.体育训练时,老师使用喇叭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
6.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由于  
A.光在空气中传播不需要时间
B.在空气中传播时,光速比声速大
C.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生打雷
D.闪电和打雷发生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颂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B.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8.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小枫杨特别喜欢物理,每次读四大名著,总想和物理关联起来,下列他的想法正确的是  
A.《西游记》:“悬丝诊脉”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B.《三国演义》:描写打仗时,士兵用力擂鼓,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声音的音调高
C.《红楼梦》:仅靠听笑声就判断出来人是王熙凤,利用了声音的音调不同
D.《水浒传》:铁笛仙马麟,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笛子的振动
10.如图所示是一种商代铜鼓,关于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鼓的振动产生鼓声
B.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鼓面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鼓声越大
D.这种鼓发出的鼓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11.周杰伦在2024年的演唱会上演唱过《蜗牛》,是一首励志歌曲。从有关声现象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他唱这首歌时,声音是由话筒振动产生的
B.如果当时的温度是,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可以传播
C.他在演唱高音部分发出的不是超声波,而是次声波
D.现场的歌迷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12.把大小和材质都不同的甲、乙(如图1所示)两个水杯分别放在图2中点处,小凯用木筷敲杯子发出声音,用专业仪器在点测得相关数据如表一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频率 声音强弱等级
甲 400 50
乙 600 30
A.甲与乙相比,乙的音调低
B.与乙相比,甲发声的响度较大
C.甲、乙的音色相同
D.快速敲击甲杯,其音调将会升高
13.小芹自制了一个哨子(如图),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现悦耳的哨声,关于哨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哨声是由于管中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
B.吹哨时,活塞上下推动的速度越大,音调越高
C.吹哨时,活塞上下推动的目的是改变哨声的音调
D.活塞不动,用更大的力气吹,哨声的响度会更大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4.往7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   (填“相同”或“不同” ,最右边瓶发出的是   (填“1”“2”“3”“4”“5”“6”“7” 音。
15.在物理兴趣小组组织的活动中,小明利用橡皮筋等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古筝”,并用它进行了演奏,“古筝”的声音是由   的振动产生的;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发声时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 。
16.如图所示,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吹奏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17.小王利用一根琴弦和一些简单器材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单弦琴”。拨动箭头处琴弦的同时左右移动小车,即可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则小车向右移动,音调逐渐   ;若小车静止在某位置,向小桶里再加些沙子,音调和原来相比会变   一些。
18.有一口竖井,深度未知。在井口大喊一声,后听到井底回声,则井深   ;在井口向井内抛下一个石子,后听到石子落到井底的声音,则石子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
19.如图甲,人说话时,用手摸喉咙感觉喉咙在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乙图中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的过程中,听到闹钟发出的响声越来越弱,说明   不能传播声音;丙图中击打鼓时的情景,用力越大,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越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0.某同学在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梳子的齿上划过,划的速度越快,硬纸片振动得越   (选填“快”或“慢”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这说明音调与   有关;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   (选填“变大”或“变小” ,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 ,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
21.以下是同学们学习物理以来,研究声现象时的部分场景,请你根据自己学习时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动手实践的经验以及在物理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将图中的有关声现象实例的描述补充完整。
(1)如图甲所示,大泽利用钢尺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如图所示,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选填“高低”或“大小” ,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②通过多次改变   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保持其振动幅度相同,仿照步骤①进行多次实验,并得出结论;
③用这些器材能不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选填“能”或“不能”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请说明如何操作: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的乒乓球跳起,说明   ;
(3)如图丙所示,为证明桌子能够传声,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小明用手轻划桌面,使坐在桌子左侧耳朵靠近桌面但不接触桌面的小华在空气中不能听到划桌子声;
②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不变,小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够听到划桌子声;
以上证明了桌子能够传声。其中进行实验操作步骤①的目的是:  。
22.在第二课堂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铜 60 0.76 铜
铜 60 0.89 铜 100 0.76
铜 60 1.02 尼龙 80 1.02
铜 80 0.76 尼龙 100 1.02
铜 80 0.89 钢 80 1.02
(1)小华选用了、、三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   的关系;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
(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编号为的材料的长度和横截面积还没填,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那么表中所缺数据长度为   、横截面积为   。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3.一辆汽车面对一高山以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鸣笛后听到了回声,求:
(1)这段时间内汽车前进了多少米?
(2)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了多少米?
(3)此辆车听到回声时到高山的距离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
24.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后驾驶员听到回声,已知汽车的速度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求:
(1)鸣笛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2)驾驶员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3)此汽车长,以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隧道,求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有多长?
25.国之重器——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若其匀速直线下潜的速度为,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下潜后静止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求:
(1)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奋斗者”号潜水器匀速下潜的路程;
(2)若收到信号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继续以原来的速度下潜到海底需要多少时间。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八(二班的乐器表演使现场观众掌声不断,下列关于乐器产生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乐器发出的声音属于超声波
B.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中的
C.拉二胡时将手指按在琴弦上不同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
D.观众能够分辨出二胡和古筝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答案】
【解答】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乐器发出的声音人能听到,不属于超声波,故错误;
.乐器发出的声音传到观众耳中的介质是空气,故正确;
.拉二胡时将手指按在琴弦上不同的位置,改变的是声音振动的频率,即声音的音调,故错误;
.观众能够分辨出二胡和古筝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错误。
故选:。
2.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诗词都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忽闻岸上踏歌声”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B.“转轴拨弦三两声”中“转轴”是为改变音色
C.“不敢高声语”中“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D.“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根据响度来辨别出钟声
【答案】
【解答】解:.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正确;
.“转轴拨弦三两声”中“转轴”是为改变音调,故错误;
.“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错误;
.钟声是根据音色辨别的,故错误。
故选:。
3.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下列对琵琶演奏中涉及的声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A.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B.琵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琴声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快
D.琴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
【解答】解:.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故正确;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琵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正确;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无关,故错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琴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正确;
故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B.图乙中航母舰载机外观简单,线条流畅,可以减小在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C.图丙中发出的笛声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D.图丁中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拍照时,相对于地面行驶的汽车,无人机是静止的
【答案】
【解答】解:.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正确;
.航母舰载机外观简单,线条流畅,采用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小在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故正确;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正确;
.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拍照时,相对于地面行驶的汽车,无人机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无人机是运动的,故错误。
故选:。
5.体育训练时,老师使用喇叭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
【答案】
【解答】解:体育训练时,老师使用喇叭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正确,错误。
故选:。
6.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由于  
A.光在空气中传播不需要时间
B.在空气中传播时,光速比声速大
C.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生打雷
D.闪电和打雷发生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答案】
【解答】解:打雷和闪电是同时产生的,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远的大于声的传播速度,故正确,不正确。
故选:。
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颂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B.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答案】
【解答】解:.蝉叫声是由蝉的鸣膜振动发声,鸟类的发声器管叫鸣管,故错误;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错误;
.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故错误;
.我们是根据音色不同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故正确。
故选:。
8.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
【解答】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错误;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天上人”是诗句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不能说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故错误;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错误;
.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而产生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确。
故选:。
9.小枫杨特别喜欢物理,每次读四大名著,总想和物理关联起来,下列他的想法正确的是  
A.《西游记》:“悬丝诊脉”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B.《三国演义》:描写打仗时,士兵用力擂鼓,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声音的音调高
C.《红楼梦》:仅靠听笑声就判断出来人是王熙凤,利用了声音的音调不同
D.《水浒传》:铁笛仙马麟,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笛子的振动
【答案】
【解答】解:、“悬丝诊脉”是通过丝线来传递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正确。
、士兵用力擂鼓,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大,故错误。
、大家仅靠听她的笑就判断出来人是王熙风,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错误。
、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故错误。
故选:。
10.如图所示是一种商代铜鼓,关于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鼓的振动产生鼓声
B.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鼓面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鼓声越大
D.这种鼓发出的鼓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
【解答】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鼓皮的振动产生鼓声,故正确;
、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鼓声响度越大,故错误;
、鼓面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鼓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错误;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鼓声也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错误。
故选:。
11.周杰伦在2024年的演唱会上演唱过《蜗牛》,是一首励志歌曲。从有关声现象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他唱这首歌时,声音是由话筒振动产生的
B.如果当时的温度是,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可以传播
C.他在演唱高音部分发出的不是超声波,而是次声波
D.现场的歌迷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答案】
【解答】解:、歌声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错误;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故正确;
、他在演唱高音部分发出的不是超声波,也不是次声波,故错误;
、现场的歌迷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故错误。
故选:。
12.把大小和材质都不同的甲、乙(如图1所示)两个水杯分别放在图2中点处,小凯用木筷敲杯子发出声音,用专业仪器在点测得相关数据如表一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频率 声音强弱等级
甲 400 50
乙 600 30
A.甲与乙相比,乙的音调低
B.与乙相比,甲发声的响度较大
C.甲、乙的音色相同
D.快速敲击甲杯,其音调将会升高
【答案】
【解答】解:、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单位用表示,由表格数据可知,乙的频率值高于甲的频率,故甲与乙相比,乙的音调高,故错误;
、响度是声音的大小,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的分贝值高于乙的,则甲和乙相比,甲的响度更大,故正确;
、甲、乙两个水杯材质不同,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相同,故错误;
、音调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与敲击频率无关,故错误。
故选:。
13.小芹自制了一个哨子(如图),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现悦耳的哨声,关于哨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哨声是由于管中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
B.吹哨时,活塞上下推动的速度越大,音调越高
C.吹哨时,活塞上下推动的目的是改变哨声的音调
D.活塞不动,用更大的力气吹,哨声的响度会更大
【答案】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哨子时,哨子内的空气柱就会振动发出声音,故正确;
、吹哨时,哨子内空气柱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活塞上下推动的速度越大,音调的变化越快,故错误;
、吹哨时,活塞上下推动,发生振动的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故正确;
、活塞不动,用更大的力气吹,空气柱振动的幅度增大,哨声的响度会更大,故正确。
故选:。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4.往7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 ,最右边瓶发出的是   (填“1”“2”“3”“4”“5”“6”“7” 音。
【答案】相同;1。
【解答】解: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瓶子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最右边的瓶子装水最多,瓶子和水的总质量和总体积最大,最难振动,音调最低,所以最右边瓶子发出“1”音。
故答案为:相同;1。
15.在物理兴趣小组组织的活动中,小明利用橡皮筋等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古筝”,并用它进行了演奏,“古筝”的声音是由  弦 的振动产生的;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发声时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 。
【答案】弦;低
【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粗的橡皮筋比短的橡皮筋更难振动,所以振动频率低,因此发声时的音调要低。
故答案为:弦;低。
16.如图所示,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吹奏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答案】音调
【解答】解:吹奏曲笛时,笛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住不同的孔,笛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
17.小王利用一根琴弦和一些简单器材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单弦琴”。拨动箭头处琴弦的同时左右移动小车,即可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则小车向右移动,音调逐渐  变低 ;若小车静止在某位置,向小桶里再加些沙子,音调和原来相比会变   一些。
【答案】变低;高。
【解答】解:小车向右移动时弦变长,弦越长音调越低;向小桶里再加些沙子,弦变紧,弦越紧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变低;高。
18.有一口竖井,深度未知。在井口大喊一声,后听到井底回声,则井深  85 ;在井口向井内抛下一个石子,后听到石子落到井底的声音,则石子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
【答案】85;17
【解答】解:由可知,声音传播的路程:

则井的深度:;
井底的声音传到井口需要的时间:,
则石子下落的时间:,石子下落的路程,
石子下落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85;17。
19.如图甲,人说话时,用手摸喉咙感觉喉咙在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乙图中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的过程中,听到闹钟发出的响声越来越弱,说明   不能传播声音;丙图中击打鼓时的情景,用力越大,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越大。
【答案】振动;真空;响度。
【解答】解:人说话时,用手摸喉咙感觉喉咙在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铃声越来越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用力敲鼓声音很大,则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振动;真空;响度。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0.某同学在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梳子的齿上划过,划的速度越快,硬纸片振动得越  快 (选填“快”或“慢”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这说明音调与   有关;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   (选填“变大”或“变小” ,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 ,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
【答案】(1)快;高;振动的频率; (2)变大;变大;振幅。
【解答】解:(1)用硬纸片在梳子的齿上划过,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这说明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锯条的振幅越大,听到的响度越大,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故答案为:(1)快;高;振动的频率; (2)变大;变大;振幅。
21.以下是同学们学习物理以来,研究声现象时的部分场景,请你根据自己学习时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动手实践的经验以及在物理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将图中的有关声现象实例的描述补充完整。
(1)如图甲所示,大泽利用钢尺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如图所示,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高低 (选填“高低”或“大小” ,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②通过多次改变   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保持其振动幅度相同,仿照步骤①进行多次实验,并得出结论;
③用这些器材能不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选填“能”或“不能”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请说明如何操作: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的乒乓球跳起,说明   ;
(3)如图丙所示,为证明桌子能够传声,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小明用手轻划桌面,使坐在桌子左侧耳朵靠近桌面但不接触桌面的小华在空气中不能听到划桌子声;
②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不变,小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够听到划桌子声;
以上证明了桌子能够传声。其中进行实验操作步骤①的目的是:  。
【答案】(1)高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能;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2)空气可以传声;(3)排除小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的可能。
【解答】解:(1)①音调描述的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描述的是声音的大小,所以利用钢尺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要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如图所示,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高低,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②通过多次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即改变频率。
③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可以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比较发出声音的响度大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两个音叉之间是空气,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的乒乓球跳起,则左边音叉也振动发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3)实验探究桌子(固体)能否传声,小明用手轻划桌面,小华坐在桌子左侧耳朵靠近桌面但不接触桌面,通过空气听桌子声,不能听到桌子声,这样在进行实验时可以排除小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的可能。
故答案为:(1)高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能;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2)空气可以传声;(3)排除小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的可能。
22.在第二课堂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铜 60 0.76 铜
铜 60 0.89 铜 100 0.76
铜 60 1.02 尼龙 80 1.02
铜 80 0.76 尼龙 100 1.02
铜 80 0.89 钢 80 1.02
(1)小华选用了、、三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  琴弦长度 的关系;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
(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编号为的材料的长度和横截面积还没填,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那么表中所缺数据长度为   、横截面积为   。
【答案】(1)琴弦长度;控制变量法;(2);;(3)80;1.02。
【解答】解:(1)小华选用、、三根琴弦,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选择的是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所以能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作控制变量法;
(2)为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进行研究;
(3)因为是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所以要求三根琴弦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符合条件,所以添加这根铜琴弦,它的长度也为和横截面积为;
故答案为:(1)琴弦长度;控制变量法;(2);;(3)80;1.02。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3.一辆汽车面对一高山以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鸣笛后听到了回声,求:
(1)这段时间内汽车前进了多少米?
(2)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了多少米?
(3)此辆车听到回声时到高山的距离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
【答案】(1)这段时间内汽车前进了;
(2)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了;
(3)此辆车听到回声时到高山的距离是。
【解答】解:(1)汽车的速度,
由可知,这段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路程:;
(2)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3)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的距离:。
答:(1)这段时间内汽车前进了;
(2)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了;
(3)此辆车听到回声时到高山的距离是。
24.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后驾驶员听到回声,已知汽车的速度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求:
(1)鸣笛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2)驾驶员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3)此汽车长,以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隧道,求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有多长?
【答案】(1)鸣笛时,汽车距离大山为;
(2)驾驶员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大山为;
(3)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为。
【解答】解:(1)声音传播的路程:

由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设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大山为,
则:,
解得:;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前方大山的距离:

(3)汽车完全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隧道长,即,
由可知,汽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时间为:。
答:(1)鸣笛时,汽车距离大山为;
(2)驾驶员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大山为;
(3)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为。
25.国之重器——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若其匀速直线下潜的速度为,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下潜后静止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求:
(1)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奋斗者”号潜水器匀速下潜的路程;
(2)若收到信号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继续以原来的速度下潜到海底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1)“奋斗者”号潜水器匀速下潜的路程为;
(2)奋斗者”号还需潜到海底。
【解答】解:(1)“奋斗者”号潜水器匀速下潜的路程;
(2)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
收到信息时距海底的距离;
奋斗者”号需要潜到海底的时间。
答:(1)“奋斗者”号潜水器匀速下潜的路程为;
(2)奋斗者”号还需潜到海底。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