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梳理)-【学霸提优】(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编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梳理)-【学霸提优】(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编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章 机械运动
【知识梳理】
【专题复习】
专题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正确解答有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一个误区 物体振动发声,但发出的声不一定能被听见,要使声被听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有一定的响度;(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四种方法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典例1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在水中传播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多个“鱼洗”同时发声能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
D.停止搓把手后,短时间“鱼洗”仍能发出嗡嗡声,说明“鱼洗”发声不需要振动
典例22024年央视元宵联欢晚会上,来自云南玉溪的师生合唱团,用她们优美的声音共同吟唱《小雅鹿鸣》。优美的歌声是由声带   产生,并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中的。
典例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如果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水被弹开。
专题二、声音三特性的辨析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2)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典例1同窗三年,同学们彼此都非常熟悉,即使闭上眼睛都能知道说话的是哪位同学,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振幅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典例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减小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和发声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钢尺振动产生的
B.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C.第二次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
D.钢尺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典例3男同学在“变声期”说话的声音“变粗了”,这里的“粗”指的是声音的   发生变化,男同学的说话声变粗的原因是他们的声带振动与变声期以前相比   了。(选填“变快”或“变慢”
专题三、噪声的控制
1.要控制噪声就要知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
(3)鼓膜的振动亲戚听觉。
2.从以上三个方面可知,可从三个方面控制噪声:
一、防止噪声的产生;二、阻断噪声的传播;三、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典例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叙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禁止鸣笛”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的速度快
D.“引吭高歌”是描述声音的频率高
典例2如图所示,陶埙是中国最原始的吹奏乐器之一,古典艺术爱好者用陶埙吹奏悦耳动听的《高山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是由于陶埙振动产生的
B.用力吹陶埙,可以改变陶埙声音的音色
C.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D.吹奏陶埙时,用手指按压不同的圆孔可以改变音调
典例3星期天,小聪同学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   (填“响度”或“音调” 。而这时,在隔壁学习的小明同学起身关上自己房间的窗户,小明是通过   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专题四、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典例1如图所示,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中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B.超声波只能在水中传播
C.人听到“嗞嗞”声是超声波
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典例2在每个眼镜店里都会有一台眼镜清洗机,其中利用到的物理原理是  
A.次声波 B.电磁波 C.紫外线 D.超声波
典例3智能门锁走进千家万户。只要说出“暗语”门就自动打开,依据的是声音的   ;智能门锁根据用户语音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专题五、与声速有关的计算
与声速有关的计算主要考查声速测距,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利用声速计算打雷处到人的距离。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2)利用回声测距。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声音的传播是“有去有回”的。
(3)利用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计算传声时间差,或测算钢轨、金属管等的长度。
典例1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接受到回声,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若以正在倒车的汽车为参照物,障碍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的。
典例2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请问: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典例3某汽车以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后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求:
(1)鸣喇叭处离高山多远?
(2)车在中行驶了多远?
(3)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前面高山多远?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2024 镇江)琴、瑟是中国古代乐器,《诗经》中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奏乐时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2.(2024 北京)北京的鸽哨制作精致,图中所示的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主要是因为各筒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传播速度
3.(2024 潍坊)某新款(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4.(2024 宁夏)图书馆张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5.(2024 哈尔滨)声让我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乙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
C.丙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6.(2024 包头)如图,某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干扰蚊子的感觉和行为,达到驱蚊效果。关于驱蚊器发声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B.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C.驱蚊器发出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
D.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
7.(2024 长沙)龙年元宵晚会精彩纷呈,《春生潇湘》节目中不同的乐器合奏出美妙的音乐。观众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8.(2024 黑龙江)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
B.听不到闹钟铃声,真空不能传声
C.物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倒车雷达,声传递能量
9.(2024 齐齐哈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10.(2024 武汉)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11.(2024 天津)如图是我国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他们工作时要配戴防噪声耳罩,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2.(2024 济宁)橡皮筋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橡皮筋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   越大。
13.(2024 辽宁)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天将雨,琴弦缓”。环境潮湿时,琴弦振动变慢,琴声的音调变   ,琴声通过   传至人耳。
14.(2024 无锡)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   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15.(2024 苏州)为了研究声波、电磁波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小明将手机的“背景灯光提示”功能(手机接收到信号后有灯光显示)和“来电铃声”功能打开后悬挂在密闭的真空罩中罩好。连接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用手机呼叫手机,发现手机灯光亮了却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小明得出结论:  能在真空中传播,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小华却认为小明的证据不足,听不到铃声可能是罩挡住的。为了补足证据,小华的操作是   。
16.(2024 连云港)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
17.(2024 安徽)“声纹锁”能识别主人说出的“口令”并自动解锁,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口令”却无法让锁打开。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来识别主人身份的。
18.(2024 上海)如图所示的风铃有七根长短不同的小棍。小申敲打小棍,发现他们发出的声音不同,小申开始研究,如表所示是同一铁棍不同长度时敲击的振动频率。(表中数据不影响做题)
表:不同长度时敲击的振动频率
5 10 15 20 25
700 500 400 300 250
(1)判断同一铁棍长度与音调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
(2)小申要用这种材料做一个乐器,发出 的音时,的音小于,请你判断该乐器的长度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章 机械运动
【知识梳理】
【专题复习】
专题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正确解答有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一个误区 物体振动发声,但发出的声不一定能被听见,要使声被听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有一定的响度;(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四种方法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典例1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在水中传播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多个“鱼洗”同时发声能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
D.停止搓把手后,短时间“鱼洗”仍能发出嗡嗡声,说明“鱼洗”发声不需要振动
【答案】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鱼洗”发出的声音也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错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正确;
.温度相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多个“鱼洗”同时发声不能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故错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停止搓把手后,短时间“鱼洗”仍能发出嗡嗡声,说明“鱼洗”仍在振动,故错误。
故选:。
典例22024年央视元宵联欢晚会上,来自云南玉溪的师生合唱团,用她们优美的声音共同吟唱《小雅鹿鸣》。优美的歌声是由声带  振动 产生,并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中的。
【答案】振动;空气。
【解答】解:优美的歌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中。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典例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如果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水被弹开。
【答案】振动;能。
【解答】解: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太空处于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但是振动的现象可以看到,所以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能看到水被弹开。
故答案为:振动;能。
专题二、声音三特性的辨析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2)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典例1同窗三年,同学们彼此都非常熟悉,即使闭上眼睛都能知道说话的是哪位同学,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振幅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答案】
【解答】解:能区分不同人的声音,主要依据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故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故选:。
典例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减小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和发声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钢尺振动产生的
B.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C.第二次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
D.钢尺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
【解答】解:、声音是由钢尺振动产生的,故正确;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故正确;
、第二次减小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相同,故正确,错误。
故选:。
典例3男同学在“变声期”说话的声音“变粗了”,这里的“粗”指的是声音的  音调 发生变化,男同学的说话声变粗的原因是他们的声带振动与变声期以前相比   了。(选填“变快”或“变慢”
【答案】音调;变慢。
【解答】解:男同学在“变声期”往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变粗了”,这里的“粗”是指声音较低沉,也就是声音的音调发生变化;
音调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变粗的原因是他们的声带振动与变声期以前相比变慢了,使得音调降低了。
故答案为:音调;变慢。
专题三、噪声的控制
1.要控制噪声就要知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
(3)鼓膜的振动亲戚听觉。
2.从以上三个方面可知,可从三个方面控制噪声:
一、防止噪声的产生;二、阻断噪声的传播;三、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典例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叙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禁止鸣笛”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的速度快
D.“引吭高歌”是描述声音的频率高
【答案】
【解答】解:
.不同的人说话时,在音调和响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其音色是不同的,所以“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音色不同,故正确;
.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错误;
.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故错误;
.“引吭高歌”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错误。
故选:。
典例2如图所示,陶埙是中国最原始的吹奏乐器之一,古典艺术爱好者用陶埙吹奏悦耳动听的《高山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是由于陶埙振动产生的
B.用力吹陶埙,可以改变陶埙声音的音色
C.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D.吹奏陶埙时,用手指按压不同的圆孔可以改变音调
【答案】
【解答】解:.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是由于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错误;
.用力吹陶埙,增大了空气柱的振幅,可以改变陶埙声音的响度,故错误;
.吹奏陶埙产生的声音如果影响其他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时,此时的声音是噪声,故错误;
.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吹奏陶埙时,用手指按压不同的圆孔,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了音调,故正确。
故选:。
典例3星期天,小聪同学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  音调 (填“响度”或“音调” 。而这时,在隔壁学习的小明同学起身关上自己房间的窗户,小明是通过   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答案】音调;阻断声音的传播。
【解答】解:(1)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音调。
(2)控制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在隔壁学习的小明同学起身关上自己房间的窗户,小明是通过传播过程(阻断声音的传播)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音调;阻断声音的传播。
专题四、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典例1如图所示,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中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B.超声波只能在水中传播
C.人听到“嗞嗞”声是超声波
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
【解答】解:、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高,故错误;
、超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故超声波能在水中传播,故错误;
、人听到的“嗞嗞”声不是超声波,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错误;
、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正确。
故选:。
典例2在每个眼镜店里都会有一台眼镜清洗机,其中利用到的物理原理是  
A.次声波 B.电磁波 C.紫外线 D.超声波
【答案】
【解答】解:眼镜清洗机利用的是超声波具有能量。
故选:。
典例3智能门锁走进千家万户。只要说出“暗语”门就自动打开,依据的是声音的  音色 ;智能门锁根据用户语音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音色;信息。
【解答】解:一般利用音色来区分和辨别发声体,只要说出“暗语”门就自动打开,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智能门锁根据用户语音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音色;信息。
专题五、与声速有关的计算
与声速有关的计算主要考查声速测距,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利用声速计算打雷处到人的距离。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2)利用回声测距。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声音的传播是“有去有回”的。
(3)利用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计算传声时间差,或测算钢轨、金属管等的长度。
典例1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超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接受到回声,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若以正在倒车的汽车为参照物,障碍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的。
【解答】解:
(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测量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
(2)由题知,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
由可得,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
(3)以正在倒车的汽车为参照物,障碍物与汽车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障碍物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超声波;6.8;运动。
典例2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请问: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为。
【解答】解:(1)由可得,鸣笛声从发出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2)已知汽车速度,由可得,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3)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距离为:

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为。
典例3某汽车以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后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求:
(1)鸣喇叭处离高山多远?
(2)车在中行驶了多远?
(3)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前面高山多远?
【答案】(1)汽车按喇叭时,车与前面高山相距;
(2)车在中行驶了;
(3)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相距。
【解答】解:(1)(2)由得,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设汽车鸣喇叭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
则:,

(3)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答:(1)汽车按喇叭时,车与前面高山相距;
(2)车在中行驶了;
(3)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相距。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2024 镇江)琴、瑟是中国古代乐器,《诗经》中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奏乐时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答案】
【解答】解: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
故选:。
2.(2024 北京)北京的鸽哨制作精致,图中所示的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主要是因为各筒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传播速度
【答案】
【解答】解: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因“连筒类”鸽哨的各筒长短不同,桶内空气柱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各筒的长短不会影响音色、响度和传播速度。
故选:。
3.(2024 潍坊)某新款(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
【解答】解:新款(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是每个人的音色不同。
故选:。
4.(2024 宁夏)图书馆张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答案】
【解答】解:图书馆张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公共场所讲话时,要注意控制自己讲话声音的响度,避免影响别人。
故选:。
5.(2024 哈尔滨)声让我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乙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
C.丙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
【解答】解:、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正确;
、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改变了弦的有效长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错误;
、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正确;
、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正确。
故选:。
6.(2024 包头)如图,某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干扰蚊子的感觉和行为,达到驱蚊效果。关于驱蚊器发声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B.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C.驱蚊器发出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
D.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
【答案】
【解答】解:、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故正确;
、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故正确;
、驱蚊器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不可以被人听到,故错误;
、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故正确。
故选:。
7.(2024 长沙)龙年元宵晚会精彩纷呈,《春生潇湘》节目中不同的乐器合奏出美妙的音乐。观众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
【解答】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
8.(2024 黑龙江)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
B.听不到闹钟铃声,真空不能传声
C.物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倒车雷达,声传递能量
【答案】
【解答】解:、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故错误;
、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声音减小,实验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正确;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错误;
、倒车雷达,声传递信息,故错误。
故选:。
9.(2024 齐齐哈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答案】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故正确;
.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与音调无关,故错误;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响度的大小,故错误;
.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错误。
故选:。
10.(2024 武汉)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
【解答】解:、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正确;
、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弱,故错误;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错误;
、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错误。
故选:。
11.(2024 天津)如图是我国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他们工作时要配戴防噪声耳罩,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答案】
【解答】解: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时配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不能防止噪声产生,也不能监测噪声强弱和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故选:。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2.(2024 济宁)橡皮筋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橡皮筋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   越大。
【答案】振动;响度
【解答】解:橡皮筋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橡皮筋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就越大。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
13.(2024 辽宁)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天将雨,琴弦缓”。环境潮湿时,琴弦振动变慢,琴声的音调变  低 ,琴声通过   传至人耳。
【答案】低;空气。
【解答】解:环境潮湿时,琴弦振动变慢,频率变低,则琴声的音调变低;琴声是通过空气传至人耳的。
故答案为:低;空气。
14.(2024 无锡)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  振动 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答案】振动;真空。
【解答】解: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振动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能传声的介质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真空。
15.(2024 苏州)为了研究声波、电磁波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小明将手机的“背景灯光提示”功能(手机接收到信号后有灯光显示)和“来电铃声”功能打开后悬挂在密闭的真空罩中罩好。连接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用手机呼叫手机,发现手机灯光亮了却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小明得出结论: 电磁波 能在真空中传播,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小华却认为小明的证据不足,听不到铃声可能是罩挡住的。为了补足证据,小华的操作是   。
【答案】电磁波;声音;将空气放回罩内再拨电话,能听到声音。
【解答】解:将手机放在真空罩内,连接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用手机呼叫手机,发现手机灯光亮了却几乎听不到铃声,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小华却认为小明的证据不足,听不到铃声可能是罩挡住的。为了补足证据,小华的操作是将空气放回罩内再拨电话,能听到声音。
故答案为:电磁波;声音;将空气放回罩内再拨电话,能听到声音。
16.(2024 连云港)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空气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
【答案】空气;音色;超声波。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钢琴和长笛的结构材料不同,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进行工作的。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超声波。
17.(2024 安徽)“声纹锁”能识别主人说出的“口令”并自动解锁,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口令”却无法让锁打开。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音色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来识别主人身份的。
【答案】音色。
【解答】解: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纹锁主要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主人身份的。
故答案为:音色。
18.(2024 上海)如图所示的风铃有七根长短不同的小棍。小申敲打小棍,发现他们发出的声音不同,小申开始研究,如表所示是同一铁棍不同长度时敲击的振动频率。(表中数据不影响做题)
表:不同长度时敲击的振动频率
5 10 15 20 25
700 500 400 300 250
(1)判断同一铁棍长度与音调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随着铁棍长度的增加,音调逐渐降低,故铁棍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
(2)小申要用这种材料做一个乐器,发出 的音时,的音小于,请你判断该乐器的长度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答案】(1)随着铁棍长度的增加,音调逐渐降低,故铁棍长度越长,音调越低;(2)大于。
【解答】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铁棍长度的增加,音调逐渐降低,故铁棍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2)乐器长度为时,音调为。小申要用这种材料做一个乐器,发出 的音时,的音小于,请你判断该乐器的长度大于。
故答案为:(1)随着铁棍长度的增加,音调逐渐降低,故铁棍长度越长,音调越低;(2)大于。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