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学案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学生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历史学案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学生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学习重点】张骞出西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
【学习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环节一:自主预习
张骞通西域 范围
项目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时间
结果
丝绸之路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交流内容 传出: 特点
传入:
意义
管理西域 西汉 事件 意义
东汉 事件 意义
环节二:精讲点拨
材料一: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
1.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为“凿空”,结合材料一分析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的原因。
2. 请简述张骞出使西域在历史上的贡献。
3.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的学习,请你谈谈张骞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呢?
4. 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指什么?有何意义?
环节三:合作探究
5. 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环节四:测试评价
1. 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 )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
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
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3. 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4.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5.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6. 汉代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1世纪末
7. 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8. “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 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 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9.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B.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C.寻找匈奴的去向 D.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