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目标导学1.观察《古代印度示意图》,明确古代印度河地理位置及早期文明的发展(时空观念)2.归纳种姓制度内容及特点,思考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简述佛教创立、发展的原因及传播(史料实证)知识建构基础自主落实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观察《古代印度示意图》,指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及早期文明遗址。(1)发祥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2)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2.归纳孔雀王朝统治时期的概况。(1)地位: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2)版图: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3)首都:华氏城。思维指引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时空观念二、森严的种姓制度完善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其特点。(1)主要内容:等级 等级名称 权利或义务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2)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思维指引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历史解释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1)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2)在历史上,它为异族的入侵提供了条件。(3)它妨碍了印度人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结合右图,说出佛教的创立时间和创立者。(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2)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2.完成佛教传播示意图。史料实证素养探究实践情境创设 印度国家博物馆汇聚了古印度文明文物之精华,其馆藏文物约20万件,文物历史年代跨度超过5 000年,是世界上收藏古印度文明遗珍最丰富的宝库,其中许多珍宝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任务驱动1 解读“种姓制度”在古代的印度时期,统治者通过种姓制度的手段,达到了有效统治当地印度人民的目的,而且为防止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去接触财富、权力与地位,逐渐把这种制度严格地做出许多不合理的规则。时至今日,虽然科技迅速发达,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但是印度当地的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种姓制度,继而引发出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尤其是底层人民难以有晋升机会或空间,对未来不抱有太多的希望和期待,最终使整个印度社会充斥着动荡与不安。 ——摘编自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1)根据材料,指出如图所示种姓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答:特点:①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②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③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影响:①致使古代印度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印度的统一;②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任务驱动2 探究文明影响(2)结合以上图片,总结佛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对待不同的文明 答: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亚洲地区的文学、艺术、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对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学业分层评价A 达标自测1.[时空观念]“这个国家在它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姓哈尔维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这段话中的“这个国家”位于(D)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C.尼罗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2.[史料实证]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图片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B)3.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D)A.由雅利安人建立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C.首都是华氏城D.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4.(2023秋·西安月考)印度某位知名人士说,他的父亲是卖茶叶的小贩,还有做奶茶的手艺。自己小时候还曾跟随父亲做过小生意,但他突破了种姓制度的所有藩篱。如果根据种姓制度的划分,该知名人士在古代印度应属于(C)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贱民5.[历史解释](2023秋·南通期中)印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位刹帝利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不要把愿望执着在一件办不到的事情上,刹帝利的女儿是不会和你成亲的。这门亲事“办不到”的原因是(C)A.这对青年不属于同一部族B.理发师的父亲仇视刹帝利C.女方的种姓等级高于男方D.理发师的职业受到歧视6.(2023秋·湛江月考)《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辱骂刹帝利处50钵那罚金,辱骂吠舍处25钵那罚金,辱骂首陀罗处12钵那罚金;如果辱骂婆罗门,刹帝利则应处100钵那罚金,吠舍处120—150钵那罚金,首陀罗则割去其舌头。由此可见,该法典(C)A.充分考虑了不同等级的财产状况B.采取了“同罪同罚”的惩处原则C.主要维护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D.是古代印度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7.[跨学科·地理]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的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D)A.它创立于公元6世纪B.其创始人是汉谟拉比C.只允许高种姓的人入教D.兴起于古代印度B 思维进阶8.(2023秋·郑州月考)在摩亨佐·达罗,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设备有很大差别,有很阔气的楼房,也有非常简陋的茅舍。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设备,在茅舍区是看不到的。可见当时(B)A.君主集权强化 B.等级分化明显C.城建水平高超 D.民族矛盾尖锐9.“种姓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把人分为思想家、战士、商人、农民、手工业者等,因为这种刻意分工使得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效率更高,更容易获得成就。”这段材料的主要观点是种姓制度(B)A.社会等级十分森严B.有利于社会的进步C.造成社会的不公平D.高等种姓中人才多10.[唯物史观]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不承认种姓由前生决定,主张所有人都能以今生的修行进入极乐世界。佛教追求宗教领域的“众生平等”,对受压迫的民众特别有吸引力。上述材料体现出的观点是(A)A.佛教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B.乔达摩·悉达多的种姓为婆罗门C.佛教的教义受到印度社会全体支持D.佛教产生后在亚洲国家广泛传播11. 古代印度是种姓制度和佛教盛行的国家,种姓制度和佛教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今的印度社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只是初步形成三个阶层,武士、祭司以及部落民,不存在种姓的意识,职业也不是世袭的……当时没有清规戒律限制这些阶层之间通婚,也没有不能与某种人共餐的禁忌。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打败达萨人后,雅利安人为把他们排斥在社会之外,尤其是恐惧自己被同化,才开始了种姓制度的第一步。——摘编自林太《印度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雅利安人“开始了种姓制度的第一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祭司”属于种姓制度中的哪一等级。(1分)答:主要原因:恐惧自己被同化。等级:婆罗门。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2分)佛教的创始人在当时属于哪一等级 (1分)答: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等级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等级:刹帝利。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几百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的原因。(3分)答: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很多国王利用其“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第3课 古代印度目标导学1.观察《古代印度示意图》,明确古代印度河地理位置及早期文明的发展(时空观念)2.归纳种姓制度内容及特点,思考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简述佛教创立、发展的原因及传播(史料实证)知识建构基础自主落实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观察《古代印度示意图》,指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及早期文明遗址。(1)发祥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流域。(2)早期文明遗址: 和摩亨佐·达罗等。2.归纳孔雀王朝统治时期的概况。(1)地位:是古代印度文明的 。(2)版图: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 。(3)首都: 。思维指引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时空观念二、森严的种姓制度完善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其特点。(1)主要内容:等级 等级名称 权利或义务第一等级 掌管祭祀第二等级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第四等级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2)特点:各等级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思维指引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历史解释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1)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2)在历史上,它为异族的入侵提供了条件。(3)它妨碍了印度人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结合右图,说出佛教的创立时间和创立者。(1)创立时间:公元前 世纪。(2)创立者: 。2.完成佛教传播示意图。史料实证素养探究实践情境创设 印度国家博物馆汇聚了古印度文明文物之精华,其馆藏文物约20万件,文物历史年代跨度超过5 000年,是世界上收藏古印度文明遗珍最丰富的宝库,其中许多珍宝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任务驱动1 解读“种姓制度”在古代的印度时期,统治者通过种姓制度的手段,达到了有效统治当地印度人民的目的,而且为防止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去接触财富、权力与地位,逐渐把这种制度严格地做出许多不合理的规则。时至今日,虽然科技迅速发达,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但是印度当地的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种姓制度,继而引发出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尤其是底层人民难以有晋升机会或空间,对未来不抱有太多的希望和期待,最终使整个印度社会充斥着动荡与不安。 ——摘编自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1)根据材料,指出如图所示种姓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任务驱动2 探究文明影响(2)结合以上图片,总结佛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对待不同的文明 对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学业分层评价A 达标自测1.[时空观念]“这个国家在它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姓哈尔维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这段话中的“这个国家”位于(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C.尼罗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2.[史料实证]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图片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3.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A.由雅利安人建立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C.首都是华氏城D.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4.(2023秋·西安月考)印度某位知名人士说,他的父亲是卖茶叶的小贩,还有做奶茶的手艺。自己小时候还曾跟随父亲做过小生意,但他突破了种姓制度的所有藩篱。如果根据种姓制度的划分,该知名人士在古代印度应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贱民5.[历史解释](2023秋·南通期中)印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位刹帝利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不要把愿望执着在一件办不到的事情上,刹帝利的女儿是不会和你成亲的。这门亲事“办不到”的原因是( )A.这对青年不属于同一部族B.理发师的父亲仇视刹帝利C.女方的种姓等级高于男方D.理发师的职业受到歧视6.(2023秋·湛江月考)《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辱骂刹帝利处50钵那罚金,辱骂吠舍处25钵那罚金,辱骂首陀罗处12钵那罚金;如果辱骂婆罗门,刹帝利则应处100钵那罚金,吠舍处120—150钵那罚金,首陀罗则割去其舌头。由此可见,该法典( )A.充分考虑了不同等级的财产状况B.采取了“同罪同罚”的惩处原则C.主要维护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D.是古代印度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7.[跨学科·地理]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的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它创立于公元6世纪B.其创始人是汉谟拉比C.只允许高种姓的人入教D.兴起于古代印度B 思维进阶8.(2023秋·郑州月考)在摩亨佐·达罗,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设备有很大差别,有很阔气的楼房,也有非常简陋的茅舍。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设备,在茅舍区是看不到的。可见当时( )A.君主集权强化 B.等级分化明显C.城建水平高超 D.民族矛盾尖锐9.“种姓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把人分为思想家、战士、商人、农民、手工业者等,因为这种刻意分工使得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效率更高,更容易获得成就。”这段材料的主要观点是种姓制度( )A.社会等级十分森严B.有利于社会的进步C.造成社会的不公平D.高等种姓中人才多10.[唯物史观]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不承认种姓由前生决定,主张所有人都能以今生的修行进入极乐世界。佛教追求宗教领域的“众生平等”,对受压迫的民众特别有吸引力。上述材料体现出的观点是( )A.佛教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B.乔达摩·悉达多的种姓为婆罗门C.佛教的教义受到印度社会全体支持D.佛教产生后在亚洲国家广泛传播11. 古代印度是种姓制度和佛教盛行的国家,种姓制度和佛教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今的印度社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只是初步形成三个阶层,武士、祭司以及部落民,不存在种姓的意识,职业也不是世袭的……当时没有清规戒律限制这些阶层之间通婚,也没有不能与某种人共餐的禁忌。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打败达萨人后,雅利安人为把他们排斥在社会之外,尤其是恐惧自己被同化,才开始了种姓制度的第一步。——摘编自林太《印度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雅利安人“开始了种姓制度的第一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祭司”属于种姓制度中的哪一等级。(1分)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2分)佛教的创始人在当时属于哪一等级 (1分)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几百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的原因。(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案(学生版)2024-2025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docx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案(教师版)2024-2025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