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周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和崇敬、爱戴之情。
2、理清结构线索。
3、朗读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难点:理解“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形象意义,理解诗歌表现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1.周总理的生平简介以及相关活动图片。
2.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周总理的故事:西安事变后谈判途中遇险
文化大革命中保功臣
周总理去世联合国降半旗
二、资料链接
(一)周总理:
因为时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了解的很少,让学生做好预习很重要。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些事件:
1、周总理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丰功伟绩。
(1)南开上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长征中的一些故事
(3)国共两党谈判
(4)万隆会议
(5)莫斯科会议等
2、伟大的人品和简朴的生活
(二)作者:
柯岩(1929~2011),原名冯恺,女,满族人,出生于河南郑州,当代著名作家、诗人。1949年起开始专业创作,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主要有诗集《“小迷糊” 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春的消息》《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等,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
(三)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地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三、朗读指导,整体感知:
(一)听课文录音。
1、注意语气词“呵”的变读法:句首读“ā”,句中、句尾读“yā”。
2、体会诗歌的感情:怀念、热爱、崇敬、爱戴。
3、诗歌的结构:询问——呼唤——寻找——应答——思念
(二)学生自由朗诵诗歌。
(三)教师示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真挚的情感。
(四)提问:周总理,到底在哪里?用诗中一句话概括。
明确:
周总理,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五)现清诗歌脉络:
第一部分(第1节):询问、呼唤周总理,点明人民对他的想念之情。
第二部分(第2-8节):通过写诗人热切的呼喊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亿万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动人情景,并反复强调“在这里”和“在一起”,从而表现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9节):高度深化总理的形象和人民深深的思念之情,形象地创造出周总理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的意境。
四、品读诗句:
1.同学们在读第一节的时候应该重读哪些词语呢?为什么要重读这些词语呢?
明确:
“我们的”“好”“哪里”“想念”这些词应重读。分别强调:总理与人民的血肉关系。揭示了人民崇敬和怀念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表现出人民内心寻找总理的迫切感及深切的思念之情。
2.同学们在朗读首尾两小节之后发现这两小节构成“一问一答”的脉络层次,这其中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行文之间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
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第一小节反复呼唤、寻找周总理,并反复倾诉人民的思念之情;最后结尾处告诉我们答案,并反复强调人民对周总理深切怀念之情。首尾照应,行文严谨。
3.为什么在中间又花费大量的笔墨去写“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呢?与第六节构成什么关系呢?
明确:
诗歌一开始呈现了全诗的抒情基调,第二至第五节用结构一致的诗节推出“我们”的深情呼唤,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寻找总理。这样的构思是诗人精心组织的。由雄伟的“高山”联想到革命征途,歌颂了周总理忠于革命、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由广博的“大地”联想到谷穗,进而又想到总理流下的汗水,表现了总理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由“森林”想到篝火,进而又想到伐木工人回忆总理的情景,表现总理平易近人,关心工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特点;由“大海”联想到边防战士,进而又想到总理为战士披大衣的细节,表现总理关心战士,爱民如子的形象。
4.在寻找周总理的过程中,发现到处是总理深深的足迹,诗人接着带领读者回到了哪里呢?这部分的描述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
诗人接着带领读者回到了天安门前,运用拟人化手法,让广场作答:“呵,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省略号意味着周总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5.第八小节饱含热忱地告诉了我们总理“在这里”并反复强调,联系第九小节,说说“这里”指的是哪里?总理已逝世,为何又说“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呢?
明确:
“这里”指“人民的心里”,总理虽然已经逝世,可他那伟岸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充满诗意,让人联想到总理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永远给人民带来光和热,表明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是永垂不朽的。
五、归纳写法:
1.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没有其他语句间隔,叫做连续反复。如诗中“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这些连续反复的语句强化了人民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和无边的哀思。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有其他语句间隔,叫做间隔反复。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我们对着森林喊:……”,这些间隔反复的语句更动人地表现出人民对总理的思念,有利于场景的展开,意境的开拓,诗行回环反复,富有节奏感。
2.借助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创造了感人的意境,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仿佛也满怀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使之拟人化,更生动感人地表达了全国人民衷心敬爱周总理的感情。同时,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仿佛成了周总理革命一生的见证人。
六、课堂小结:
1.全班深情诵读全诗。
2.主题:
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革命日夜操劳,人民对总理无限崇敬,对总理深切怀念。
3、小结全诗:
本诗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用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来表现对周总理的敬意,创造了一种“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新颖形式,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动人的意境,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不朽的业绩巧妙地结合起来,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之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李瑛《一月的哀思》、电视剧《海棠依旧》等,跟本诗作比较,看有何异同。
2、背诵本诗。
3、课外收集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文章,了解这位世纪伟人。
八、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