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资源简介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价值定位】
《伟大的悲剧》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 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对探险本身的意义进行探究和对人生意义的进行理 性思考。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 高精神。
课文节选自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故事,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 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 撼人心。所以,《伟大的悲剧》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教育价值。
【文本定位】
本文定位为获得阅读方法的样本类文本。
二、说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未知世界和别样人 生有很强的新鲜感、好奇心,思维的独立意识增强。但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 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和失败的意义,没有清晰的认识。文 章篇幅长,情节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 但因阅读方法的问题,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 的主题。针对这些学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 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 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情景创设法: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提供视听素材,扩大 教学容量,提升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 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2.对话互动法:通过提供话题为学生构建互动对话的平台。 【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我确定了以下几点学 法:
1. 圈点批注法: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让学生勤动笔墨,积 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3. 探究品读法:引导学生对仔细品读文本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积极参 与,合作探究。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
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片美丽而神秘的大陆,那里皑皑白雪,茫茫冰川,不知 承载了多少探险者的梦想。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对于人 类来说南极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 《三位大师》等。他的影响最广泛的作品是内容带有传奇色彩、以小说体裁记叙 12个著名历史事件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三)背景介绍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 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 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 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 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 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 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 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遗书,发挥想象写下了这篇 文章。
(四)掌握本文重点字词,进行检测。
(五)浏览全文,完成任务
1. 浏览全文(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5分钟内完成阅读。
2.标出自然段,留意段首句。
3.勾出文章中人物、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
4. 圈点打动了你的文字。
(六)整体感知
谁能给大家概括一下这个“英雄故事”呢 (人十事十结果)
明确:1912年,斯科特一行五人,前往南极探险,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 不幸遇难。
(七)让我们走近文本,感受“伟大”与“悲剧”各表现在哪里。
提示:找出文中打动你的情节(或细节)揣摩其中的“悲”与“伟大”。 本文中打动我的情节(细节)是( )。在这个情节(细节)中, 我读到了( )
(八)合作交流,理解伟大的悲剧
失败之悲:斯科特一行虽经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第2 段 )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 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他们在返回途中全部被冰雪吞噬。
(1)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有向世 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世人之悲: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九)重点研读
1、浏览课文找“日记”,找出文中直接摘自斯科特“日记”的句子。
2、结合“日记”读文本
(1)理情节—-读悲剧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 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2)析人物--品伟大
“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 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唯 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
(3)读中品--品中悟
“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 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3、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记,却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 壮的一幕 (提示:传记文章大多包含着作者对人物的情感与评价,找出文中表 达体现作者情感与评价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就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给 斯科特作传了。)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 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明确: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一行人的崇高赞誉。点了题,点明了中 心,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把握情感:“伟大”指什么 “悲剧”又指什么呢
小结:1.是对失败了的斯科特一行精神的高度赞扬;2.作为一个伟大的作 家,更看重的不是成败,而是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3.悲剧 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十)教师寄语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人生在世,论是非不论成败,论万 世不论一生。
六、说板书
板书起的是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我的设计如下: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悲剧:
失败之悲伤 作证之悲哀 死亡之悲壮
伟大:
理想的伟大 精神的伟大 文化的伟大
悼念之悲痛 激励力量的伟大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展示内容)
七、说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本身层次清晰,目标明确。
2.信息技术的辅助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持续地探究一些重要的问题,立足了文本细节, 能够辩证地看待特定事件,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
4.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可以探索更多更丰富的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