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系列: 如何审题立意高考要求一类卷: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二类卷: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立意—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四类卷: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存在问题1.断章取义,因小失大。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题者的意图,随便以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为立足点就开始作文,造成偏题跑题。2.只见现象,不见实质。对那些寓含着深刻哲理的材料,简单地从表面引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3.忽视要求,抛弃材料。不重视对材料之后的作文提示或要求的审读,忽视题目限定的条件,甚至完全抛弃材料,任意发挥,作文主旨与材料毫无关联甚至相悖。审题立意▲审什么(1)审材料;(2)审导语;(3)审写作要求。▲审题三原则(1)整体性原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题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力求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立意四标准(1)立意要准确——切合题意:要正确把握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求,并在材料范围内立意,而不能只抓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以偏概全。(2)立意要新颖——有创意,见解新颖:要打破常规思维,选取新的切入点,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不落俗套。(3)六意要高远——思想健康:文章格调要高尚,感情倾向要积极健康,而不是充满低级趣味。优雅的风度、高雅的情怀,反映在文章中就是高尚的文品。(4)立意要深刻——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抓表象,就事论事。要求考生有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对材料深刻的开掘力,对生活内容高度的概括力。如何审题立意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它适合各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审题。例: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 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 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 ”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审题:概括中心+提炼道理: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立意:(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二、抓关键词句法关键词是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具有暗示中心的作用,可以作为选择立意的突破口。关键句主要指材料中表达一定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这些是审题的关键、立意的核心。抓关键词句法适用于寓言故事类、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及思辨话题类作文。例:(2023新课标Ⅰ卷)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审题:关键词:好的故事。关键句:故事是有力量的。(于个人、于民族)立意:(1)好的故事,可以提升自己,让自己做到内外兼修。(2)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立意。此方法适用于寓言类和哲理类材料作文。例: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审题:结果:出现五角星图案。原因: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立意: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四、对象分析法抓对象,即明确材料的陈述对象。若一则材料中出现了好几个对象,那么一个对象就是一个角度。同时还要注意分清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层次。尽管材料涉及很多人或事,但有的人或物只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要分清整体与局部、主次关系,要从重要的人或物的角度入手思考。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基。例:(2020全国Ⅰ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审题立意:鲍叔:慧眼识才,举贤任能;国家至上,屈己让贤。管仲:精金美玉,世所珍惜;感恩知遇,建功立业。齐桓公:心宽似海,容纳百川。五、求同存异互补法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一般有三步:一是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二是辨析材料间的关系,三是确定立意。多则材料审题立意方法有三:1.求同法——找出共同点,即中心观点。2.存异法——辩证分析。3.互补法——找出异同点,重组统一,即可得到中心观点。例1:材料一: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材料二: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审题:材料一中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材料二中三个和尚互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没水喝。分歧点:是否齐心协力。立意: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例2:材料一: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材料二: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审题:材料一:“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二: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 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立意: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四攻略”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写作之新材料作文审题易错原因——没有读清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找到立意角度02 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单一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确定立意【攻略二】多则材料,求同寻异分析“材料关系”确定立意【攻略三】联系实际,将“材料”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攻略四】索句立旨,紧扣材料、简明扼要地确定题意观点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写作之新材料作文审题新材料作文审题是要求考生阅读材料,然后从对材料的审读中,提炼出题意。从材料的数目上看,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从材料的内容上看,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名言材料、事例材料(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当今时代故事等)、图形材料等。对新材料作文审题,主要是要求从每则材料的关键词中提取观点,从多则材料的关系中求同寻异提取观点。★易错原因——1.不会从单一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确定立意2.不会从多则材料的求同寻异之比较中确定立意3.不会联系实际,从材料与现实对接中确定立意4.不会索句立旨,紧扣材料进行简明扼要的立意易错题例析(2023新课标1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指导】上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属单一型材料,材料的关键词句主要有三个层面:1.关键词句一:好的故事。什么是“好的故事”?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人真事;富有正义性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好的故事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需要对听众、读者产生积极影响、共鸣震撼。好的故事,触动心灵之弦,让我们心情澎湃,有情感渲泄后的释然;好的故事,能够开启智慧的灵光,让我们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顶的顿悟!好的故事,让我们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有凤凰涅槃的重生!是的,好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以情的感染,智的启发,和美的享受!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2.关键词句二:四个“可以……”。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3.关键词句三: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是材料总结语,直指作文的中心立意。作文的任务就是写出故事的力量。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好故事的力量所在。好故事的力量有哪些内涵?分析完上述材料后,我们再多角度思考,就可以拟出相应的文句来进行立意。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①讲好“中国故事”,畅享时代“好声音”②砥砺且前行,续写“好故事”③携手共奋进,同写“好故事”④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⑤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力量⑥讲好功勋故事,争做时代先锋⑦美好故事,你我创造⑧做时代奋楫者,添中国“好故事”易错题攻略1.单一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确定立意单一材料是指一则材料的作文题。单一人物事例类材料,读材料时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单一名言警句类材料,读材料时主要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句,深入挖掘。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新课标II卷)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上述材料属于单一型材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是:“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深入思考这些信息,便可知道: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心灵意义和精神价值,是静思的地方,是放松心情、安放心灵、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肯定是相对安静的、不被打扰的。2.多则材料,求同寻异分析“材料关系”确定立意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材料主要包括多则同向材料与多则异向材料。同向即指材料同属正面或反面,意义指向同一方向,拥有共同中心;异向则是指材料中心意思出现了多层面或正反方向。阅读多则材料,求同寻异,具体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如果是事件或现象类材料,首先要弄清其主旨或意图;如果是论断或名言类材料,则要提炼出思想观点。第二步:辨析材料间关系。命题者提供的这些材料往往不是同一层面的,材料内涵丰富。辨析材料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关系清楚了,审题立意的方法才能确定下来。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同时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立意。因此,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与群臣的对话,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先完成第一步,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第一则:从刘邦与群臣谈话可知,材料的实质是说:自知与知人的智慧。第二则:从老子的名言可知,材料的实质是说: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再完成第二步,辨析材料间关系。分析两则材料相同点与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如何辨证看待两者关系?两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自知。由此可知,立意主要应着眼于“自知”。参考立意如下:①学会知人与自知,让智慧浸润我们的心灵。②人贵自知,自知而后知人。③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才能善用。3.联系实际,将“材料”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材料作文一般都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如2023年新高考II卷写作试题材料提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现象,就应当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以思考。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学习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同时也面临学习任务繁多、压力大等问题。试题贴近考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展示自己的性格,表达对成长的思考,也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不必过于担心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的想法。因为它是自我的,也是开放的,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在“自己的空间”里,也有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4.索句立旨,紧扣材料、简明扼要地确定题意观点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鲜明、简洁。如:例3: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在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大数据、算法、机器学习等新兴事物,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信息便利。有人说,这是一个极坏的时代,“信息茧房”“玻璃笼子”等效应无处不在。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房子”中的现象;玻璃笼子,暗喻在自动化的时代,彼此能看见,却又在笼子里面,无法逃离出机械自动化的笼子。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材料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第二部分则指出信息时代形成的负面效应。分析两则材料的关键词语:“信息茧房”“玻璃笼子”,得知:“茧”“笼子”代表着束缚。紧这些材料,索句立旨,特别要注意语句要言简意赅。参考立意:①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生活更有质量;②打破信息蚕茧,避免作茧自缚;③别让便利成为牢笼;④莫因时代自作茧,开拓视野化成蝶。易错题练习一、(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在竞争中,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获,相反,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往往会让竞争变得更加恶劣,导致双方都陷入困境。因此,在竞争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合作共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则材料可用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的相处。第二则材料,借“一花”和“百花”象征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可以是个体、一个国家;而“百花”可以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写作时,考生既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如果从日常生活与成长出发,考生还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写同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个人与集体等主题的作文。【立意】1.让个人与时代芳华共振。2.国与国要互利共赢,共同建设美好世界。3.携手并进,文化多元,合作共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