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他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重点字词
艾ài青 蔷薇(qiáng wēi) 璀璨(cu càn) 讴(ōu)歌
嘶sī哑yǎ: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激怒: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温柔róu:温和柔顺。
腐烂:fǔ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
姹chà紫嫣红: 形容各种花卉娇艳、美丽。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二)先听老师范读,注意节奏:
我爱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低缓、沉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
(三)学生齐读,注意读准,读流畅,力求达到背诵。
(四)学生再自由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明确: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四、精读品析:
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教师点拨:
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
鸟:诗人自己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与希望。
歌 唱 “土 地 ” ,表 赤 子 忠 心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这是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4.怎样理解“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几句诗?
明确: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5.“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明确: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6、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
全诗共两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7、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理解这一意象的作用。  
明确: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五、课堂小结:
(一)归纳艺术特色。
1、写实和象征交织。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2、强烈的抒彩。
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二)中心思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三)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 歌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示例:
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肯尼迪
2、课外阅读艾青《礁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明确:
《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诗不仅成为艾青生活中的座右铭,也成了热爱生活的人的座右铭,其中包含着笑对人生的磨难,穿越人生的种种险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仿写诗歌——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请你替他写一首小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