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声声慢》《虞美人》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对词的意象、意境、情感的分析,提高鉴赏词的能力。2.两首词的对比鉴赏,对艺术手法的把握。教学重点:对意象、意境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鉴赏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体会千古悲愁。学情分析:高一上学期,此时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对高中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方式都还在适应过程,此时要做好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多从初中教材中寻找拓展点,建立好初高中课文的链接。这样学生将会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知识的迁移和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让学生对《声声慢》《虞美人》两者进行比较,能更好地体会婉约派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学方法:1.对比法 2.诵读法 3.创设情境法 4.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抚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位词人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他们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吧。二、走进作者(一)李清照 字漱玉,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作品集《漱玉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之一。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李煜五代词人,南唐的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即位时改名煜,别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亡国前,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表达对往事的无限留恋,大多哀婉凄绝。(学生齐读作者介绍)三、写作背景(一)《声声慢》背景介绍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虞美人》背景介绍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李煜42岁的生日当天,作《虞美人》一曲,命歌伎吟唱,作为亡国之君,却有故国之心。宋太宗一怒之下,赐他一杯牵机毒酒,了却残生。(学生齐读背景内容)四、朗读诗词(一)学生大声诵读。(二)学生代表诵读。(三)智慧黑板展示名家视频朗诵。(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情感)五、比较赏析(一)意象比较1.合作探究问题:两首词分别有哪些意象,它们的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明确:《声声慢》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意境特点:凄苦落寞;《虞美人》意象: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月、雕栏玉砌、一江春水,意境特点:愉快华美。(学生复习学过的带有以上意象的诗句,归纳部分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是“愁”的象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渲染愁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2.讨论问题:为什么不一样的意象都能表达愁苦的心情?为什么不一样的意象能达到共同的表达效果?明确:《声声慢》用悲景写悲情,景越悲,情越悲,相同意象的叠加使悲伤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虞美人》用乐景衬哀情,反差越大,对比越悬殊,悲伤的感情表达越充分。教师小结:通过比较可知,不同意象、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二)情感比较讨论:两首诗分别表达什么情感?他们的情感相同吗?明确:《声声慢》表达的是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虞美人》表达的是往事之叹、亡国之痛、思乡之苦。他们的情感不相同,李清照把个人的情感融入社会动荡、国家破败之中,境界很高。李煜的愁很深重,绵长浩荡,昔日的锦衣玉食、帝王享受不复存在,今天沦落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这种悲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学生讨论回答,分析情感)教师小结:比较结果:愁产生的原因不同,境界程度也不同。(三)名句鉴赏问题:你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喜欢?(学生赏析名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续用了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动作似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冷清 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苦沉痛凄厉,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悲苦愁绝叠词作用:(1)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运用比喻、夸张和设问修辞,以水喻愁,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显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语句形象而生动。教师小结:词人的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审美观不同,他们的创作风格就不同。正因为这样,中国诗歌才能尽显诗人个性,才能美不胜收、精美绝伦!(四)艺术手法声声慢:借景抒情,直接抒情,叠词运用虞美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比喻、夸张、设问;乐景写哀情 (反衬)六、课堂小结诗歌可比较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等,无论是什么内容的比较,我们都要认真研读诗歌,走进作者的内心,要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及情感,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美。七、探究性作业: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与《声声慢》有何不同?提示 : (找意象,抓关键词)板书设计:比较阅读意象 情感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叠词运用名句 手法 比喻、夸张、设问 乐景写哀情 虚实结合 对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