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二 第一章、第二章 适用班级:高一学年 )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题 共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一、选择题
下图为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有( )
A.平原多、高原少
B.内陆多、沿海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北方多、南方少
2.图中亚马孙河流域人口密度低,其主要
原因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气候湿热
C.植被稀疏
D.对外交通不便
3.巴西环境承载力大,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丰富 B.消费水平低
C.科技发达 D.对外开放程度高
2016年2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统计显示,2015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是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结合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河南省面积并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但却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工业、商业贸易繁荣 B.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C.地处经济发达地区 D.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充分
5.图中甲省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但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D.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小
图1示意我国某地农村劳动力从事的非农产业构成,图2示意该地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为( )
A.农村土地被工业占用 B.优越的城市环境
C.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D.良好的医疗条件
7.关于该地农村劳动力乡镇内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弥补了迁出地劳动力的不足
B.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等的交流
C.可能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D.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特大城市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对该市人口数量变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旧城区为人口稳定型 B.CBD为人口增长型
C.内缘区为人口增长型 D.外缘区均为人口减少型
9.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内缘区出现人在户不在的现象 B.旧城区出现人在户不在的现象
C.老城区人口密度大,青壮年比例较其他区域大
D.内缘区人口密度大,青壮年比例较其他区域小
下图是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我国四大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以县为单位)个数占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2001—2010年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高于西部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A.位置 B.资源 C.技术 D.经济
11.影响2011年—2016年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快速增长 B.产业转型升级 C.经济发展滞后 D.交通条件完善
12.根据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的变化,推测对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耕地资源压力减轻 B.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C.环境问题得以根治 D.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我国西藏地区人口密度大约为2人/km2,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约为500人/k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造成西藏与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差异巨大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A.地形、气候 B.地形、矿产 C.植被、水源 D.植被、土壤
14.下列措施中,可以合理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 B.大规模建设新城市
C.提高科技水平 D.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
15.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宜人 B.环境优美 C.经济发达 D.婚姻家庭
16.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下列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叙述正确的是( )
A.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B.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同
D.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下图为沿海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与乙、丙功能区相比,甲功能区( )
A.占地面积大 B.土地利用低 C.人流量最小 D.地租水平高
18.若在该城市建炼油厂合理的选址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地地势低 B.经济发展快 C.盛行东北风 D.气候较干旱
20.关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正确的叙述是(  )
A.城市中每一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
B.城市中各功能区之间的界线十分明显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
D.行政中心区是各类城市共同拥有的
21.2月21日,中央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同时,文件还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中央这份文件的主要目的
A.增加小区的绿化面积 B.便于小区的统一管理
C.节省小区建设成本 D.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长期以来,首尔一直是韩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21世纪初期,韩国近25%的人口聚集在仅占国土面积0.6%的首尔。2003年,韩国国会决定将总理办公室等国家机关迁往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世宗市,形成行政首都。预计到2030年,世宗市人口将达到50万。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2.世宗市成为行政首都最有利的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丰富 B.气候温和湿润
C.基础设施完善 D.文化底蕴深厚
23.此次迁都可能导致( )
A.首尔市城郊农业快速发展
B.世宗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C.世宗市人居环境迅速恶化
D.首尔市将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在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一省范围看、公共资源首先重点配置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势差”。在城市“势差”的影响下.人口呈现阶梯式迁移模式。读我国人口阶梯式迁移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影响城市“势差"形成的最大因素是( )
A.基础设施 B.地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 D.文化教育水平
25.受城市之间“势差”影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农村到城市 B.中西部到东部 C.城市到郊区 D.城市到城市
26.在城市之间“势差”的影响下省会城市可能会出现( )
A.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 C.城市郊区化 D.再城市化
27.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C.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28.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比发展中国家晚②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达到70%左右③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快,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发展中国家④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晾房是吐鲁番农户晾制葡萄干的土木结构建筑,墙壁多孔。读如图“吐鲁番晾房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9.吐鲁番晾房墙壁多孔,有利于( )
A.通风 B.抵御洪水 C.保温 D.阻挡风沙
30.利用晾房晾制葡萄干反映当地( )
A.地势崎岖 B.干旱少雨 C.人口稠密 D.工业发达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 题 共10分)
二、综合题(共1题,共1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镇化水平统计图”和“江苏省和贵州省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统计图”。

(1)从“江苏省和贵州省城镇化水平统计”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约为 ,从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同点是 。
(2)从“2010年江苏省和贵州省三大产业结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第二产业比重约为 ,贵州省第二产业比重约为39% ,江苏省工业化水平比贵州 。从上述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是 。
32.读世界人口分布分类统计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
(2)分析图丙,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洲。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 地区、 纬度地区和沿海地区的趋向性。
(4)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多选)
A.恒河平原 B.西欧平原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023——2024年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D 6.C 7.A 8.C 9.A 10.A 11.B 12.D 13.A 14.C 15.C 16.B 17.D 18.B 19.B
20.C 21.D 22.A 23.B 24.C 25.D 26.B 27.A
28.D 29.A 30.B
二、综合题
31.(1) 60% 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
(2) 52% 高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32.
(1)平原
(2)南美
(3)低平 中低
(4)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