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7 文言文主观题—【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7 文言文主观题—【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四 文言文阅读】
考点7 文言文主观题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新高考语文卷的一个新亮点。主观题的加入,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问题指向)
认真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时始终扣住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
第二步:精准定位区间(确定文本范围)
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答题的区间。有的题目给出答题的区间,有的没有给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锁定区间,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几段。无论是某段还是某几段,都要找准,不要遗漏。
第三步:分清答题重点(事件、原因、形象)
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赋分猜测有几个要点,比如赋分4分,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赋分3分,答案要点一般为3个。在组织答案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摘录法
这是选摘原文词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考生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
(2)句意(层意)提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考生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时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规范清晰表述(不照抄,不直译,分条陈述)【参考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真题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一句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为汉军将领,已经丧失了一个汉军将领的节操,故称“大节丧”。“余无可浣也”承上一句“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而来。已经染色的素丝不可能回复白色,因此李陵“大节丧”,投降之罪无可辩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结论句“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李陵投降叛逆之罪无可辩白。试题即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这一观点的史实。
与此相对应,考生可以从材料一中找到:
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即“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
②“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立为右校王,李陵与降将卫律一起受到单于重用,成为单于的左膀右臂。
③“(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万余骑追击汉军,转战九日。说明李陵投降效忠匈奴单于已是事实。
【解题技巧】
一、事件概括与分析
(1)准确表述“事件”,不可过于抽象。所谓“事”,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传主的事迹通常采用“任职地点+行为、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很多时候必须将文中的关键词语“转译”为现代词语,要特别注意“转译”的准确性,因为这种题型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
二、人物特点概括与分析
(1)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的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明确题干要求。
(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本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较贴切的词语,如严谨博学、待民宽厚、善于谋略等。
(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宁多勿缺。
三、事理原因概括与分析
(1)厘清答题角度。应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原因很可能有多个,显隐、主次、直接间接;有时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
(2)在文中寻找原因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性文字,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将其转换为答案。
(3)要对原文进行提炼,不能简单摘录。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
四、观点态度概括与分析
人物传记类文本需要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过程与结果;议论文类文本需要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厘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并联系历史的时代背景。
【主观题主要类型】
一、概括特点
(一)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中,它也司空见惯,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组织答案时可使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语言要简练。
(二)概括事物(事件)特点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
二、概括主要情节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三、概括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等语气词,或批评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四、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二)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三)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四)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五、提炼作者观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文中,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六、探究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2024·黑龙江佳木斯·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文本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妾之子曰文,通傥饶智略。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靖郭君欲城薛时,客是如何成功地劝他放弃打算的?
【答案】1.①比喻论证或者打比方,把靖郭君比作能力巨大的大鱼,齐国比作水,论证拥有齐国权力才是最重要的。②从反面假设论证,假设失去掌管齐国的权力,即使把薛城墙修得再高也保不住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根据“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可知,运用比喻论证,把靖郭君比作能力巨大的大鱼,齐国比作水,论证拥有齐国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②根据“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可知,从反面假设论证,假设失去掌管齐国的权力,即使把薛城墙修得再高也保不住自己。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君临天下,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文本二:
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齐国的大权全部落到田婴手中。靖郭君想在薛建城,一个幕客对他劝阻说:“您没有看到海里的大鱼吗?海网罩不住它,鱼钩也牵不住它,然而它一离开海水,连小小蚂蚁也可以制它于死地。今天的齐国,就是您的汪洋大海。您能长期掌握住齐国,又要薛城做什么!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城城墙砌到天上,也保不住自己!”靖郭君于是放弃了扩建计划。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小老婆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称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号为孟尝君。他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为他们添置家产,给以丰厚待遇,还救济他们的亲属。这样,孟尝君门下收养的食客常达几千人,都各自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因此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
臣司马光曰: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士人中贤良的人,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如今孟尝君养士,不分才智愚笨,不论好坏,盗用国君用作俸禄的钱财,来营结自己的党羽,夸大虚美名誉,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私侵民财,这真是个大奸贼,有什么值得推崇歌颂的!
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却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门下人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公孙戌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听罢回答说:“你说得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官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报告。孟尝君于是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
臣司马光曰: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如果提的意见对,即使有欺诈之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竭尽忠诚、毫无私心来侍奉君王的言论呢!《诗经》写道:“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孟尝君是做到了这种兼容并包的雅度。
(2024·四川绵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狙击始皇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己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2.材料一中,作者就“陈涉不可轻”的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答案】2.①出身卑微,勇气可嘉。②首事之功,影响全局。③眼界开阔,志向远大。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可概括出,出身卑微,勇气可嘉。
结合“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可概括出,首事之功,影响全局。
结合“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小者哉”可概括出,眼界开阔,志向远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以暴虐无道的行为毒害天下,曾经六国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却相继被灭。难道(诸侯王)没有孝顺的有德行的子孙后辈和遗留下的家族训示?(然而)都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趴在地上(任其宰割)。自从张良曾经狙击过秦始皇外,就再也没有一人敢向西窥伺秦朝的锋芒了。陈胜出身于戍守的士卒,短时间内奋发不顾自己的安危,天下的英雄豪杰才开始像云一样集合,如回声般响应,共同奋起而诛灭秦朝。几个月之间,在一次战役中失利,不幸被驾车的部下杀死丧命,自身虽然已经死去,(但是)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推翻了秦朝。项氏一族在江东起兵,也是假称奉了陈王的命令而渡过长江的。而且陈胜在刚刚称王的时候,许多事情都是粗略的创建起来,能够听从陈余的建议,迎立孔子的孙子孔鲋为博士,甚至尊奉为太师,(他)与孔鲋商议谋划的事情,都不是平庸之辈崛起后所能想到和做到的,这种志向难道是小小的吗?
材料二:
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周文(即周章,“文”为其字)是陈县的贤人,自称熟知用兵之道,陈王就授给他将军印,率军向西进攻秦军。秦王朝派少府章邯赦免骊山的刑徒以及奴隶所生的儿子,全部征发来攻打张楚的大军,把楚军全部打败了。将军田臧等人一起密谋说:“周文的军队已经溃散,秦国的军队早晚会到来,我们包围荥阳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军一到,必定会大败。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队,足以守荥阳就可以了,把其余精锐的军队全部拿来迎击秦军。现在代理王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谋略,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诛杀他的话,我们的计划恐怕会失败。”于是他们就假传陈王的命令杀掉了吴广,把吴广的首级献给了陈王。陈王就派使者赐给田臧楚国令尹的印信,任命他担任上将军。田臧就派部将李归等人监守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的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双方交战时,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领兵(趁机)到荥阳城下攻打李归这些人,打败了他们,李归等人战死。腊月,陈王退到了汝阴,不久又回到下城父,他的车夫庄贾杀死陈王向秦军投降。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为王之后,定都在陈地。一位过去曾经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同伴听说了,来到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门令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胜听到喊声,于是下令召见,用车载他一起回宫。客人出入宫殿越来越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陈王下令斩杀了他。(从此以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引退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陈胜尽管已经死去,但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灭亡了秦朝,是陈涉首先举事的缘故啊。
(2024·新疆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已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环兴而拜,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有删改)
3.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为什么会“相顾失色”?请简要说明。
【答案】3.①田怀归顺朝廷后,魏博的军士得到赏钱,百姓免除赋税,朝廷的恩惠得以施行。②朝廷的策略对收复魏博有了成效,让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政策以及压力。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可知,直接原因是他们所看到的场景;再结合原文“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可知,朝廷的策略对收复魏博有了成效,让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政策以及压力。
依据“倔强者果何益乎!”可知,他们领会到,对朝廷刚强不屈的藩镇是没有好处的,可见朝廷的策略对收复魏博有了成效,让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政策以及压力。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儿子田怀谏为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气和力量,军中依赖他。辛亥这一天,皇上和宰相商议魏博的事情,李吉甫请求派兵去讨伐魏博,李绛说:“我私下里看到两河的藩镇飞扬跋扈,都是分兵隶属各位将领,权力不是在于一人身上,恐怕是他们的权力太大,乘机来为谋划自己的缘故。各位将领势均力敌,不能相互克制,如果找到严明的主帅来指挥,那么就能够自我稳固了。如今怀谏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处理决断事情,军府大权必然落到他人手中,众将领待遇厚薄不均,必然产生怨恨恼怒,互不服从。既然这样,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正好成了今天祸乱的根源。到这个时候,只有在朝廷中不吝惜爵禄来赏赐田兴,使两河的藩镇听闻,恐怕他的部下都争着恭敬的归顺他了,这就叫不作战却使别人服从了。”皇上说:“好。”不久田怀谏年幼体弱,军政大事都由家奴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多次根据爱憎调换众将领,众人都满腔愤怒。朝廷的命令很久还没到,军中人心不安。田兴早晨进府,数千名士兵围住田兴下拜,请(他)担任留后一职。田兴对众人说:“不要侵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申报军民户籍,请求委派官吏,这样以后我才答应。”(众人)都说:“行。”田兴便杀了蒋士则等十多人,把田怀谏迁到了府外。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让皇上知道,李吉甫请求派中使去表示慰问来观察事态的变化,李绛说:“不可以。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和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趁着这个机会推心置腹的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结交他。”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让田兴担任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重赏,超出他们的希望,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手下的人认为所赠送的太多,以后有这样的情况,将拿什么来赏赐?皇上把这番话告诉了李绛,李绛说:“田兴不贪图专地的利益,归顺朝廷,陛下您怎么吝啬小的财物而丢失大的计划,不凭借这个来收复节度辖区的心呢!”皇上很高兴,说:“我穿破烂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的原因,就是为了汇集财物,正是为了打算用来平定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白白的储存满府库有什么用?”十一月,派知制诰裴度到魏博表示慰问,把一百五十万贯钱赏赐给军士,给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军士接受赏赐,欢呼雀跃。成德、兖郓两地的使者几次拜见,只是相互看看变了脸色,感叹说:“倔强的人又有什么用呢!”十四年的秋天,田兴到朝廷,皇上对待他很优厚。
(2024·山东泰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房琯喜宾客,好谈论,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轻鄙庸俗,人多怨之。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诣行在,上(唐肃宗)命琯以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琯以为摄御史大夫。进明入谢,上怪之,进明因言与琯有隙,且曰:“晋用王衍为三公,祖尚浮虚,致中原板荡。今房琯专为迂阔大言以立虚名,所引用皆浮华之党,真王衍之比也!陛下用为宰相,恐非社稷之福。且琯在南朝佐上皇,使陛下与诸王分领诸道节制,仍置陛下于沙塞空虚之地,又布私党于诸道,使统大权。其意以为上皇一子得天下,则己不失富贵,此忠臣所为乎?”上由是疏之。
房琯上疏,请自将兵复两京,上许之。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琯请自选参佐,以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为参谋。既行,又令兵部尚书王思礼副之。琯悉以戎务委李揖、刘秩,二人皆书生,不闲军旅。琯谓人曰:“贼曳落河①虽多,安能敌我刘秩!”琯分为三军:使裨将杨希文将南军,自宜寿入;刘贵哲将中军,自武功入;李光进将北军,自奉天入。
房琯以中军、北军为前锋,庚子,至便桥。辛丑,二军遇贼将安守忠于咸阳之陈涛斜。琯效古法,用车战,以牛车二千乘,马步夹之;贼顺风鼓噪,牛皆震骇。贼纵火焚之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者四万馀人存者数千而已癸卯琯自以南军战又败杨希文刘贵哲皆降于贼上闻琯败大怒李泌为之营救,上乃宥之,待琯如初。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材料二
房琯之德器岂尽虚名乎?琯乃平世三公之才耳。肃宗用违其才,所以一败而不振。若收复之后,令琯从容讽议,镇静庙堂,以抚摩残喘,毋令谗邪间之,当必有可观者。方用而疑之,方疑而将之,既败而即逐,一逐而不收。人皆嗟琯之不尽其用,予独悲琯之不逢其时。
(张大龄《玄羽外编》)
【注】①曳落河:突厥语,指壮士、健儿。
4.结合材料一,简述皇帝疏远房琯的原因。
【答案】4.(1)没有完全执行皇上贺兰进明的任命;
(2)听从贺兰进明的“进言”:①房琯追求虚名,不堪重任;②房琯置皇上不顾,谋取私利。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诣行在,上(唐肃宗)命琯以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琯以为摄御史大夫”可知,没有完全执行皇上贺兰进明的任命;
听从贺兰进明的“进言”:根据“今房琯专为迂阔大言以立虚名,所引用皆浮华之党,真王衍之比也!陛下用为宰相,恐非社稷之福”可知,房琯追求虚名,不堪重任;
根据“且琯在南朝佐上皇,使陛下与诸王分领诸道节制,仍置陛下于沙塞空虚之地,又布私党于诸道,使统大权。其意以为上皇一子得天下,则己不失富贵,此忠臣所为乎”可知,房琯置皇上不顾,谋取私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房琯喜欢接交朋友,爱好高谈阔论,举荐了许多知名士人,而鄙视无名庸俗的人,所以很多人怨恨他。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到达行在,皇上命令房琯任命进明担任南诲太守,兼任御史大夫,并充任岭南节度使,而房琯(却)任命进明担任代理御史大夫。进明入朝谢恩,皇上感到奇怪,进明乘机说自己与房绾有矛盾,并说:“西晋任用王衍为三公,因为效仿崇尚浮华虚名,致使中原动荡,现在房琯专门说迂阔不切实际的言论来图虚名,所引荐使用的人都是轻浮之辈,真是王衍之类!陛下任用(这样的人)担任宰相,恐怕不是国家的福运,再说房琯在南朝辅佐太上皇,使陛下与诸王分别担任各道节度使,仍旧把陛下分置在塞外荒凉空虚的地方,又在各地安插亲信私党,使他们统领大权,房琯的意图认为(无论)太上皇哪一个儿子继承皇位,自己(都)不会失去富贵,这难道是忠臣所做的事吗!”皇上因此疏远了房琯。
房琯呈上奏章,请求亲自率兵收复两京,皇上同意,加封房琯担任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房琯请求由自己挑选参佐,让御史中丞邓景山担任副将,户部侍郎李揖担任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为参谋。出征后,(皇上)又命令兵部尚书王思礼去辅助房琯。房琯把军务大事都委托给李揖、刘秩,二人都是书生,不通晓军事。房琯对人说:“叛军壮士虽然多,怎么能够敌得过我的谋士刘秩!”房琯把部队分成三军:派副将杨希文率领南军,从宜寿县进攻;刘贵哲率领中军,从武功县进攻;李光进率领北军,从奉天县进攻。
房琯以中军、北军为前锋,庚子(二十日),到达便桥。辛丑(二十一日),二军与叛军将领安守忠在咸阳的陈涛斜相遇。房琯效法古法,运用车战,使用二千辆牛车,并让步兵、骑兵辅助护卫。叛军顺风擂鼓呼喊,牛都受到惊吓。这时叛军放火焚烧战车,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达四万多人,活下来的几千名罢了。 癸卯(二十三日),房琯亲自率领南军作 战,又失败了。杨希文、刘贵哲都投降了叛军。皇上听说房琯大败,十分生气。李泌从中营救,皇上才宽宥了房琯,对待房琯还像以前那样。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材料二
房琯的品德气度难道都是虚名吗?房琯是太平盛世的王公之才。肃宗任用他违背了他的才能,所以一次失败便一獗不振。 如果收复失地后,让房琯悠闲舒缓地婉转议论朝政,使朝廷安定,用来抚慰乱世之后的百姓,不让谗言邪说离间他,一定有可观的成就。刚刚任用他却又怀疑他,刚怀疑他却又任命他做将帅,失败后就立即被放逐,一旦被放逐就不会恢复原职。人们都嗟叹房琯的才能不尽其用,我独悲叹房琯的生不逢时。
(张大龄《玄羽外编》)
(2024·湖南衡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5.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5.①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
②立德是根本。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材料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材料二“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可见二者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而且认为立德是根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襄公二十四年的春季,穆叔到了晋国。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说的是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匄的祖先,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氏、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恐怕所说的就是这个了吧!”穆叔说:“据豹所听到的,这是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豹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像这样保存姓、接受氏,来守住宗庙,世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官禄中大的,不能说是不朽。”
材料二:
草木鸟兽被称为物,众人被称为人,他们在世时虽然不同,但死亡时却是相同的,最终都会腐朽、消亡罢了。而世人之中,有圣贤之人,本来也会由生到死,但他们与草木鸟兽及世人不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即使死了也会不朽,而且时间越远,留存得愈久。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在事业上施展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立言著说的人,有的有这种能力,有的则没有这种能力。建立功业的人,未能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诗经》《尚书》《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人,难道都是能立言传世的吗?修炼个人操守,但未能建立功业,也没有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善于言论的。就比如颜渊这个人,他只是在穷宅陋巷曲肱而枕、挨饥而卧罢了,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像一个愚蠢的人。然而在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比得上他。颜渊能够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凭借他的功业,何况是立言传世呢?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四 文言文阅读】
考点7 文言文主观题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新高考语文卷的一个新亮点。主观题的加入,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问题指向)
认真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时始终扣住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
第二步:精准定位区间(确定文本范围)
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答题的区间。有的题目给出答题的区间,有的没有给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锁定区间,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几段。无论是某段还是某几段,都要找准,不要遗漏。
第三步:分清答题重点(事件、原因、形象)
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赋分猜测有几个要点,比如赋分4分,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赋分3分,答案要点一般为3个。在组织答案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摘录法
这是选摘原文词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考生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
(2)句意(层意)提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考生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时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规范清晰表述(不照抄,不直译,分条陈述)【参考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真题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一句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为汉军将领,已经丧失了一个汉军将领的节操,故称“大节丧”。“余无可浣也”承上一句“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而来。已经染色的素丝不可能回复白色,因此李陵“大节丧”,投降之罪无可辩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结论句“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李陵投降叛逆之罪无可辩白。试题即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这一观点的史实。
与此相对应,考生可以从材料一中找到:
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即“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
②“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立为右校王,李陵与降将卫律一起受到单于重用,成为单于的左膀右臂。
③“(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万余骑追击汉军,转战九日。说明李陵投降效忠匈奴单于已是事实。
【解题技巧】
一、事件概括与分析
(1)准确表述“事件”,不可过于抽象。所谓“事”,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传主的事迹通常采用“任职地点+行为、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很多时候必须将文中的关键词语“转译”为现代词语,要特别注意“转译”的准确性,因为这种题型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
二、人物特点概括与分析
(1)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的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明确题干要求。
(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本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较贴切的词语,如严谨博学、待民宽厚、善于谋略等。
(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宁多勿缺。
三、事理原因概括与分析
(1)厘清答题角度。应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原因很可能有多个,显隐、主次、直接间接;有时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
(2)在文中寻找原因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性文字,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将其转换为答案。
(3)要对原文进行提炼,不能简单摘录。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
四、观点态度概括与分析
人物传记类文本需要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过程与结果;议论文类文本需要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厘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并联系历史的时代背景。
【主观题主要类型】
一、概括特点
(一)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中,它也司空见惯,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组织答案时可使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语言要简练。
(二)概括事物(事件)特点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
二、概括主要情节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三、概括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等语气词,或批评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四、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二)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三)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四)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五、提炼作者观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文中,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六、探究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2024·黑龙江佳木斯·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文本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妾之子曰文,通傥饶智略。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靖郭君欲城薛时,客是如何成功地劝他放弃打算的?
(2024·四川绵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狙击始皇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己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2.材料一中,作者就“陈涉不可轻”的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4·新疆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已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环兴而拜,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有删改)
3.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为什么会“相顾失色”?请简要说明。
(2024·山东泰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房琯喜宾客,好谈论,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轻鄙庸俗,人多怨之。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诣行在,上(唐肃宗)命琯以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琯以为摄御史大夫。进明入谢,上怪之,进明因言与琯有隙,且曰:“晋用王衍为三公,祖尚浮虚,致中原板荡。今房琯专为迂阔大言以立虚名,所引用皆浮华之党,真王衍之比也!陛下用为宰相,恐非社稷之福。且琯在南朝佐上皇,使陛下与诸王分领诸道节制,仍置陛下于沙塞空虚之地,又布私党于诸道,使统大权。其意以为上皇一子得天下,则己不失富贵,此忠臣所为乎?”上由是疏之。
房琯上疏,请自将兵复两京,上许之。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琯请自选参佐,以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为参谋。既行,又令兵部尚书王思礼副之。琯悉以戎务委李揖、刘秩,二人皆书生,不闲军旅。琯谓人曰:“贼曳落河①虽多,安能敌我刘秩!”琯分为三军:使裨将杨希文将南军,自宜寿入;刘贵哲将中军,自武功入;李光进将北军,自奉天入。
房琯以中军、北军为前锋,庚子,至便桥。辛丑,二军遇贼将安守忠于咸阳之陈涛斜。琯效古法,用车战,以牛车二千乘,马步夹之;贼顺风鼓噪,牛皆震骇。贼纵火焚之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者四万馀人存者数千而已癸卯琯自以南军战又败杨希文刘贵哲皆降于贼上闻琯败大怒李泌为之营救,上乃宥之,待琯如初。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材料二
房琯之德器岂尽虚名乎?琯乃平世三公之才耳。肃宗用违其才,所以一败而不振。若收复之后,令琯从容讽议,镇静庙堂,以抚摩残喘,毋令谗邪间之,当必有可观者。方用而疑之,方疑而将之,既败而即逐,一逐而不收。人皆嗟琯之不尽其用,予独悲琯之不逢其时。
(张大龄《玄羽外编》)
【注】①曳落河:突厥语,指壮士、健儿。
4.结合材料一,简述皇帝疏远房琯的原因。
(2024·湖南衡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5.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