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古代诗歌阅读—【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三古代诗歌阅读—【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三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众多,以形象意境、语言风格、炼字炼句、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为主;随着新高考的推进,比较阅读、情境化阅读新题型也在出现。
备考阶段,一是要“求稳”,常规考点要力争高分拿下;二是要“求准”,套路题的答题套路要熟知,规范答题意识要浓;三是要“求变”,如对比阅读以生考熟、回归教材,情境化阅读理解要学会审题、找到突破口,这些新题型考前要认识并能掌握答题技巧,学会考场应变能力。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说出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该技巧(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该技巧(手法)的妙处;最后,指出该技巧(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参考答案】 15.D 16.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真题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
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题技巧】
一、鉴赏人物形象
1.找: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诗句(包括间接描写)。
2.析:分析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以人物身份为主)和精神品质(以思想性格特征为主)。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人物形象。
4.明:指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分析人物形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
⑦思念故乡的游子形象;⑧怜才惜贤的形象;⑨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
1.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物象的形态、色泽等),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比喻、双关等)、诗人自身经历,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三、鉴赏景物形象
1.概括诗歌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简练优美。
3.分析景物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伤感。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描绘画面+指明作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境特点】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华美瑰丽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酒、长亭、南浦。
2.思怀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牵挂):月亮、捣衣、鸿雁、双鲤。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鹧鸪、夕阳。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
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莲、青鸟、琴瑟。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渔樵、三径(归隐者的家园)。
四、炼字题
1.解释字义。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描绘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合理想象和联想,把需要赏析的字放入原句中结合诗句描述画面,要注意字不离句。
3.分析作用。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一点是答题的重点环节,一定要答得具体全面,要有全局观,做到句不离篇。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该字有……的含义,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化……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形,渲染了……的氛围,表达了……情感,同时与……照应(或为……作铺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五、确定“诗眼”
就一首诗而言,“诗眼”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练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有时也指某一词。
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
①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②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③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字数表达最多的思想情感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④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的第五个字。
六、炼句题
1.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分析句子包含的内容、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分析其语言结构的艺术特点: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阖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3.赏析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诗歌赏析题中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分析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歌不同的位置,其作用有所不同。高考诗歌赏析题中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诗的第三句、词的上阕末句或下阕首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内容+手法+作用。
七、解答语言特色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2.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语言特色+具体分析+作用效果。
【语言特色常用术语类型】
豪放型: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欢快型: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八、鉴赏表达技巧
首先,明确说出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其次,分析该技巧(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再次,分析作者选用该技巧(手法)的妙处;最后,指出该技巧(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设问、反问、借代、用典、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等。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衬托、对比、铺陈、象征、联想、想象、照应、抑扬变化、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九、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二是思想内容的评价,包括意象评价和情感倾向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从高考命题来看,“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
第一,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某一个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学生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
第二,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描写了……内容(情调),运用技巧,抒发某人……的情感。
【关联教材】
一、析象赏境,鉴赏古诗形象
(一)鉴赏意象(景象)和意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意境;《念奴娇·过洞庭》意象、意境;《春江花月夜》景色、情理融为一体;《长亭送别》意象、意境。
(二)鉴赏人物形象
《静女》人物、物象、象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细节描写;《氓》心理变化;《孔雀东南飞并序》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鉴赏事物形象
《离骚(节选)》香草美人、意象;《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物、物象、反衬;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物象《朝天子 咏喇叭》物象。
二、赏技析艺,鉴赏古诗技巧
(一)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短歌行》比喻、引用、用典《琵琶行并序》互文、比喻、借代;《念奴娇-赤壁怀古》比喻、夸张、对比;《锦瑟》夸张、比喻、对偶;《拟行路难(其四)》比喻、典故、抒情方法;《山居秋暝》描写方法、用典、对仗。
(二)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芣苢》重章叠唱;《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手法《李凭签篌引》侧面烘托、比喻、通感;
《望海潮(东南形胜)》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扬州慢(淮左名都)》对比、虚实;《登快阁》寓情于景、结构。
三、通意品言,鉴赏古诗语言
(一)炼字和诗眼
《声声慢(寻寻觅觅)》如何渲染愁 语言(诗眼);《登岳阳楼》炼字;《蜀相》炼字;
《临安春雨初霁》炼字;《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炼字。
(二)炼句(赏析关键句)和语言风格
《插秧歌》口语、语言风格;《登高》沉郁悲凉;《游园》语言精美,细腻生动;《蜀道难》豪放飘逸、浪漫主义风格;《苏幕遮(燎沉香)》炼句。
四、悟情评点,鉴赏情感态度
(一)理解概括思想情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沙江采芙蓉》羁旅怀乡的情感;《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高怀古;《客至》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兴味与心境;《燕歌行并序》情感。
(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感;《鹊桥仙(纤云弄巧)》爱情、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无衣》情感;《书愤》丰富内涵;《将进酒》人生态度;《青玉案 元夕》观点态度。
5.《孟子(节选)》
(2024·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
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逗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
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
B.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
C.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
D.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
2.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
B.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
C.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
D.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
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
_
_
_
_
_
【答案】1.D 2.B 3.示例:
①“美”,《其一》前两句表面上赞美了马的外形及奔驰时的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感慨。
②“讥”,《其十三》中,写侠客重金购马,却赠给不好马的楚襄王。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
③“悲”,《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其十》中乌骓马失主后的临风哭泣,都露出诗人对骏马的怜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D.“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错误。由注释④可知,楚襄王并没有“好马之癖”,“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的意思是“花费重金买了骏马的尸骨,却要送给并不爱马的楚襄王”,寄寓的是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识的感慨。由此可知,《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所送非人,其人生价值自然无法实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错误。“宝玦谁家子”的意思是“身佩玉玦的是谁家的好儿郎”,其中“宝玦”指人所佩戴的珍贵玉佩,并非“马具”,且衬托的是“侠客”的形象。而非“马的形象”。
C.“句句对仗”错误。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等句就不对仗。
D.“排比”错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等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四首诗中均未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美”“讥”“悲”是诗人所表达出的三种情感:
“美”是赞美的意思,《其一》,描绘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马形象;《其五》,描写壮阔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沙场的画面。诗人赞美马的外形以及奔驰时的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感慨。
“讥”是“自嘲”,也是对朝廷的讽刺。《其一》中写良马“无人织锦韂”,更没人为之“铸金鞭”;《其十三》同样感慨佩戴宝玦的侠客声名远扬,而他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却将送给楚襄王这个不识好马的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
“悲”是“悲愤”“悲叹”的意思。《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是无人赏识的悲叹;《其十》中痛失主人、临风哭泣的乌骓马都是诗人的写照,诗人为骏马而悲,实则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5.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_
_
_
_
_
【答案】4.D 5.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细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清亮圆润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声震耳畔的激流声,一面是引人倾听的涓滴声,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变。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7.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_
_
_
_
_
【答案】6.C 7.“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进行逻辑判断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鷃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鷃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字艺术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要求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要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9.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
_
_
_
_
【答案】8.C 9.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尾联则直接点明“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由此,“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10.(2023·天津·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鹤叹
[宋]苏轼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
B.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
C.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
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
(2)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
_
_
_
_
_
(3)分析本诗主旨。
_
_
_
_
_
【答案】(1)C
(2)开始与末尾是以诗人的视角展开写作,表现作者呼叫鹤与眼见鹤离开的场景;中间是以鹤的视角展开写作,借助鹤的神态举止寄寓情感。
(3)诗人借鹤自省、自嘲,写出了自己对于进退取舍的矛盾心态,但最终选择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说法有误。《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句借“白鸥”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鹤叹》则借“鹤”表达对独立人格的坚守,二者不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歌开头,诗人说“我欲呼之立坐隅”,主语是“我”,宾语是“之”(代鹤),可见是以诗人视角展开。而中间从“鹤有难色侧睨予”到“戛然长鸣乃下趋”,都是以“鹤”为主语,具体描绘鹤的神态、举止。而最后,“难进易退我不如”,诗人感叹自己不如鹤懂得进退之道,则又是以诗人自己的视角展开写作。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该诗是苏轼于元祐八年(1093)作于定州。诗人以鹤拟人,抒写了他身在仕途的深沉感叹。他借用贾谊《鵩鸟赋》代鹤作语,却有以贾谊自广之意。诗中的鹤“三尺长胫阁瘦躯”,是一个零落孤独、傲骨嶙峋的形象。诗人借鹤自喻,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鹤的口吻说自己处境孤苦,所求极少,不甘供人娱乐,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寄托意义。结句借用《礼记·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语意,“难进易退”写出诗人进退取舍的矛盾心理,用“我不如”写出诗人面对高傲的仙鹤自叹不如,表现了他政治上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的态度,彰显了他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2023·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_
_
_
_
_
【答案】11.D 12.B 13.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错,原句是“今来已恐邻人非”,一个“恐”字写出诗人的担忧,而不是“看到”。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四联皆对”错,诗歌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没有对仗,“锦官城西”是偏正结构,“乌皮几在”是主谓结构;“生事微”是主谓结构,“还思归”是偏正+动宾结构。
C.“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错,第一句是说自己在锦官城西的生计艰难,而尾联是说渴望回到草堂隐居,没有形成呼应。
D.“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错,这里的“芰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甘息机”的心态。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大意是,惶恐置身天地更怀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战乱过程便甘愿息灭机心不入世。
“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达出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担心随时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
“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真的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吗?不见得,因此这里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
(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
_
_
_
_
【答案】14.A 15.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
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的意思。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
然后,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
接着,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三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众多,以形象意境、语言风格、炼字炼句、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为主;随着新高考的推进,比较阅读、情境化阅读新题型也在出现。
备考阶段,一是要“求稳”,常规考点要力争高分拿下;二是要“求准”,套路题的答题套路要熟知,规范答题意识要浓;三是要“求变”,如对比阅读以生考熟、回归教材,情境化阅读理解要学会审题、找到突破口,这些新题型考前要认识并能掌握答题技巧,学会考场应变能力。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说出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该技巧(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该技巧(手法)的妙处;最后,指出该技巧(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参考答案】 15.D 16.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真题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
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题技巧】
一、鉴赏人物形象
1.找: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诗句(包括间接描写)。
2.析:分析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以人物身份为主)和精神品质(以思想性格特征为主)。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人物形象。
4.明:指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分析人物形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
⑦思念故乡的游子形象;⑧怜才惜贤的形象;⑨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
1.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物象的形态、色泽等),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比喻、双关等)、诗人自身经历,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三、鉴赏景物形象
1.概括诗歌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简练优美。
3.分析景物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伤感。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描绘画面+指明作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境特点】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华美瑰丽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酒、长亭、南浦。
2.思怀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牵挂):月亮、捣衣、鸿雁、双鲤。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鹧鸪、夕阳。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
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莲、青鸟、琴瑟。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渔樵、三径(归隐者的家园)。
四、炼字题
1.解释字义。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描绘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合理想象和联想,把需要赏析的字放入原句中结合诗句描述画面,要注意字不离句。
3.分析作用。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一点是答题的重点环节,一定要答得具体全面,要有全局观,做到句不离篇。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该字有……的含义,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化……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形,渲染了……的氛围,表达了……情感,同时与……照应(或为……作铺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五、确定“诗眼”
就一首诗而言,“诗眼”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练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有时也指某一词。
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
①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②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③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字数表达最多的思想情感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④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的第五个字。
六、炼句题
1.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分析句子包含的内容、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分析其语言结构的艺术特点: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阖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3.赏析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诗歌赏析题中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分析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歌不同的位置,其作用有所不同。高考诗歌赏析题中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诗的第三句、词的上阕末句或下阕首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内容+手法+作用。
七、解答语言特色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2.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语言特色+具体分析+作用效果。
【语言特色常用术语类型】
豪放型: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欢快型: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八、鉴赏表达技巧
首先,明确说出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其次,分析该技巧(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再次,分析作者选用该技巧(手法)的妙处;最后,指出该技巧(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设问、反问、借代、用典、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等。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衬托、对比、铺陈、象征、联想、想象、照应、抑扬变化、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九、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二是思想内容的评价,包括意象评价和情感倾向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从高考命题来看,“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
第一,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某一个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学生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
第二,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描写了……内容(情调),运用技巧,抒发某人……的情感。
【关联教材】
一、析象赏境,鉴赏古诗形象
(一)鉴赏意象(景象)和意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意境;《念奴娇·过洞庭》意象、意境;《春江花月夜》景色、情理融为一体;《长亭送别》意象、意境。
(二)鉴赏人物形象
《静女》人物、物象、象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细节描写;《氓》心理变化;《孔雀东南飞并序》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鉴赏事物形象
《离骚(节选)》香草美人、意象;《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物、物象、反衬;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物象《朝天子 咏喇叭》物象。
二、赏技析艺,鉴赏古诗技巧
(一)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短歌行》比喻、引用、用典《琵琶行并序》互文、比喻、借代;《念奴娇-赤壁怀古》比喻、夸张、对比;《锦瑟》夸张、比喻、对偶;《拟行路难(其四)》比喻、典故、抒情方法;《山居秋暝》描写方法、用典、对仗。
(二)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芣苢》重章叠唱;《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手法《李凭签篌引》侧面烘托、比喻、通感;
《望海潮(东南形胜)》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扬州慢(淮左名都)》对比、虚实;《登快阁》寓情于景、结构。
三、通意品言,鉴赏古诗语言
(一)炼字和诗眼
《声声慢(寻寻觅觅)》如何渲染愁 语言(诗眼);《登岳阳楼》炼字;《蜀相》炼字;
《临安春雨初霁》炼字;《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炼字。
(二)炼句(赏析关键句)和语言风格
《插秧歌》口语、语言风格;《登高》沉郁悲凉;《游园》语言精美,细腻生动;《蜀道难》豪放飘逸、浪漫主义风格;《苏幕遮(燎沉香)》炼句。
四、悟情评点,鉴赏情感态度
(一)理解概括思想情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沙江采芙蓉》羁旅怀乡的情感;《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高怀古;《客至》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兴味与心境;《燕歌行并序》情感。
(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感;《鹊桥仙(纤云弄巧)》爱情、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无衣》情感;《书愤》丰富内涵;《将进酒》人生态度;《青玉案 元夕》观点态度。
5.《孟子(节选)》
(2024·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
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逗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
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
B.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
C.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
D.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
2.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
B.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
C.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
D.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
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
_
_
_
_
_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5.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_
_
_
_
_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7.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_
_
_
_
_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9.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
_
_
_
_
10.(2023·天津·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鹤叹
[宋]苏轼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
B.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
C.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
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
(2)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
_
_
_
_
_
(3)分析本诗主旨。
_
_
_
_
_
(2023·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_
_
_
_
_
(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
_
_
_
_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