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模块四 文言文阅读】考点1 文言实词考纲中要求考生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当然熟练掌握和积累一定数量的重点文言词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五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因此,对于文言实词考查方式的识别和运用是文言文实词学习的重要一环。(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解题步骤】第一步:辨析正常语序根据原文内容,整理句子的正常语序。第二步,掌据搭配规律比如: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名词置于谓语前做状语等情况要灵活掌握。【参考答案】11.C【真题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判断偏义复词的能力。A.正确。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B.正确。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我有一个亲哥哥。C.错误。相同,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没有死节。/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故选C。【解题技巧】一词多义技巧及类型【技巧】1.语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分析句子成分,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例如:(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因此,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2)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句中“将军”作主语,“被”和“执”作并列谓语,那么“坚”和“锐”是宾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2.字形推导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很多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啮,从“口”从“齿”,“口”“齿”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啮”即“咬”。3.成语助记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含义。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例如:(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可以联系成语“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断“芳不得薄兮”中“薄”词义与之相同。(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可以联系成语“登峰造极”中的“造”是“到”,分析该句,“造”也是“到”的意思。4.因声寻义法。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词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这样写,有时那样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 通“俱”。【类型】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例如:“走”的基本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2)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3)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例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是其比喻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捍卫者”。(4)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如“然”,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①代词,如此,这样。如“鞣使之然也”。②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如“屋舍俨然”。古今异义技巧及类型【技巧】辨识古今异义词的方法1.区分单、双音节词古汉语中有些单音节组合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同形,很容易被当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因此阅读文言文时,一是注意不能依据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节词。如“交/通”“妻/子”“无/论”“地/方”等;二是注意辨别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不要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2.认真辨析细微差异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今词义完全相同或完全无关只是语言中极少数的现象。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词语要注意仔细辨析,因为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3.注意记忆词义转移的词一般来说,词义转移的词,其古今词义差别较大,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记住它们之间的迥异。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分布、散布”,古义为映的意思,现则指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织物,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类型】一、词义扩大文言文中的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例】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在文言文中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二、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窄的现象。【例】1.“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在文言文中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2.“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三、词义强化某些词语的今义与在文言文中的意义相比,词义性质发生了变化,程度加深了。这是词义的强化。【例】1.“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其今义则表仇恨、怀恨。2.“诛”原义是责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了。四、词义弱化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例】1.“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2.“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3.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指大病、重病。五、词义转移文言文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例】1.“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六、感彩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彩变化。【例】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词类活用技巧及类型【技巧】1.辨析正常语序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例如“众星北流”,主语是“众星”,由名词充当,没有活用。“流”,动词做谓语,没有活用。但是“北”是方位名词,却做了“流”的状语,这就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相悖了。故应该在“北”前加一个“向”字,翻译成“向北”,即名词做状语。2.掌据搭配规律(1)句中一定要有谓语。例:“帝鞭马长鸯至湖城”中“帝鞭马”实际上是个短句,少了一个谓语,所以“鞭”应该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抽打”。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例:《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一句,“刑”是名词,是“榜样”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由“于”引导的介词结构,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榜样”,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2)名词置于谓语前做状语。例:“此水东流”句,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做“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3)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类型】(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在文言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文言文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某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李愬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鸿门宴》)④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常用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表示时间。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伤仲永》)例: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候)(《捕蛇者说》)(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例: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记》)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在外边)(《陈涉世家》)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在右边;在左边)(《核舟记》)【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例:可烧而走也。(使……逃跑)(《赤壁之战》)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晋侯饮赵盾酒。(使……饮)(《左传·晋灵公不君》)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朝)(《过秦论》)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3.动词的为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陈涉世家》)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为……哀叹)(《阿房宫赋》)(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滕王阁序》)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赤壁之战》)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史记·陈涉世家》)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就可以判断为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两小儿辩日》)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四)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一般独立出现(不与量词联合运用),可以作动词、形容词、名词等。1.数词活用作动词数词作谓语的时候,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动词。例: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分析:“四海”是主语,“一”是谓语,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统一”。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分析:“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怀有二心”,也即“背离”。例:二三其德。(《诗经》)分析:“二三”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不专一”、“不忠诚”。2.数词用作形容词数词作定语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形容词。例: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分析:“一”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全”“满”。3.数词用作名词数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名词。例:其一犬坐于前。(《狼》)分析:“一”活用作名词,意思是“一只狼”。通假字技巧及类型【技巧】1.音变法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例】①“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罢”通“疲”,虽然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却是同音的。②“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2.语境分析法把某个通假字放到具体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是构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达也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在意义上和语法上的组合而体现出来的。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字义并无联系。清代学者王念孙就说过:“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意思是说,当我们碰到通假字时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义在句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时,我们就要考虑该字有可能是一个借字;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寻求本字。按本字读之,就文通意顺了。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来,那么“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的句意就豁然开朗了。3.例证认知法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的例句:【例】(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3)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硕鼠》)(4)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8)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1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上述例句,说明了“无”通“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下次遇到“无”字,就应考虑可能有通假的情况。4.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总会有些词语不能理解,查工具书,既能解决疑难,又能节省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供学习文言用的工具书有许多种类,从高中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较为实用。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作为必备的工具书,经常查阅。【例】(1)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太后》)(查《辞海》可知:“郄”通“卻”,而“卻”又通“隙”。)(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知:“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辞海》注:“厌”,通“餍”。饱;满足。)(4)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汉语大词典》解释:“有,通‘又’。①复;更加。②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5)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查《古汉语常用字典》得知:“倔,通‘崛’。突出。”)5.参考注释法古代文字训诂学家在注释古籍中对通假字有过许多研究和考证,并常用“某读曰某”“某与某古字通”“某与某同”等来说明文字的通假关系。【例】(1)隰则有泮。(《诗经·氓》)(郑笺:“泮读为‘畔’。”即“泮”为“畔”的借字。)(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经典释文》注为:“知,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3)百姓罢劳。(《汉书·成帝纪》(颜师古注:“罢读曰疲。”即“罢”通“疲”字。)【类型】1.从语音方面来看(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③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说赵太后》)(“胥”通“须”)④毋内诸侯。(《鸿门宴》)(“内”通“纳”,两字同声部。)⑤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培”通“凭”)(3)叠韵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①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干”通“岸”)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③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参”通“三”)(4)音变通假: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例】①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án”)②将军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ī”)2.从字形(同偏旁)方面来看(1)同声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据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汉语中,按谐声规律而言,声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例】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匪”通“非”)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③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適”通“谪”)(2)以简通繁,即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一个笔画较多的字。【例】①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③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3.从字义方面来看,有以下情形:(1)一对一的“单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可通甲。【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可通“早”,但“早”习惯上不可通“蚤”。)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借“信”为“伸”,但习惯上很少有借“伸”为“信”者。)③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2)一对一“双借”。即甲、乙二字互通。【例】①口慧之人必无信。(《淮南子》)(“慧”通“惠”)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③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即”通“则”)④项庄则入为寿。(《鸿门宴》)(“则”通“即”)(3)一字通数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几个不同的本字。如“适”与“敌”、“嫡”“適”三字声符相同,音近而通假。【例】①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史记》)(“适”通“嫡”)②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适”通“敌”)③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適”)(4)二字连通。指有两个通假字连接在一起。“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上》)(“腑”通“腐”,“冷”通“烂”。)“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汉书·苏武传》)(“宿”通“夙”;“昔”通“夕”。)(5)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与另一汉字(C)相通,那么,这一借字又与本字的本字相通。【例】“臣得行义,则主失明”。(《韩非子》)(“明”通“萌”,而“萌”又通“民”。所谓“失明”,实则是“失民”的意思。)(6)群字互通。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相互通用。【例】“唯、维、惟”三字,在用作语气词时,可以互相通用。“祭”“际”“察”三字互通,皆有“至”义。【历年高考文言实词及词义汇总】A1.爱:①吝啬。“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2014·江苏卷);“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③喜爱,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④爱惜,顾惜。“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⑤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⑥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2.按:①查验,追究。“上官按之不得实”(2012·四川卷);“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握住。“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③控制,抑止。“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④用手向下压或摁。“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B3.拔:①超出。“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2011·湖南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成语“出类拔萃”。②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④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4.败:①败坏,毁坏。“有难成而易败者”(2011·北京卷);“于是纵散约败”(《过秦论》);“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状》)。②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③打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殽之战》)。④凋残,衰落。“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⑤失败,战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5.报:①答复。“逖不报书”(2021·新高考Ⅱ卷)“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2010·全国卷Ⅰ);“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任安书》)。②报告,告诉。“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③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④报答,酬谢。“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⑤报效。“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⑥奔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6.暴:①迅疾,突然。“子何绝我之暴也”(2008·福建卷);“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2007·全国大纲卷Ⅱ);“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聊斋志异·狼》)。②暴躁,急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③通“曝”,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④凶恶,残暴。“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7.被:①通“披”,穿着。“被鹤氅衣”(2013·山东卷);“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②表示被动。“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③蒙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④通“披”,披散。“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8.本:①农耕。“衡山之民释其本”(2016·北京卷)。②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③本来,原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④探求,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⑤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⑥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中杂记》)。9.比:①并列,靠近,相连。“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2009·天津卷);“屋比延烧,不足忧也”(2011·江西卷);“比岁蠲,比岁免”(2007·江西卷)。②比较,相比。“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③及,等到。“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④比拟。“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⑤合。“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逍遥游》)。10.鄙:①轻蔑,看不起。“习举子业辄鄙之曰”(2012·四川卷);成语“鄙夷不屑”。②见识浅薄,地位低下。“则相与笑之曰:鄙”(2010·湖北卷);“若真鄙儒也”(2009·北京卷);“鄙陋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③边邑,边境。“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2008·江西卷);“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④作为边境。“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⑤自称的谦辞。“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11.敝:①破旧。“乃易其敝衣”(2010·天津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成语“敝帚自珍”。②疲惫,困乏。“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③损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④谦辞。“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殽之战》)。12.病:①批评。“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2011·湖南卷)。②疾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③困苦,困乏。“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④枯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生病,患……病。“病目眚”(2016·江苏卷);“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赤壁之战》)。⑥祸害。“虽尤物不足以为病”(2009·浙江卷)。13.薄:①迫近,引申为进攻。“遽薄京师”(2010·山东卷);“乱而继迁薄我,必败”(2010·江西卷);“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全国新课标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薄暮暝暝,虎啸猿啼”(《岳阳楼记》)。②浅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③轻视,看不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④缺少。“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⑤淡薄。“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⑥厚度小。如成语“如履薄冰”。14.部:①统率。“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2012·重庆卷)。②官署。“还部白府君”(《孔雀东南飞》)。③分类,门类。“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C15.长:①执掌。“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2011·全国大纲卷)。②与“短”相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③遥远。“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④长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⑤长长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⑥列在首位的。“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⑦年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⑧增长。“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⑨一直,经常。“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⑩助长。“堕军实而长寇仇”(《殽之战》)。16.彻:①穿透,通贯。“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2011·全国新课标卷);“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②通达,明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③尽,完,到底。“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7.持:①挟制。“持府县短长”(2014·广东卷)。②拿着。“取武阳所持图”(《荆轲刺秦王》)。③主持。“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苏武传》)。④搀扶。“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⑤保持,坚持。如成语“持之以恒”。⑥约束。“亦以是持其身”(2008·湖南卷)。18.宠:①以……为宠。“多惠政,赐金带宠之”(2010·全国卷Ⅰ)。②荣耀。“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岳阳楼记》)。③宠爱。“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④尊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19.除:①台阶。“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2014·重庆卷);“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②授予官职。“除福州观察使”(2010·江西卷);“除知台州”(2016·天津卷);“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③整修,修理。“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④清除,去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⑤革除。“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原君》)。⑥流逝,过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20.畜:①通“蓄”。“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2010·湖北卷)。②家畜。“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传》)。③养育。“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齐桓晋文之事》)。④豢养。“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报任安书》)。⑤饲养。“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21.厕:①置身。“安可厕诸君子间”(2011·四川卷);“而足下厕其间”(《与高司谏书》)。②厕所。“沛公起如厕”(《鸿门宴》)。22.次:①第二。“亮知荆州次当受敌”(2013·湖南卷);“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②停留。“舟次彭泽”(2011·福建卷)。③临时驻扎和住宿。“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半日而拔,次于新林”(2008·辽宁卷);“次顺义”(2015·广东卷);“军皆定次,将乃就舍”(2015·山东卷)。④顺序。“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⑤旁边。“列坐其次”(《兰亭集序》)。⑥量词,回。如成语“三番五次”。23.刺:①用篙撑。“见一丈人,刺小船”(2013·重庆卷);“刺船而去”(2011·四川卷)。②扎,用尖利的东西刺。“引佩刀自刺”(《苏武传》)。③揭发,指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④讽刺。“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24.称:①称颂,称赞。“犹称所长而达之”(2012·山东卷)。②声称,声言。“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相称,符合,适合。“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④称为。“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25.乘:①追逐。“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2009·全国新课标卷)。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读书三十乘”(2016·浙江卷);“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③冒着。“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④登,升。“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⑤驾(车),坐(车),骑(马)。“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⑥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26.诚:①果真,如果。“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2007·福建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②诚心,诚意。“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③实在,的确。“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7.冲:①要冲,交通要道。“当涂兵之冲”(2015·浙江卷)。②虚,谦和淡泊。“则思谦冲以自牧”(《谏太宗十思疏》)。③向上冲。“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向前冲闯。“其原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雁荡山》)。28.酬:①赏赐。“酬以馆选”(2019·江苏卷)。②报答。“天将以酬长厚者”(《聊斋志异·促织》)③实现。成语“壮志难酬”。④交际往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D29.当:①承担,担当。“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②相等,相当。“请者必当其人”(2011·天津卷)。③阻挡,抵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④执掌,主持。“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⑤应当,应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⑦正当,在……时候。“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⑧必然,必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⑨假使。“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⑩面对。“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当作。如成语“安步当车”。 符合。“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2019·天津卷)。30.登:①考中。“登景泰二年进士”(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②升,由低处到高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③上路,登程。“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④即刻。“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31.第:①科举考中。“有夙儒张覃者未第”(2013·广东卷);“第明经”(2011·浙江卷)。②住宅。“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2010·重庆卷)。③次第,次序。“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④只,但。“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州新建小竹楼记》)。⑤假如。“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32.典:①主管,掌管。“太祖典禁旅”(2013·北京卷)。②文献,典籍。“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典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④前代的文物、制度、故事。如成语“数典忘祖”。33.笃:①执着。“老而弥笃”(2014·四川卷)。②深,甚,也可特指病重。“义笃而辞质”(2015·福建卷);“值母病笃”(2012·安徽卷);“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③局限。“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秋水》)。34.度:①推测,估计。“度吾所能行为之”(2009·北京卷);“将军自度何如也”(2013·湖南卷);“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2012·安徽卷);“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廉颇蔺相如列传》);“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②渡过,越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③考虑,衡量。“王试度其功”(2007·湖南卷);“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④标准,限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⑤比较,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⑥制度,法度。“必合古人矩度”(2015·安徽卷);“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⑦常态,风度。“或多惶惧,失其常度”(2008·江苏卷);“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⑧次、回。“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⑨谱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35.夺:①改变。“帝不能夺”(2008·安徽卷);“其父见其志不可夺”(2014·山东卷);“亦不能夺之矣”(2011·江西卷);“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②夺取。“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③失去,丧失。“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36.多:①赞许,推崇,称赞。“盖其性所多也”(2014·浙江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2014·湖北卷);“人用是多疑名”(2012·北京卷);“蒙正败,士以此多公”(2012·江苏卷)。②与“少”相对。“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E37.恶:①怎么。“是恶得不贫”(2011·上海春季高考卷)。②罪恶。“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③坏,不好。“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讨厌,憎恶。“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21·新高考Ⅰ卷)“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原君》)。⑤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F38.法:①效仿。“法天道,顺人心”(2010·全国大纲卷Ⅰ)。②法令,制度。“略依古礼,不得过法”(2008·北京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③法律,刑法。“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安书》)。④方法。“其法用胶泥刻字”(《活板》)。⑤尊称佛家的事物。“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梅花岭记》)。39.发:①打开。“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2010·天津卷);“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②显露,表现。“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2014·浙江卷)。③头发。“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④派遣。“单于子弟发兵与战”(《苏武传》)。⑤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⑥发出。“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⑦发布,颁布。“遂发命,遽兴姜戎”(《殽之战》)。⑧泄露。“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⑨发动。“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⑩出发。“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抒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言:开口。“发言必自称曰儒”(2018·浙江卷)。40.反:①返回,这里指收回。“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2011·北京卷);“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②与“正”相对。“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③反叛,造反。“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④反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⑤反复。“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⑥类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⑦追念。“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屈原列传》)。⑧违背。“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崔杼弑其君》)。41.犯:①冒着。“犯风而罢虞人”(2009·山东卷);“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②触犯,冒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42.方:①比作。“诸人咸以君方乐广”(2012·辽宁卷);“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2011·浙江卷)。②并行,并列。“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赤壁之战》)。③正在。“余方心动欲还”(《石钟山记》)。④四面,周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⑤规律,道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⑥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⑦在,当。“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⑧方向,方位。“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衡传》)。43.访:①询问。“访以海上事”(2013·天津卷);“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②寻求。“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44.废:①倒塌。“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淮南子·览冥》)。②废弃;废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③被战争破坏而未恢复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百废具兴”(《岳阳楼记》)。④停止,中止。“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⑤坠落,跌下。“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⑥废黜,放逐。“牧亦坐是废”(2018·浙江卷)。⑦放置,搁置。“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庄子·徐无鬼》)。⑧同“费”,花费,耗损。“恐字迹过于细微,使观者大费眼光”(《红楼梦》)。45.分:①本分。“不敢一毫越理犯分”(2012·湖南卷);“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②料想,断定。“德自分死矣”(2009·湖北卷);“自分已死久矣”(《苏武传》);“臣自分废黜”(2015·上海卷)。③分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④分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⑤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6.奉:①俸禄。后作“俸”。“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②侍奉,事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告子上》);“奉母闲居”(2018·江苏卷)。③恭敬地捧着。“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④恭敬地接受。“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与孙权书》);“子奉君命以会大事,而背宋盟,无乃不可乎”(《左传·昭公十一年》)。⑤进献,献上。“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廉颇蔺相如列传》);“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⑥信奉,遵循。“谨奉法令”(《狱中上书》)。47.伏:①佩服。“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2014·全国大纲卷)。②趴。“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④倒下。“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⑤藏匿,埋伏。“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苏武传》)。48.讽:①背诵。“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2017·天津卷);②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49.服:①服役纳税。“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2008·重庆卷)。②降服。“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2008·广东卷);“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③从事,做,担任。“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训俭示康》)。④习惯,适应。“到京师服水土”(《长亭送别》)。⑤信服,佩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50.复:①再,也。“终不复言”(2010·北京卷);“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房宫赋》);“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恢复。“武气绝,半日复息”(《苏武传》)。③还。“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④答复。“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孔雀东南飞》)。⑤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⑥夹层。“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51.赋:①征收赋税。“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2016·北京卷);“岁赋其二”(《捕蛇者说》)。②吟诵,创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并序》)。③体裁名,一种韵文,盛行于汉魏六朝。“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④赋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G52.概:①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器具。“概者,平量者也”(《韩非子·外储说》)②平,齐,符合。“不概于圣”(2019·北京卷)。③节操,气概。“凛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杨恽《报孙会宗书》)。④景象,状况。“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王禹偁《黄冈竹楼记》)。53.干:①冲。“修篁干霄”(2012·福建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②请求。“而未尝干人荐举”(2010·辽宁卷)。③才能。“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2009·辽宁卷)。④盾牌。“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⑤河岸,水边。“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⑥与“湿”相对。“床头屋漏无干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枯竭,空虚。如成语“外强中干”。54.更:①交替,轮流。“诸侯更相诛伐”(2017·北京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陈情表》)。②改变,更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洗盏更酌,肴核既尽”(《赤壁赋》)。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④互相。“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周处》)。⑤另,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⑥更加,愈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⑦还,还是。“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55.工:①擅长。“工草隶虫篆”(2017·山东卷);“工丹青”(2013·江西卷);“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大铁椎传》);成语“工于心计”。②工匠,有技艺的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③精巧,精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④工时。“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黄州新建小竹楼记》)。56.攻:①加固。“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2014·江苏卷)。②进攻。“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③研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④琢磨。如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57.固:①坚决。“兴叩头流涕,固让曰”(2012·山东卷);“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本来,确实。“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③顽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④巩固,使……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⑤牢固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⑥险固的地方。“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58.顾:①回头看。“公仰视木顾使者曰”(2011·重庆卷);“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只是。“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2011·湖北卷);“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项脊轩志》)。④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⑤考虑,顾及。“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⑥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⑦关心。“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59.官:①做官。“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2011·广东卷)。②官职,职位。“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③器官。“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④官吏,官员。“夫秋,刑官也”(《秋声赋》)。60.广:①扩充,扩大。“自示不广”(2011·上海春季高考卷);“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②宽阔。“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广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61.归:①使……归。“先生赎而归之”(2011·安徽卷);“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出嫁。“年二十以归吾”(2010·江苏卷);“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③归依,归属。“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原君》)。④归还。“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趋向,归向。“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⑥返回。“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⑦称赞。“而世遂以全节归之”(2015·湖北卷)。62.过:①过分,过于。“或过称其文字”(2012·浙江卷);“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②错误,过失。“过而击之也”(2009·山东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③访问,看望。“过立恭宿别”(2009·安徽卷);“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④超过,胜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⑤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⑥经过,通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工之侨献琴》)。H63.恨:①遗憾。“九死不恨”(2013·上海卷);“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并序》);“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②怨恨。“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柳毅传》)。64.横:①意外。“何乃横得重名”(2012·辽宁卷)。②与“纵”相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③连横。“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④横放着。“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赋》)。⑤遮盖,遮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⑥广阔,宽阔。“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⑦凶暴,暴烈。如成语“横征暴敛”。65.怀:①衔恨。“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2012·全国新课标卷)。②想着,趁着。“怀良辰以孤往”(《归去来兮辞并序》)。③怀藏。“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心怀,情意。“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⑤思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⑥怀抱,胸前。“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66.会:①适逢,恰巧。“会天疾风”(2009·山东卷);“会兴辽东之役”(2009·全国大纲卷Ⅰ);“会所导火灭”(2013·福建卷);“会暮,约诘朝合战”(2010·全国卷Ⅱ);“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②会见。“单于召会武官属”(《苏武传》)。③会合,会盟。“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当然,应当。“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⑤宴会。“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⑥见面。“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⑦时机。如成语“适逢其会”。67.惠:①赠送。“惠之谷”(2011·四川卷)。②恩惠。“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③仁爱,宽厚。“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④柔顺,柔和。“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⑤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J68.赍:①赠送。“杨君缄书赍图”(2018·天津卷);“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②持有,携带。“进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镇去”(《三国演义》);“干乃出玺付融,融赍玺驰还枋头。”(2023模考题);“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2023模考题)③怀抱。“伤诚善之无辜兮,赍此恨而入冥”(《后汉书·冯衍传下》)。69.及:①等到。“及即尊位”(2013·江苏卷);“及再遇阵没”(2010·全国卷Ⅱ);“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伶官传序》)。②接近。“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③比得上。“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④和,同。“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⑤涉及。“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⑥来得及。“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⑦赶上,追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70.疾:①憎恨。“下之疾其上甚矣”(2016·山东卷);“诏书疾恶党人”(2013·上海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②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③快,急速。“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秋声赋》)。④疾苦,痛苦。“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⑤锐利,敏捷。“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⑥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⑦强,猛烈。“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71.籍:①登记。“遂受而籍之以归”(2013·北京卷);“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011·重庆卷);“籍之以为厢兵”(2010·湖北卷);“悉籍记之”(2010·四川卷);“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②没收。“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2012·江西卷)。③泛指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④杂乱。“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72.计:①打算,谋划,考虑。“为所不知后人计”(2019·江苏卷);“吾用休,社稷计耳”(2008·安徽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计算,结算。“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③计谋,策略。“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73.济:①加上。“今又济之以雪”(2014·湖南卷)。②渡过。“若济大水有舟楫也”(2011·山东卷);“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成就。“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赤壁之战)。④成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74.加:①超过。“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2011·湖南卷)。②增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③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④施加,施以。“君有加惠于其臣”(2009·天津卷);“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治东阿》)。⑤益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⑥更,越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75.家:①定居。“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2010·安徽卷);“某年十七时,家随州”(《与高司谏书》)。②家庭,人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③学术或艺术流派。“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④娘家。“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⑤卿大夫的封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76.假:①借给。“诸贵假以劲弓”(2013·湖北卷);“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②借助,借用。“闻君义甚高,愿假榻”(2012·北京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③假期。“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王阁序》)。④临时的,代理的。“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⑤假如。“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⑥暂且。“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段太尉逸事状》)。77.间:①暗中。“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2014·重庆卷);“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间或,有时。“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③抄小路。“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机会。“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⑤离间。“馋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⑥中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⑦量词,用于计算房间。“因作小楼二间”(《黄州新建小竹楼记》)。⑧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⑨窥伺。“乃为崔子间公”(《崔杼弑其君》)。⑩乘机。“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崔杼弑其君》)。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78.见:①现成的。“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2010·湖南卷)。②看见。“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③拜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④被。“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出现,显现。“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⑥召见。“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⑦显露。“才美不外见”(《马说》)。⑧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79.将:①率领,带领。“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2016·北京卷);“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②将领。“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③愿,请。“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④和。“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⑤将要。“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⑥扶持,扶助。“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80.矫:①假托。“杖矫命者,逐之”(2012·江苏卷);“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2011·江西卷);“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魏公子列传》)。②举。“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并序》)。③匡正,纠正。如成语“矫枉过正”。81.劫:①威逼,胁迫。“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2012·湖南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②劫持,强夺。“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82.结:①凝聚,聚合。“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2011·全国大纲卷);“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孔雀东南飞》)。②结交。“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构筑,建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④编结。“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⑤订立。“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孔雀东南飞》)。83.进:①推荐,进用。“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2007·天津卷)。②超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③到朝廷(做官),晋升。“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④前进,与“退”相对。“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⑤进献,进奉。“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进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84.竟:①最终。“景淳竟死”(2012·北京卷);“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列传》)。②从头至尾。“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③完毕,终了。“竟朝置酒”(2009·北京卷);“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终于,到底。“平原君竟与毛遂偕”(《毛遂自荐》)。85.就:①跟从。“不暇就师穷经”(2012·浙江卷)。②靠近。“唯当就蚁封耳”(2012·湖北卷);“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变成,造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并序》)。④接受。“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殽之战》)。⑤赴任,就职。“除著作郎,不就”(2008·全国大纲卷Ⅱ);“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⑥完成,成功。“轲自知事不就”(《荆轲刺秦王》)。⑦登上。“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86.拘:①拘禁,扣押。“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②束缚;拘束。“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2018·浙江卷);“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秋水》)。③拘泥。“拘俗人之议,不能通其说”(《论衡》)。87.举:①兴起,发动。“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2012·广东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②称职。“苟其职之不举”(2007·辽宁卷)。③举起,抬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④推荐,推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⑤攻克,占领。“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⑥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⑦升起,扬起。“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⑧全,都。“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⑨举止。“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⑩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赤壁之战》)。88.居:①任职。“未有居郎署者”(2014·四川卷);“侯居常三年”(2015·湖北卷)。②聚集,搜集。“居善药”(2010·北京卷)。③停留。“客当居此以伺焉”(《柳毅传》)。④处于。“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占据,占有。“为留守者居半”(2007·四川卷);“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⑥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⑦坐。“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⑧积蓄,储存。如成语“奇货可居”;“子孙不肖而居厚实”(2015·安徽卷)。89.具:①记录。“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2014·上海卷)。②完备,详尽。“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2010·福建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③器械,器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④准备。“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殽之战》)。⑤详细,全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⑥全,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90.决:①判定,判决。“卒之付御史决”(2014·广东卷);“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苏武传》);“说当时决某狱”(2018·江苏卷)。②同“诀”,辞别。“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苏武传》)。③自杀。“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④决断,决定。“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⑤决战,分胜负。“孤当与孟德决之”(《赤壁之战》)。⑥必定,一定。“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91.绝:①非常。“绝难乘,少能骑者”(2012·湖北卷);“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②绝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③隔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④横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⑤停止,消失。“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⑥陡峭的。“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⑦断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K92.堪:①胜任。“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2013·浙江卷);“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孔雀东南飞》)。②经得起,忍受。“所在征敛,人不堪命”(2009·全国大纲卷Ⅰ);“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③能够,可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93.苦:①为……所苦,苦于……。“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2011·广东卷);“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②使……受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③困苦。“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④痛苦,悲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94.课:①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讲章句、课文字而已”(2009·四川卷)。②征收赋税,差派劳役。“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宋书·孝武帝本纪》)。③劝课,督责。“劝课农桑”(《后汉书·卓茂传》)。④税款,税。“免其课役”(《隋书》)。⑤占卜。“有日者能课,使之课,莫不奇中”(《冷斋夜话》)。95.克:①能够。“吾不克救也”(2008·江西卷)。②战胜,攻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③克制。“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96.科:①分摊,摊派。“不以科兄弟”(2014·天津卷)。②科举考试的科目或等第。“设程试之科,重金爵之赏”(《博弈论》)。③条款,段落。“科条既备”(《战国策·秦策》)。④课税,征税。“假此科敛丁口”(《促织》)。⑤法令,刑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L97.劳:①慰劳。“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2012·江西卷);“三岁贯女,莫我肯劳”(《硕鼠》)。②劳动。“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原君》)。③辛苦,费力。“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④功劳。“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使……劳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98.勒:①铭刻。“勒石纪之而还”(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②编纂。“勒为一书”(2013·四川卷)。99.累:①屡次。“居易累以忠鲠遭摈”(2007·浙江卷);“与林邑累相攻伐”(2013·全国大纲卷);“累召不应”(《张衡传》)。②累积。“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2011·天津卷);“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③接连,连续。“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列传》)。④通“蔂”,装土的筐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祸兮福兮》)。⑤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牢狱。“不以累臣衅鼓”(《殽之战》)。⑥堆,重叠。如成语“连篇累牍”。⑦连及,牵连。“字不得累句”(2019·浙江卷)。100.离:①遭受。“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2011·湖北卷);“犹离忧也”(《屈原列传》)。②通“蓠”,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③离开,离别。“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④分开,拆散。“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101.敛:①收缩,退缩。“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2011·全国新课标卷)。②收敛。“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③募集。“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④聚拢。“其色惨淡,烟霏云敛”(《秋声赋》)。102.论:①判决,判罪。“将论囚”(2014·广东卷)。②文体的一种。如《六国论》。③讨论,研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④评定,衡量。“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103.落:①使……衰败,衰落。“遂以此落其家”(2013·天津卷);“门前冷落鞍马稀”(《琵琶行并序》)。②叶落,花落。“惟草木之零落兮”(《离骚》)。③下落,下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④座,所。“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⑤丢了,漏了。如成语“丢三落四”。104.履:①踏,行走。“履苍莽中”(2012·福建卷);成语“如履薄冰”。②登上。“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③鞋。“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孔雀东南飞》)。105.略:①简要。“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2011·北京卷);“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报任安书》)。②通“掠”,夺取。“进兵北略地”(《荆轲刺秦王》)。③大致。“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赤壁之战》)。④谋略,计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六国论》)。M106.冒:①顶着。“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2012·全国大纲卷)。②冒失,冒昧。“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③蒙,盖。“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④冒犯,触犯。“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黔之驴》)。107.命:①指挥,命令。“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2014·江西卷);“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并序》)。②指示。“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殽之战》)。③指派。“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④取名,命名。“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⑤命令,政令。“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⑥性命,寿命。“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⑦生活,生存。如成语“命途多舛”。108.糜:①倒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无;没有。“靡日不思”(《诗经·国风·邶风》)。③糜烂,使……糜烂。“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2019·北京卷)。N109.年:①收成。“是岁,大有年”(2010·安徽卷);“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②年纪,岁数。“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年份。“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④时间单位。“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⑤寿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110.难:①不易,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②灾难,祸殃。“自毁其家以紓楚国之难”(《左传》)③诘难,诘问。“余则无以难子相也”(2019·浙江卷)。111.内:①通“纳”,使……进入。“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2010·四川卷);“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②以内。“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③家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④内心。“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⑤里面,内部。“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⑥内在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离骚》)。112.能:①和睦。“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2012·山东卷)。②能力,才能。“才能不及中人”(《阿房宫赋》)。③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④有能力做到,能够。“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2015·湖北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⑤及,达。“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⑥善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⑦如此,这样。“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113.平:①安定。“南城之政平”(2013·浙江卷);“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②平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③公正。“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苏武传》)。④铲平,削平。“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114.迫:①逼近,靠近。“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2008·江苏卷)。②危急,急迫。“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2011·湖北卷);“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③逼迫,强迫。“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东南飞》);“郡县逼迫,催臣上道”(《陈情表》)。Q115.戚:①为……悲伤。“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2018·北京卷)。②忧,忧伤。“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③亲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并序》);“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亲,亲近。“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列子·力命》)。⑤兵器名。大斧。“执干戚舞”(《韩非子·五蠹》)。116.期:①希望,期望,期待。“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2017·浙江卷);“期为君子之归”(2012·湖南卷)。②期限。“未登程先问归期”(《长亭送别》)。③服丧一年。“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④至,及。“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⑤时候。“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⑥约会,约定。“与若期一月还之”(2007·全国新课标卷);“遂与大夫期十日”(2009·山东卷);“会合不可以期”(2015·福建卷)。⑦看待。“自恨期人之浅也”(2007·浙江卷)。117.奇:①以……为奇,惊异。“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2007·山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2009·广东卷);“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2017·山东卷)。②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③美好,适宜。“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④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118.启:①陈述,禀告。“山涛领选,启武帝”(2008·全国新课标卷);“贞累启固辞”(2017·山东卷);“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孔雀东南飞》)。②开,打开。“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119.起:①起任。“起佐郡”(2011·福建卷)。②出身、任用。“以章献起于寒微”(2009·广东卷)。③站起。“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④起床。“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⑤开始,开端。“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⑥源起。“辛苦遭逢起一经”(《过零丁洋》)。⑦起义,起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⑧突起,耸立。“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张衡传》)。120.且:①将要。“使者采木且及柳”(2011·重庆卷);“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③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并且。“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⑤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121.倾:①钦佩。“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2014·辽宁卷)。②倒下。“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倒出。“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并序》)。④用尽。“倾家竭产”(《三国志·蜀书》)。122.趣:①催促。“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2011·重庆卷);“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不破”(2020新高考1卷)②赶快。“贼非吾主敌,盍趣降”(2010·全国新课标卷)。③乐趣,兴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并序》)。④通“取”。“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⑤通“趋”,往,到。“那利复引北山龟兹万余人趣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2023模考题)123.趋:①快走。“道济趋下阶”(2007·江苏卷)。②奔赴;趋向。“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③行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④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⑤古同“促”,催促;急速。“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汉书·高帝纪上》)。124.去:①离开,消失。“然去而不复念也”(2009·浙江卷);“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②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并序》)。③除去,失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④距,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⑤表示动作的趋势。“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行并序》)。⑥通“弆”,藏。“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125.全:①保全。“全活甚众”(2014·天津卷);“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②完全。“墓中全乎为五人”(《五人墓碑记》)。③完整。“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R126.然:①这样。“其父不愿其然”(2013·江苏卷);“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劝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②“然”同“燃”,燃烧。“再四皆不然”(2007·辽宁卷)。③但是。“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④……的样子。“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127.任:①承担。“吾居长,当任罪”(2008·四川卷)。②委任,任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③听凭,任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并序》);“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④信任。“王甚任之”(《屈原列传》)。⑤任性。“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⑥责任,职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128.辱:①使……受辱,侮辱。“而又辱之”(2012·浙江卷);“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耻辱。“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岳阳楼记》)。③埋没。“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④污黑。“大白若辱,大方无隅”(《祸兮福兮》)。⑤敬辞,相当于“屈尊”。“而又辱之”(2012·浙江卷);“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129.若:①你,你们。“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2014·湖北卷);“若入前为寿”(《鸿门宴》)。②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③好像。“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⑤如果。“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⑥相当。“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130.如:①到……去。“郑伯如晋”(2008·江西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沛公起如厕”(《鸿门宴》)。②依照,遵从。“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③像,如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④及,比得上。“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⑤若,假如。“如其不然,万勿置后”(《狱中上母书》)。S131.善:①认为……好。“上过其羊所,善之”(2012·上海卷);“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模块四 文言文阅读】考点1 文言实词考纲中要求考生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当然熟练掌握和积累一定数量的重点文言词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五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因此,对于文言实词考查方式的识别和运用是文言文实词学习的重要一环。(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解题步骤】第一步:辨析正常语序根据原文内容,整理句子的正常语序。第二步,掌据搭配规律比如: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名词置于谓语前做状语等情况要灵活掌握。【参考答案】11.C【真题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判断偏义复词的能力。A.正确。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B.正确。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我有一个亲哥哥。C.错误。相同,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没有死节。/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故选C。【解题技巧】一词多义技巧及类型【技巧】1.语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分析句子成分,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例如:(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因此,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2)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句中“将军”作主语,“被”和“执”作并列谓语,那么“坚”和“锐”是宾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2.字形推导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很多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啮,从“口”从“齿”,“口”“齿”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啮”即“咬”。3.成语助记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含义。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例如:(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可以联系成语“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断“芳不得薄兮”中“薄”词义与之相同。(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可以联系成语“登峰造极”中的“造”是“到”,分析该句,“造”也是“到”的意思。4.因声寻义法。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词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这样写,有时那样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 通“俱”。【类型】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例如:“走”的基本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2)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3)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例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是其比喻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捍卫者”。(4)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如“然”,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①代词,如此,这样。如“鞣使之然也”。②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如“屋舍俨然”。古今异义技巧及类型【技巧】辨识古今异义词的方法1.区分单、双音节词古汉语中有些单音节组合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同形,很容易被当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因此阅读文言文时,一是注意不能依据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节词。如“交/通”“妻/子”“无/论”“地/方”等;二是注意辨别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不要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2.认真辨析细微差异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今词义完全相同或完全无关只是语言中极少数的现象。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词语要注意仔细辨析,因为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3.注意记忆词义转移的词一般来说,词义转移的词,其古今词义差别较大,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记住它们之间的迥异。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分布、散布”,古义为映的意思,现则指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织物,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类型】一、词义扩大文言文中的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例】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在文言文中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二、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窄的现象。【例】1.“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在文言文中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2.“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三、词义强化某些词语的今义与在文言文中的意义相比,词义性质发生了变化,程度加深了。这是词义的强化。【例】1.“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其今义则表仇恨、怀恨。2.“诛”原义是责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了。四、词义弱化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例】1.“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2.“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3.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指大病、重病。五、词义转移文言文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例】1.“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六、感彩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彩变化。【例】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词类活用技巧及类型【技巧】1.辨析正常语序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例如“众星北流”,主语是“众星”,由名词充当,没有活用。“流”,动词做谓语,没有活用。但是“北”是方位名词,却做了“流”的状语,这就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相悖了。故应该在“北”前加一个“向”字,翻译成“向北”,即名词做状语。2.掌据搭配规律(1)句中一定要有谓语。例:“帝鞭马长鸯至湖城”中“帝鞭马”实际上是个短句,少了一个谓语,所以“鞭”应该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抽打”。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例:《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一句,“刑”是名词,是“榜样”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由“于”引导的介词结构,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榜样”,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2)名词置于谓语前做状语。例:“此水东流”句,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做“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3)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类型】(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在文言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文言文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某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李愬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鸿门宴》)④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常用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表示时间。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伤仲永》)例: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候)(《捕蛇者说》)(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例: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记》)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在外边)(《陈涉世家》)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在右边;在左边)(《核舟记》)【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例:可烧而走也。(使……逃跑)(《赤壁之战》)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晋侯饮赵盾酒。(使……饮)(《左传·晋灵公不君》)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朝)(《过秦论》)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3.动词的为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陈涉世家》)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为……哀叹)(《阿房宫赋》)(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滕王阁序》)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赤壁之战》)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史记·陈涉世家》)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就可以判断为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两小儿辩日》)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四)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一般独立出现(不与量词联合运用),可以作动词、形容词、名词等。1.数词活用作动词数词作谓语的时候,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动词。例: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分析:“四海”是主语,“一”是谓语,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统一”。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分析:“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怀有二心”,也即“背离”。例:二三其德。(《诗经》)分析:“二三”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不专一”、“不忠诚”。2.数词用作形容词数词作定语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形容词。例: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分析:“一”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全”“满”。3.数词用作名词数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名词。例:其一犬坐于前。(《狼》)分析:“一”活用作名词,意思是“一只狼”。通假字技巧及类型【技巧】1.音变法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例】①“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罢”通“疲”,虽然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却是同音的。②“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2.语境分析法把某个通假字放到具体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是构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达也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在意义上和语法上的组合而体现出来的。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字义并无联系。清代学者王念孙就说过:“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意思是说,当我们碰到通假字时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义在句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时,我们就要考虑该字有可能是一个借字;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寻求本字。按本字读之,就文通意顺了。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来,那么“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的句意就豁然开朗了。3.例证认知法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的例句:【例】(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3)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硕鼠》)(4)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8)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1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上述例句,说明了“无”通“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下次遇到“无”字,就应考虑可能有通假的情况。4.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总会有些词语不能理解,查工具书,既能解决疑难,又能节省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供学习文言用的工具书有许多种类,从高中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较为实用。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作为必备的工具书,经常查阅。【例】(1)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太后》)(查《辞海》可知:“郄”通“卻”,而“卻”又通“隙”。)(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知:“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辞海》注:“厌”,通“餍”。饱;满足。)(4)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汉语大词典》解释:“有,通‘又’。①复;更加。②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5)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查《古汉语常用字典》得知:“倔,通‘崛’。突出。”)5.参考注释法古代文字训诂学家在注释古籍中对通假字有过许多研究和考证,并常用“某读曰某”“某与某古字通”“某与某同”等来说明文字的通假关系。【例】(1)隰则有泮。(《诗经·氓》)(郑笺:“泮读为‘畔’。”即“泮”为“畔”的借字。)(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经典释文》注为:“知,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3)百姓罢劳。(《汉书·成帝纪》(颜师古注:“罢读曰疲。”即“罢”通“疲”字。)【类型】1.从语音方面来看(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③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说赵太后》)(“胥”通“须”)④毋内诸侯。(《鸿门宴》)(“内”通“纳”,两字同声部。)⑤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培”通“凭”)(3)叠韵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①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干”通“岸”)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③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参”通“三”)(4)音变通假: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例】①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án”)②将军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ī”)2.从字形(同偏旁)方面来看(1)同声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据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汉语中,按谐声规律而言,声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例】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匪”通“非”)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③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適”通“谪”)(2)以简通繁,即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一个笔画较多的字。【例】①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③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3.从字义方面来看,有以下情形:(1)一对一的“单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可通甲。【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可通“早”,但“早”习惯上不可通“蚤”。)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借“信”为“伸”,但习惯上很少有借“伸”为“信”者。)③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2)一对一“双借”。即甲、乙二字互通。【例】①口慧之人必无信。(《淮南子》)(“慧”通“惠”)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③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即”通“则”)④项庄则入为寿。(《鸿门宴》)(“则”通“即”)(3)一字通数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几个不同的本字。如“适”与“敌”、“嫡”“適”三字声符相同,音近而通假。【例】①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史记》)(“适”通“嫡”)②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适”通“敌”)③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適”)(4)二字连通。指有两个通假字连接在一起。“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上》)(“腑”通“腐”,“冷”通“烂”。)“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汉书·苏武传》)(“宿”通“夙”;“昔”通“夕”。)(5)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与另一汉字(C)相通,那么,这一借字又与本字的本字相通。【例】“臣得行义,则主失明”。(《韩非子》)(“明”通“萌”,而“萌”又通“民”。所谓“失明”,实则是“失民”的意思。)(6)群字互通。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相互通用。【例】“唯、维、惟”三字,在用作语气词时,可以互相通用。“祭”“际”“察”三字互通,皆有“至”义。【历年高考文言实词及词义汇总】A1.爱:①吝啬。“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2014·江苏卷);“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③喜爱,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④爱惜,顾惜。“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⑤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⑥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2.按:①查验,追究。“上官按之不得实”(2012·四川卷);“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握住。“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③控制,抑止。“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④用手向下压或摁。“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B3.拔:①超出。“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2011·湖南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成语“出类拔萃”。②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④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4.败:①败坏,毁坏。“有难成而易败者”(2011·北京卷);“于是纵散约败”(《过秦论》);“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状》)。②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③打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殽之战》)。④凋残,衰落。“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⑤失败,战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5.报:①答复。“逖不报书”(2021·新高考Ⅱ卷)“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2010·全国卷Ⅰ);“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任安书》)。②报告,告诉。“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③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④报答,酬谢。“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⑤报效。“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⑥奔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6.暴:①迅疾,突然。“子何绝我之暴也”(2008·福建卷);“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2007·全国大纲卷Ⅱ);“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聊斋志异·狼》)。②暴躁,急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③通“曝”,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④凶恶,残暴。“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7.被:①通“披”,穿着。“被鹤氅衣”(2013·山东卷);“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②表示被动。“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③蒙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④通“披”,披散。“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8.本:①农耕。“衡山之民释其本”(2016·北京卷)。②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③本来,原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④探求,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⑤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⑥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中杂记》)。9.比:①并列,靠近,相连。“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2009·天津卷);“屋比延烧,不足忧也”(2011·江西卷);“比岁蠲,比岁免”(2007·江西卷)。②比较,相比。“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③及,等到。“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④比拟。“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⑤合。“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逍遥游》)。10.鄙:①轻蔑,看不起。“习举子业辄鄙之曰”(2012·四川卷);成语“鄙夷不屑”。②见识浅薄,地位低下。“则相与笑之曰:鄙”(2010·湖北卷);“若真鄙儒也”(2009·北京卷);“鄙陋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③边邑,边境。“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2008·江西卷);“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④作为边境。“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⑤自称的谦辞。“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11.敝:①破旧。“乃易其敝衣”(2010·天津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成语“敝帚自珍”。②疲惫,困乏。“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③损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④谦辞。“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殽之战》)。12.病:①批评。“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2011·湖南卷)。②疾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③困苦,困乏。“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④枯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生病,患……病。“病目眚”(2016·江苏卷);“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赤壁之战》)。⑥祸害。“虽尤物不足以为病”(2009·浙江卷)。13.薄:①迫近,引申为进攻。“遽薄京师”(2010·山东卷);“乱而继迁薄我,必败”(2010·江西卷);“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全国新课标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薄暮暝暝,虎啸猿啼”(《岳阳楼记》)。②浅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③轻视,看不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④缺少。“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⑤淡薄。“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⑥厚度小。如成语“如履薄冰”。14.部:①统率。“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2012·重庆卷)。②官署。“还部白府君”(《孔雀东南飞》)。③分类,门类。“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C15.长:①执掌。“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2011·全国大纲卷)。②与“短”相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③遥远。“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④长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⑤长长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⑥列在首位的。“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⑦年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⑧增长。“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⑨一直,经常。“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⑩助长。“堕军实而长寇仇”(《殽之战》)。16.彻:①穿透,通贯。“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2011·全国新课标卷);“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②通达,明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③尽,完,到底。“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7.持:①挟制。“持府县短长”(2014·广东卷)。②拿着。“取武阳所持图”(《荆轲刺秦王》)。③主持。“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苏武传》)。④搀扶。“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⑤保持,坚持。如成语“持之以恒”。⑥约束。“亦以是持其身”(2008·湖南卷)。18.宠:①以……为宠。“多惠政,赐金带宠之”(2010·全国卷Ⅰ)。②荣耀。“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岳阳楼记》)。③宠爱。“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④尊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19.除:①台阶。“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2014·重庆卷);“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②授予官职。“除福州观察使”(2010·江西卷);“除知台州”(2016·天津卷);“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③整修,修理。“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④清除,去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⑤革除。“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原君》)。⑥流逝,过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20.畜:①通“蓄”。“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2010·湖北卷)。②家畜。“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传》)。③养育。“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齐桓晋文之事》)。④豢养。“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报任安书》)。⑤饲养。“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21.厕:①置身。“安可厕诸君子间”(2011·四川卷);“而足下厕其间”(《与高司谏书》)。②厕所。“沛公起如厕”(《鸿门宴》)。22.次:①第二。“亮知荆州次当受敌”(2013·湖南卷);“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②停留。“舟次彭泽”(2011·福建卷)。③临时驻扎和住宿。“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半日而拔,次于新林”(2008·辽宁卷);“次顺义”(2015·广东卷);“军皆定次,将乃就舍”(2015·山东卷)。④顺序。“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⑤旁边。“列坐其次”(《兰亭集序》)。⑥量词,回。如成语“三番五次”。23.刺:①用篙撑。“见一丈人,刺小船”(2013·重庆卷);“刺船而去”(2011·四川卷)。②扎,用尖利的东西刺。“引佩刀自刺”(《苏武传》)。③揭发,指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④讽刺。“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24.称:①称颂,称赞。“犹称所长而达之”(2012·山东卷)。②声称,声言。“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相称,符合,适合。“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④称为。“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25.乘:①追逐。“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2009·全国新课标卷)。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读书三十乘”(2016·浙江卷);“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③冒着。“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④登,升。“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⑤驾(车),坐(车),骑(马)。“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⑥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26.诚:①果真,如果。“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2007·福建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②诚心,诚意。“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③实在,的确。“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7.冲:①要冲,交通要道。“当涂兵之冲”(2015·浙江卷)。②虚,谦和淡泊。“则思谦冲以自牧”(《谏太宗十思疏》)。③向上冲。“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向前冲闯。“其原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雁荡山》)。28.酬:①赏赐。“酬以馆选”(2019·江苏卷)。②报答。“天将以酬长厚者”(《聊斋志异·促织》)③实现。成语“壮志难酬”。④交际往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D29.当:①承担,担当。“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②相等,相当。“请者必当其人”(2011·天津卷)。③阻挡,抵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④执掌,主持。“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⑤应当,应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⑦正当,在……时候。“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⑧必然,必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⑨假使。“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⑩面对。“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当作。如成语“安步当车”。 符合。“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2019·天津卷)。30.登:①考中。“登景泰二年进士”(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②升,由低处到高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③上路,登程。“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④即刻。“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31.第:①科举考中。“有夙儒张覃者未第”(2013·广东卷);“第明经”(2011·浙江卷)。②住宅。“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2010·重庆卷)。③次第,次序。“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④只,但。“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州新建小竹楼记》)。⑤假如。“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32.典:①主管,掌管。“太祖典禁旅”(2013·北京卷)。②文献,典籍。“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典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④前代的文物、制度、故事。如成语“数典忘祖”。33.笃:①执着。“老而弥笃”(2014·四川卷)。②深,甚,也可特指病重。“义笃而辞质”(2015·福建卷);“值母病笃”(2012·安徽卷);“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③局限。“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秋水》)。34.度:①推测,估计。“度吾所能行为之”(2009·北京卷);“将军自度何如也”(2013·湖南卷);“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2012·安徽卷);“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廉颇蔺相如列传》);“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②渡过,越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③考虑,衡量。“王试度其功”(2007·湖南卷);“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④标准,限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⑤比较,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⑥制度,法度。“必合古人矩度”(2015·安徽卷);“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⑦常态,风度。“或多惶惧,失其常度”(2008·江苏卷);“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⑧次、回。“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⑨谱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35.夺:①改变。“帝不能夺”(2008·安徽卷);“其父见其志不可夺”(2014·山东卷);“亦不能夺之矣”(2011·江西卷);“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②夺取。“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③失去,丧失。“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36.多:①赞许,推崇,称赞。“盖其性所多也”(2014·浙江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2014·湖北卷);“人用是多疑名”(2012·北京卷);“蒙正败,士以此多公”(2012·江苏卷)。②与“少”相对。“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E37.恶:①怎么。“是恶得不贫”(2011·上海春季高考卷)。②罪恶。“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③坏,不好。“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讨厌,憎恶。“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21·新高考Ⅰ卷)“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原君》)。⑤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F38.法:①效仿。“法天道,顺人心”(2010·全国大纲卷Ⅰ)。②法令,制度。“略依古礼,不得过法”(2008·北京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③法律,刑法。“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安书》)。④方法。“其法用胶泥刻字”(《活板》)。⑤尊称佛家的事物。“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梅花岭记》)。39.发:①打开。“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2010·天津卷);“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②显露,表现。“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2014·浙江卷)。③头发。“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④派遣。“单于子弟发兵与战”(《苏武传》)。⑤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⑥发出。“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⑦发布,颁布。“遂发命,遽兴姜戎”(《殽之战》)。⑧泄露。“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⑨发动。“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⑩出发。“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抒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言:开口。“发言必自称曰儒”(2018·浙江卷)。40.反:①返回,这里指收回。“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2011·北京卷);“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②与“正”相对。“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③反叛,造反。“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④反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⑤反复。“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⑥类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⑦追念。“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屈原列传》)。⑧违背。“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崔杼弑其君》)。41.犯:①冒着。“犯风而罢虞人”(2009·山东卷);“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②触犯,冒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42.方:①比作。“诸人咸以君方乐广”(2012·辽宁卷);“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2011·浙江卷)。②并行,并列。“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赤壁之战》)。③正在。“余方心动欲还”(《石钟山记》)。④四面,周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⑤规律,道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⑥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⑦在,当。“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⑧方向,方位。“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衡传》)。43.访:①询问。“访以海上事”(2013·天津卷);“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②寻求。“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44.废:①倒塌。“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淮南子·览冥》)。②废弃;废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③被战争破坏而未恢复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百废具兴”(《岳阳楼记》)。④停止,中止。“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⑤坠落,跌下。“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⑥废黜,放逐。“牧亦坐是废”(2018·浙江卷)。⑦放置,搁置。“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庄子·徐无鬼》)。⑧同“费”,花费,耗损。“恐字迹过于细微,使观者大费眼光”(《红楼梦》)。45.分:①本分。“不敢一毫越理犯分”(2012·湖南卷);“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②料想,断定。“德自分死矣”(2009·湖北卷);“自分已死久矣”(《苏武传》);“臣自分废黜”(2015·上海卷)。③分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④分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⑤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6.奉:①俸禄。后作“俸”。“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②侍奉,事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告子上》);“奉母闲居”(2018·江苏卷)。③恭敬地捧着。“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④恭敬地接受。“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与孙权书》);“子奉君命以会大事,而背宋盟,无乃不可乎”(《左传·昭公十一年》)。⑤进献,献上。“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廉颇蔺相如列传》);“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⑥信奉,遵循。“谨奉法令”(《狱中上书》)。47.伏:①佩服。“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2014·全国大纲卷)。②趴。“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④倒下。“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⑤藏匿,埋伏。“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苏武传》)。48.讽:①背诵。“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2017·天津卷);②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49.服:①服役纳税。“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2008·重庆卷)。②降服。“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2008·广东卷);“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③从事,做,担任。“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训俭示康》)。④习惯,适应。“到京师服水土”(《长亭送别》)。⑤信服,佩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50.复:①再,也。“终不复言”(2010·北京卷);“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房宫赋》);“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恢复。“武气绝,半日复息”(《苏武传》)。③还。“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④答复。“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孔雀东南飞》)。⑤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⑥夹层。“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51.赋:①征收赋税。“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2016·北京卷);“岁赋其二”(《捕蛇者说》)。②吟诵,创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并序》)。③体裁名,一种韵文,盛行于汉魏六朝。“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④赋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G52.概:①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器具。“概者,平量者也”(《韩非子·外储说》)②平,齐,符合。“不概于圣”(2019·北京卷)。③节操,气概。“凛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杨恽《报孙会宗书》)。④景象,状况。“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王禹偁《黄冈竹楼记》)。53.干:①冲。“修篁干霄”(2012·福建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②请求。“而未尝干人荐举”(2010·辽宁卷)。③才能。“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2009·辽宁卷)。④盾牌。“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⑤河岸,水边。“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⑥与“湿”相对。“床头屋漏无干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枯竭,空虚。如成语“外强中干”。54.更:①交替,轮流。“诸侯更相诛伐”(2017·北京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陈情表》)。②改变,更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洗盏更酌,肴核既尽”(《赤壁赋》)。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④互相。“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周处》)。⑤另,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⑥更加,愈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⑦还,还是。“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55.工:①擅长。“工草隶虫篆”(2017·山东卷);“工丹青”(2013·江西卷);“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大铁椎传》);成语“工于心计”。②工匠,有技艺的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③精巧,精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④工时。“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黄州新建小竹楼记》)。56.攻:①加固。“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2014·江苏卷)。②进攻。“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③研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④琢磨。如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57.固:①坚决。“兴叩头流涕,固让曰”(2012·山东卷);“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本来,确实。“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③顽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④巩固,使……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⑤牢固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⑥险固的地方。“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58.顾:①回头看。“公仰视木顾使者曰”(2011·重庆卷);“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只是。“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2011·湖北卷);“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项脊轩志》)。④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⑤考虑,顾及。“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⑥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⑦关心。“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59.官:①做官。“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2011·广东卷)。②官职,职位。“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③器官。“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④官吏,官员。“夫秋,刑官也”(《秋声赋》)。60.广:①扩充,扩大。“自示不广”(2011·上海春季高考卷);“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②宽阔。“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广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61.归:①使……归。“先生赎而归之”(2011·安徽卷);“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出嫁。“年二十以归吾”(2010·江苏卷);“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③归依,归属。“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原君》)。④归还。“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趋向,归向。“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⑥返回。“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⑦称赞。“而世遂以全节归之”(2015·湖北卷)。62.过:①过分,过于。“或过称其文字”(2012·浙江卷);“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②错误,过失。“过而击之也”(2009·山东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③访问,看望。“过立恭宿别”(2009·安徽卷);“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④超过,胜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⑤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⑥经过,通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工之侨献琴》)。H63.恨:①遗憾。“九死不恨”(2013·上海卷);“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并序》);“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②怨恨。“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柳毅传》)。64.横:①意外。“何乃横得重名”(2012·辽宁卷)。②与“纵”相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③连横。“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④横放着。“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赋》)。⑤遮盖,遮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⑥广阔,宽阔。“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⑦凶暴,暴烈。如成语“横征暴敛”。65.怀:①衔恨。“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2012·全国新课标卷)。②想着,趁着。“怀良辰以孤往”(《归去来兮辞并序》)。③怀藏。“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心怀,情意。“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⑤思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⑥怀抱,胸前。“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66.会:①适逢,恰巧。“会天疾风”(2009·山东卷);“会兴辽东之役”(2009·全国大纲卷Ⅰ);“会所导火灭”(2013·福建卷);“会暮,约诘朝合战”(2010·全国卷Ⅱ);“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②会见。“单于召会武官属”(《苏武传》)。③会合,会盟。“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当然,应当。“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⑤宴会。“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⑥见面。“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⑦时机。如成语“适逢其会”。67.惠:①赠送。“惠之谷”(2011·四川卷)。②恩惠。“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③仁爱,宽厚。“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④柔顺,柔和。“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⑤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J68.赍:①赠送。“杨君缄书赍图”(2018·天津卷);“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②持有,携带。“进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镇去”(《三国演义》);“干乃出玺付融,融赍玺驰还枋头。”(2023模考题);“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2023模考题)③怀抱。“伤诚善之无辜兮,赍此恨而入冥”(《后汉书·冯衍传下》)。69.及:①等到。“及即尊位”(2013·江苏卷);“及再遇阵没”(2010·全国卷Ⅱ);“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伶官传序》)。②接近。“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③比得上。“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④和,同。“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⑤涉及。“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⑥来得及。“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⑦赶上,追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70.疾:①憎恨。“下之疾其上甚矣”(2016·山东卷);“诏书疾恶党人”(2013·上海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②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③快,急速。“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秋声赋》)。④疾苦,痛苦。“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⑤锐利,敏捷。“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⑥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⑦强,猛烈。“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71.籍:①登记。“遂受而籍之以归”(2013·北京卷);“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011·重庆卷);“籍之以为厢兵”(2010·湖北卷);“悉籍记之”(2010·四川卷);“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②没收。“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2012·江西卷)。③泛指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④杂乱。“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72.计:①打算,谋划,考虑。“为所不知后人计”(2019·江苏卷);“吾用休,社稷计耳”(2008·安徽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计算,结算。“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③计谋,策略。“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73.济:①加上。“今又济之以雪”(2014·湖南卷)。②渡过。“若济大水有舟楫也”(2011·山东卷);“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成就。“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赤壁之战)。④成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74.加:①超过。“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2011·湖南卷)。②增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③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④施加,施以。“君有加惠于其臣”(2009·天津卷);“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治东阿》)。⑤益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⑥更,越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75.家:①定居。“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2010·安徽卷);“某年十七时,家随州”(《与高司谏书》)。②家庭,人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③学术或艺术流派。“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④娘家。“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⑤卿大夫的封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76.假:①借给。“诸贵假以劲弓”(2013·湖北卷);“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②借助,借用。“闻君义甚高,愿假榻”(2012·北京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③假期。“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王阁序》)。④临时的,代理的。“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⑤假如。“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⑥暂且。“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段太尉逸事状》)。77.间:①暗中。“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2014·重庆卷);“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间或,有时。“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③抄小路。“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机会。“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⑤离间。“馋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⑥中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⑦量词,用于计算房间。“因作小楼二间”(《黄州新建小竹楼记》)。⑧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⑨窥伺。“乃为崔子间公”(《崔杼弑其君》)。⑩乘机。“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崔杼弑其君》)。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78.见:①现成的。“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2010·湖南卷)。②看见。“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③拜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④被。“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出现,显现。“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⑥召见。“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⑦显露。“才美不外见”(《马说》)。⑧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79.将:①率领,带领。“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2016·北京卷);“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②将领。“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③愿,请。“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④和。“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⑤将要。“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⑥扶持,扶助。“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80.矫:①假托。“杖矫命者,逐之”(2012·江苏卷);“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2011·江西卷);“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魏公子列传》)。②举。“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并序》)。③匡正,纠正。如成语“矫枉过正”。81.劫:①威逼,胁迫。“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2012·湖南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②劫持,强夺。“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82.结:①凝聚,聚合。“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2011·全国大纲卷);“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孔雀东南飞》)。②结交。“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构筑,建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④编结。“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⑤订立。“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孔雀东南飞》)。83.进:①推荐,进用。“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2007·天津卷)。②超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③到朝廷(做官),晋升。“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④前进,与“退”相对。“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⑤进献,进奉。“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进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84.竟:①最终。“景淳竟死”(2012·北京卷);“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列传》)。②从头至尾。“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③完毕,终了。“竟朝置酒”(2009·北京卷);“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终于,到底。“平原君竟与毛遂偕”(《毛遂自荐》)。85.就:①跟从。“不暇就师穷经”(2012·浙江卷)。②靠近。“唯当就蚁封耳”(2012·湖北卷);“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变成,造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并序》)。④接受。“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殽之战》)。⑤赴任,就职。“除著作郎,不就”(2008·全国大纲卷Ⅱ);“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⑥完成,成功。“轲自知事不就”(《荆轲刺秦王》)。⑦登上。“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86.拘:①拘禁,扣押。“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②束缚;拘束。“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2018·浙江卷);“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秋水》)。③拘泥。“拘俗人之议,不能通其说”(《论衡》)。87.举:①兴起,发动。“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2012·广东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②称职。“苟其职之不举”(2007·辽宁卷)。③举起,抬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④推荐,推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⑤攻克,占领。“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⑥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⑦升起,扬起。“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⑧全,都。“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⑨举止。“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⑩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赤壁之战》)。88.居:①任职。“未有居郎署者”(2014·四川卷);“侯居常三年”(2015·湖北卷)。②聚集,搜集。“居善药”(2010·北京卷)。③停留。“客当居此以伺焉”(《柳毅传》)。④处于。“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占据,占有。“为留守者居半”(2007·四川卷);“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⑥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⑦坐。“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⑧积蓄,储存。如成语“奇货可居”;“子孙不肖而居厚实”(2015·安徽卷)。89.具:①记录。“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2014·上海卷)。②完备,详尽。“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2010·福建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③器械,器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④准备。“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殽之战》)。⑤详细,全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⑥全,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90.决:①判定,判决。“卒之付御史决”(2014·广东卷);“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苏武传》);“说当时决某狱”(2018·江苏卷)。②同“诀”,辞别。“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苏武传》)。③自杀。“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④决断,决定。“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⑤决战,分胜负。“孤当与孟德决之”(《赤壁之战》)。⑥必定,一定。“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91.绝:①非常。“绝难乘,少能骑者”(2012·湖北卷);“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②绝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③隔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④横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⑤停止,消失。“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⑥陡峭的。“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⑦断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K92.堪:①胜任。“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2013·浙江卷);“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孔雀东南飞》)。②经得起,忍受。“所在征敛,人不堪命”(2009·全国大纲卷Ⅰ);“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③能够,可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93.苦:①为……所苦,苦于……。“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2011·广东卷);“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②使……受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③困苦。“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④痛苦,悲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94.课:①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讲章句、课文字而已”(2009·四川卷)。②征收赋税,差派劳役。“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宋书·孝武帝本纪》)。③劝课,督责。“劝课农桑”(《后汉书·卓茂传》)。④税款,税。“免其课役”(《隋书》)。⑤占卜。“有日者能课,使之课,莫不奇中”(《冷斋夜话》)。95.克:①能够。“吾不克救也”(2008·江西卷)。②战胜,攻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③克制。“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96.科:①分摊,摊派。“不以科兄弟”(2014·天津卷)。②科举考试的科目或等第。“设程试之科,重金爵之赏”(《博弈论》)。③条款,段落。“科条既备”(《战国策·秦策》)。④课税,征税。“假此科敛丁口”(《促织》)。⑤法令,刑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L97.劳:①慰劳。“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2012·江西卷);“三岁贯女,莫我肯劳”(《硕鼠》)。②劳动。“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原君》)。③辛苦,费力。“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④功劳。“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使……劳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98.勒:①铭刻。“勒石纪之而还”(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②编纂。“勒为一书”(2013·四川卷)。99.累:①屡次。“居易累以忠鲠遭摈”(2007·浙江卷);“与林邑累相攻伐”(2013·全国大纲卷);“累召不应”(《张衡传》)。②累积。“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2011·天津卷);“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③接连,连续。“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列传》)。④通“蔂”,装土的筐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祸兮福兮》)。⑤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牢狱。“不以累臣衅鼓”(《殽之战》)。⑥堆,重叠。如成语“连篇累牍”。⑦连及,牵连。“字不得累句”(2019·浙江卷)。100.离:①遭受。“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2011·湖北卷);“犹离忧也”(《屈原列传》)。②通“蓠”,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③离开,离别。“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④分开,拆散。“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101.敛:①收缩,退缩。“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2011·全国新课标卷)。②收敛。“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③募集。“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④聚拢。“其色惨淡,烟霏云敛”(《秋声赋》)。102.论:①判决,判罪。“将论囚”(2014·广东卷)。②文体的一种。如《六国论》。③讨论,研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④评定,衡量。“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103.落:①使……衰败,衰落。“遂以此落其家”(2013·天津卷);“门前冷落鞍马稀”(《琵琶行并序》)。②叶落,花落。“惟草木之零落兮”(《离骚》)。③下落,下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④座,所。“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⑤丢了,漏了。如成语“丢三落四”。104.履:①踏,行走。“履苍莽中”(2012·福建卷);成语“如履薄冰”。②登上。“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③鞋。“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孔雀东南飞》)。105.略:①简要。“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2011·北京卷);“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报任安书》)。②通“掠”,夺取。“进兵北略地”(《荆轲刺秦王》)。③大致。“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赤壁之战》)。④谋略,计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六国论》)。M106.冒:①顶着。“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2012·全国大纲卷)。②冒失,冒昧。“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③蒙,盖。“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④冒犯,触犯。“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黔之驴》)。107.命:①指挥,命令。“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2014·江西卷);“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并序》)。②指示。“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殽之战》)。③指派。“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④取名,命名。“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⑤命令,政令。“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⑥性命,寿命。“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⑦生活,生存。如成语“命途多舛”。108.糜:①倒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无;没有。“靡日不思”(《诗经·国风·邶风》)。③糜烂,使……糜烂。“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2019·北京卷)。N109.年:①收成。“是岁,大有年”(2010·安徽卷);“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②年纪,岁数。“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年份。“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④时间单位。“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⑤寿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110.难:①不易,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②灾难,祸殃。“自毁其家以紓楚国之难”(《左传》)③诘难,诘问。“余则无以难子相也”(2019·浙江卷)。111.内:①通“纳”,使……进入。“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2010·四川卷);“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②以内。“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③家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④内心。“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⑤里面,内部。“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⑥内在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离骚》)。112.能:①和睦。“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2012·山东卷)。②能力,才能。“才能不及中人”(《阿房宫赋》)。③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④有能力做到,能够。“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2015·湖北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⑤及,达。“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⑥善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⑦如此,这样。“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113.平:①安定。“南城之政平”(2013·浙江卷);“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②平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③公正。“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苏武传》)。④铲平,削平。“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114.迫:①逼近,靠近。“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2008·江苏卷)。②危急,急迫。“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2011·湖北卷);“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③逼迫,强迫。“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东南飞》);“郡县逼迫,催臣上道”(《陈情表》)。Q115.戚:①为……悲伤。“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2018·北京卷)。②忧,忧伤。“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③亲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并序》);“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亲,亲近。“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列子·力命》)。⑤兵器名。大斧。“执干戚舞”(《韩非子·五蠹》)。116.期:①希望,期望,期待。“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2017·浙江卷);“期为君子之归”(2012·湖南卷)。②期限。“未登程先问归期”(《长亭送别》)。③服丧一年。“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④至,及。“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⑤时候。“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⑥约会,约定。“与若期一月还之”(2007·全国新课标卷);“遂与大夫期十日”(2009·山东卷);“会合不可以期”(2015·福建卷)。⑦看待。“自恨期人之浅也”(2007·浙江卷)。117.奇:①以……为奇,惊异。“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2007·山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2009·广东卷);“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2017·山东卷)。②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③美好,适宜。“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④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118.启:①陈述,禀告。“山涛领选,启武帝”(2008·全国新课标卷);“贞累启固辞”(2017·山东卷);“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孔雀东南飞》)。②开,打开。“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119.起:①起任。“起佐郡”(2011·福建卷)。②出身、任用。“以章献起于寒微”(2009·广东卷)。③站起。“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④起床。“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⑤开始,开端。“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⑥源起。“辛苦遭逢起一经”(《过零丁洋》)。⑦起义,起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⑧突起,耸立。“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张衡传》)。120.且:①将要。“使者采木且及柳”(2011·重庆卷);“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③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并且。“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⑤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121.倾:①钦佩。“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2014·辽宁卷)。②倒下。“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倒出。“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并序》)。④用尽。“倾家竭产”(《三国志·蜀书》)。122.趣:①催促。“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2011·重庆卷);“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不破”(2020新高考1卷)②赶快。“贼非吾主敌,盍趣降”(2010·全国新课标卷)。③乐趣,兴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并序》)。④通“取”。“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⑤通“趋”,往,到。“那利复引北山龟兹万余人趣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2023模考题)123.趋:①快走。“道济趋下阶”(2007·江苏卷)。②奔赴;趋向。“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③行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④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⑤古同“促”,催促;急速。“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汉书·高帝纪上》)。124.去:①离开,消失。“然去而不复念也”(2009·浙江卷);“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②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并序》)。③除去,失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④距,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⑤表示动作的趋势。“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行并序》)。⑥通“弆”,藏。“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125.全:①保全。“全活甚众”(2014·天津卷);“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②完全。“墓中全乎为五人”(《五人墓碑记》)。③完整。“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R126.然:①这样。“其父不愿其然”(2013·江苏卷);“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劝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②“然”同“燃”,燃烧。“再四皆不然”(2007·辽宁卷)。③但是。“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④……的样子。“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127.任:①承担。“吾居长,当任罪”(2008·四川卷)。②委任,任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③听凭,任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并序》);“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④信任。“王甚任之”(《屈原列传》)。⑤任性。“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⑥责任,职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128.辱:①使……受辱,侮辱。“而又辱之”(2012·浙江卷);“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耻辱。“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岳阳楼记》)。③埋没。“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④污黑。“大白若辱,大方无隅”(《祸兮福兮》)。⑤敬辞,相当于“屈尊”。“而又辱之”(2012·浙江卷);“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129.若:①你,你们。“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2014·湖北卷);“若入前为寿”(《鸿门宴》)。②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③好像。“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⑤如果。“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⑥相当。“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130.如:①到……去。“郑伯如晋”(2008·江西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沛公起如厕”(《鸿门宴》)。②依照,遵从。“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③像,如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④及,比得上。“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⑤若,假如。“如其不然,万勿置后”(《狱中上母书》)。S131.善:①认为……好。“上过其羊所,善之”(2012·上海卷);“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1 文言实词—【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原卷版).doc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1 文言实词—【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