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干点家务活》教学设计 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家务劳动工具,并了解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如扫地、擦桌子、叠衣服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父母做家务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增强家庭责任感。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做家务的良好习惯和品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常见家务劳动的技能和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做家务的习惯,并体会到做家务的意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各种家务劳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准备常见的家务劳动工具,如扫帚、拖把、抹布、衣架等。 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提前观察父母做家务的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生活视频,视频中一家人欢声笑语地一起做家务,共同营造出整洁舒适的家庭环境。视频里,爸爸在拖地,妈妈在做饭,孩子在帮忙整理玩具。视频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一家人一起做家务的场景。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你们觉得做家务重要吗?为什么?”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可能会说做家务能让家里干净整洁,有的可能会说能让家人更开心。最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干点家务活。 认识家务劳动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不同家务劳动的高清图片,这些图片包括认真扫地的场景、精心做饭的画面、仔细洗衣的情景、整齐整理房间的角落等等。教师依次指着图片,请学生们说一说这些家务劳动的名称。学生们积极回答后,教师再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对这些家务劳动的了解,比如什么时候会做这些家务,做这些家务的感受等。之后,教师详细讲解每种家务劳动的作用和意义。比如,讲到扫地时,教师会说:“扫地看似简单,却能保持地面的清洁,让我们在家里行走时不会踩到灰尘,也能减少细菌的滋生,让家人更健康。” 讲解做饭时,会说:“美味的饭菜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味蕾,为家人提供营养的食物,还能让家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关爱。” 家务劳动小调查 给学生们发放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自己在家中经常做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擦桌子、浇花等)、做这些家务劳动的频率(每天、每周几次等)以及自己的感受(开心、累、有成就感等)。学生们认真填写完毕后,教师邀请学生依次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将学生们的回答分类记录在黑板上,比如经常做的家务有哪些,不常做的有哪些。记录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从大家的调查结果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些同学做的家务多,有些同学做的家务少呢?” 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因为有些同学的家长要求严格,有的会说因为自己更愿意主动帮忙。 我是家务小能手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擅长的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书包等。在学生展示之前,教师强调其他学生要认真观察。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点评,对于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时指出并纠正,同时强调相关的注意事项,比如擦桌子要把边角都擦到,整理书包要分类摆放。展示结束后,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让大家交流做家务的心得和体会。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做家务让自己很有成就感,有的可能会说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了解劳动工具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家务劳动工具的清晰图片,如扫帚、拖把、抹布、洗洁精、洗衣机等。先请学生们说一说这些工具的名称,然后再让他们讲讲自己认为这些工具的用途。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补充和详细讲解,比如介绍扫帚的不同种类和适用场景,拖把的使用技巧等。为了增加趣味性,组织学生进行 “劳动工具猜猜猜” 的游戏。教师描述一种劳动工具的特点,比如 “这是一个长长的、可以用来清洁高处灰尘的工具”,让学生们猜测是什么工具(答案:鸡毛掸子)。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学生对劳动工具的认识和了解。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所讲的家务劳动的种类,如扫地、做饭、洗衣等;劳动工具,如扫帚、拖把、洗衣机等;以及同学们分享的家务劳动体验。重点强调做家务是爱父母、为家庭做贡献的具体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积极地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为家庭的温馨和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家务劳动种类和劳动工具。通过提问的方式,比如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上节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家务劳动?”“那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劳动工具吗?” 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然后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检验他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习新的家务技能 教师亲自示范叠衣服的正确方法。叠上衣时,教师边操作边讲解:“首先,我们将上衣平铺在桌面上,把两侧的袖子整齐地向内对折,然后将下摆向上对折两次,这样一件上衣就叠好了。” 叠裤子时,同样放慢动作:“把裤子平铺,将两条裤腿对折,再从裤腰处向下对折两次。”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看着教师的示范,然后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练习。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动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比如袖子没有对折整齐、裤子叠得不够规整等。练习一段时间后,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叠衣服的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叠衣服的速度、整齐程度等。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项具体的家务劳动任务,比如扫地、擦窗户、整理书架等。小组成员们共同商讨,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学生们开始劳动之前,教师再次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比如擦窗户时不要探出身子太外面,使用清洁工具时要小心不要伤到自己和他人。然后,学生们按照分工开始合作完成家务劳动任务。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密切关注学生们的操作情况,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解答学生们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们的操作安全无误。当各小组完成任务后,组织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分享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经验和感受。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 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孩子们在做家务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不小心打碎东西、弄脏了衣服、被家长批评等。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了这些问题,会怎么做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解决办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如果打碎东西要主动承认错误并清理干净,有的可能会说弄脏衣服后要及时更换并自己清洗。教师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引导,鼓励学生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要害怕,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感恩父母,承担责任 播放一段感人至深的父母辛苦做家务的视频,视频中展现了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操持家务的场景,比如弯腰拖地、在厨房忙碌、疲惫地洗衣服等。视频播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被深深触动。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同学们,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家务,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们陷入沉思,然后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要多帮父母分担家务,有的说要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还有的说要给父母一个拥抱,感谢他们的付出。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说一说自己今后具体打算如何为父母分担家务,比如每天帮忙洗碗、周末打扫房间等,让学生们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做家务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还能让家庭关系更加融洽、温馨。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制定一周的家务劳动计划,包括每天要做的家务劳动内容和时间安排,并认真执行。同时,要求学生们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感受,可以通过写日记、拍照或者录制视频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家庭的小帮手,为家庭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七、教学评估 知识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家务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进行家务劳动知识小测验,考查学生对常见家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的了解。 技能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表现,评价其家务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正确性。 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一项家务劳动任务,并让家长进行评价和反馈。 情感态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评估其对家务劳动的态度。 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后作业等,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情况。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家务劳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得到持续的锻炼和培养,真正养成热爱劳动、主动做家务的好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