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单元课题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所含课时 第1课时 洋务救国引技术,自强求富成泡影——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2课时 日本蓄谋侵中国,甲午战后起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3课时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第4课时 八国联军来侵华,泥足深陷辛丑年——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设计课时 4课时
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了解戊成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单元教学主题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洋务人才。中国由此迈开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然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这也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政治制度上的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影响深远。 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发起了波澜壮阔的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承认了其合法地位。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和部分清军英勇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在列强的威逼下,清政府再一次屈服,与11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通过对本单元内容分析整合后,将本单元内容确定如下:
单元结构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近代化”一词比较陌生,近代化是个抽象的概念。近代化探索的是救国救民的道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是本单元重点知识且有难度。另外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教师需要举例进行说明。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公车上书”的影响,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梁启超和严复的主张,1898年的维新变法的内容,相对来说学生容易理解对于戊成政变,为什么变法失败,需要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学生对战争条约了解较多,要重点把握条约的性质及带来的危害。
单元目标 充分利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史料和相关的地图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升华。 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来看,学生需要知道洋务运动、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依据单元主题“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再通过分析教材,解读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后,把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自主搜集史料和问题探究,了解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分析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邓世昌、丁汝昌、义和团运动的事迹,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悟爱国精神,培养优良作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这样的设定充分利用了教材,并把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知识的分散、缺乏整体性的缺陷,把教材每一课的内容进行拆分后并纳入一个整体中进行比较和联系,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评价任务 通过问题探究,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 2.通过问题探究,认识近代化的探索以及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国影响。 3.结合课本和史料学习,可以用历史时间轴清楚梳理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的认识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洋务救国引技术,自强求富成泡影——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学习目标: 知道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和影响,了解19世纪中后期中国西北、西南、东南地区的边疆危机,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洋务运动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左宗棠、冯子材、刘铭传等,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导入:近代化含义、第二单元大单元架构 设计意图:建构第二单元框架,明确三课时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分析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为:分析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
Q1: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指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较为开明的官员(领导者)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主张),强兵富国(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目的),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时间),掀起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口号)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补充介绍地主阶级洋务派: Q2:发生了什么?洋务派要救国? 材料一:(内外交困的背景) 材料二:(李鸿章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 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不敌彼后门进子来福枪炮;向用之帆篷、舟楫、艇船、炮划,不敌彼轮机兵船,是以受制于西人。 ——叶曙明《李鸿章大传·一人敌一国》 材料三:(魏源主张学习西方)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四:(张之洞主张坚持中国文武制度,学习西方火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时间轴、文字史料,了解洋务派,知道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外架困的情况下,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之策,注重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培养。
活动二:分析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为: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个民用工业)
Q3:洋务派怎样救国? 1.结合洋务运动形势图分析总结归纳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图文史料分别介绍洋务运动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地图、表格等,梳理洋务运动内容,注重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培养。
活动三:分析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为:洋务运动影响)
Q4:洋务派救国成功了吗? Q5:洋务派救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只引进技术不改变制度) 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的引进,而忽略了制度与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根本弱点。 ——夏东元: 《洋务运动史》 Q6: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积极性: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材料一:这个过程不仅搬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雷管,而且使外国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 材料二: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从整体上看,洋务派是一个构成十分庞杂的集团,上述几个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仅是该集团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但他们上下结合,基本上决定着这个运动的最终目的。他们身处地主阶级集团,其主观愿望和活动反映着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使得他们无论办什么洋务事业都离不开这个基本点。 ——摘编自《晚清洋务运动局限性之成因新探》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史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客观认识洋务运动,注重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活动四:分析了解19世纪中期边疆危机(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为:左宗棠收复新疆)
Q7:在中国人探索出路的同时,中国边疆在哪些地理方位上面临着危机,分别是来自哪些国家的威胁?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史料,分析东南、西北、东北边疆危机,并通过地图分方位系统介绍,注重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培养。
课后作业: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许许多多的企业。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企业,查找资料,了解该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最终结局吧。
第2课时 日本蓄谋侵中国,甲午战后起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背景、过程和影响,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影响,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左宝贵、徐邦道、丁汝昌等,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活动一:分析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背景
Q1:日本为何蓄谋侵略中国?(根本原因: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材料: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认定“强兵为富国之本”,穷兵黩武,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独占亚洲,称霸世界。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Q2:日本为侵略中国利用了哪一事端?(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材料:根据今日之形势,日清冲突已不可避免,而早日开战对我有利。开战的口实,除朝鲜自主问题外,别无其他借口。自主问题光明正大,亦可对列国充分显示我国之义举。清国虽地域辽阔,然从近年来之陆海军备看,徒具其表,实则极不完备,不足为惧。 ——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 过渡: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在牙山附近丰岛海面清军运兵船和驻守牙山的清兵,丰岛海战爆发(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始),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史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并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借口发起的侵略战争,注重学生历史解释的培养。
活动二:分析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人物,比如黄海海战邓世昌、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Q3:甲午中日战争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 段战 场主要战役战 况重要人物开始丰岛海面丰岛海战第一阶段(1894.7-9)朝鲜半岛
黄海海域左宝贵邓世昌第二阶段(1894.10-1895初)辽东地区
山东半岛徐邦道丁汝昌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地图、表格等,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了解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雄人的事迹,注重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活动三:分析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为:《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Q4: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奋勇杀敌的爱国官兵,也拥有近代化的海军力量,为什么还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 材料一: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舰船实力对比表(双方军事实力差距) 材料二:(清政府统治腐败(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重视海军建设,战事准备充分) Q5:这场蓄谋已久的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Q6: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典型事例?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表格、史料等,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注重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课后作业: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中国的。中国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战略原因,也为后人提供了前车之鉴。请同学们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第3课时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活动一: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Q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指的是? Q2:维新派为何要进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中国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 过渡: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史料等,分析出甲午战败使中国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起了戊戌变法,注重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活动二:戊戌变法概况(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为:公车上书、《时务报》、《国闻报》、百日维新)
Q3: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会怎样宣传变法图强的思想呢?(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过渡: Q4:变法开始的标志? Q5:这次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呢?不同阶层的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Q6:面对重重阻力,变法的最终命运如何?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时间轴、表格、史料等,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注重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活动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为:戊戌变法思想启蒙作用)
Q7:维新派变法图强的梦为什么破碎了?(急于求成;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力量薄弱;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材料一: 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它人的影响……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所有这些人:儒生、官僚、军官、太监、僧侣和全体满族人都要取消变法。 尤其是康有为,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这一明显的事实。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Q8:这场失败的变法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想启蒙))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究其根源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戊戌变法在社会思想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注重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课后作业: 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国外。请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说一说戊戌政变后的康、梁其思想主张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4课时 八国联军来侵华,泥足深陷辛丑年——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学习目标: 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时间、背景、口号和影响,了解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影响,认识到《辛丑条约》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聂士成、廊坊阻击战等为国牺牲的爱国英雄,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活动一: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本环节的重点内容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Q1:八国联军为何要侵华? Q2:义和团运动为何兴起?(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传教士活动猖獗) Q3:义和团是怎样的一个团体? 义和团——19世纪末,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起来的反帝斗争组织。 Q4:义和团采取哪些方式来反抗列强? Q5:面对这样一个反帝组织,清政府是怎样的态度呢? 过渡: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Q6:八国联军真的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吗?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史料,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是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并介绍义和团运动的概况,注重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活动二: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本环节的重点内容是廊坊阻击战等)
Q7: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Q8:列强侵华罪行? Q9:这场战争以怎样的形式收尾? 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辛丑条约》。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史料,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注重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活动三: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本环节的重点内容是《辛丑条约》以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Q10:《辛丑条约》又提出了哪些不合理要求?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内容辛丑条约危害拆炮驻兵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赔款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使馆界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严禁反帝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问题链引领,展示史料,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梳理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注重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养。
课后作业: 义和团运动与之前的太平天国运动都发生在晚清时期,二者有何异同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对二者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