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峡》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字词,准确翻译课文,熟读成诵。2. 品味课文语言,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3.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字词。(2)品味语言,感受三峡景色之美。2. 教学难点体会三峡之美由人的情志决定,把握山水文字中情志的脉动。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特别的地方——三峡。三峡 是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被誉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大家想不想领略一下三 峡的风光呢 (展示三峡的图片或视频)(二)文学层面1. 落实基础文言字词、翻译(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3)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阙 处 (quē) 叠 嶂 (zhàng) 曦 月(xī) 襄 陵 (xiāng)沿 溯 (sù) 素 湍 (tuān) 绝口口 (yǎn) 属 引 (zhǔ)御 风 (yù) 长 啸 (xiào)(4)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出不懂的字词。(5)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教师巡视指导。(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明确:略无阙处: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自非,如果 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 通航。襄陵,指水漫上山陵。沿溯,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不 以疾,没有这么快。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的影子。素 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绝口口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口口,极高的山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示出一片) 清凉和寂静。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肃,肃杀,凄寒。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 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属引,接连不断。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绝,消失。2. 从郦道元“地理学家”和“文学家”的两重身份解读文本现象,回答问题(1)从地理学家视角看三峡问题: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的原因 明确: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山高水急是三峡的景物特征。先写山的长、多、陡、高,才能突 出江面之狭窄,水流之湍急。(2)从文学家视角看三峡问题:按“夏 春冬一秋”的顺序写作的用意 明确: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 迅疾,最具特点。春冬之水平缓,秋季水势最小,顺势而下,入情入理。除了结构层次上的巧妙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请大家按照提示,在文中进行批注后小组内 交流、展示。形态: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三峡山势的特点,高耸险峻。修辞: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水的迅猛。 感受:例如:良多趣味;林寒涧肃。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视觉、听觉、仰视、 俯视等角度对三峡四季之景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写,才让我们对三峡的美景有了真切立体的感 受。(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文学层面解读了《三峡》,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写作特色。下节课我们将从 文化层面进一步探讨三峡之美。(四)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明确:山、水)(二)文化层面1. 本节课主要任务是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进行评判:关于郦道元抄袭前人作品事 件的看法如何。(1)对比阅读:节选袁山松《宜都记》和盛宏之《荆州记》。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自 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口,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也。(袁山松《宜都记》)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一声泪沾裳。(盛宏之《荆州记》)(2)探究:“求真”与“审美”:三峡之美是由人的情志决定的。问题:长江三峡的急流,怎么可能在春冬之际变成“素湍绿潭”,甚至水清至有“倒影”的 效果 而到了秋季,水竟枯到“林寒涧肃”的程度 “湍”“潭”和“涧”怎么可能是江呢 连河都很难算得上。明确:这便是散文家的魅力和文体的力量,虽《水经注》为地理实用文体,但《三峡》“逼真 的幻觉”,审美想象超越了机械的真,把读者带到忘我和忘真的审美境界。而读者更愿意追求 的便是“美” 的境界。问题:“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顶部一线拉平,无峰无峦,根本就不是山而是连绵几百里的 伟大石壁了。至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风驰电掣,一日千里”“乘奔御风”,对于当 时的木船肯定是有葬身鱼腹的危险。千年以来,读者为何对这样的“不真实”熟视无睹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凭借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把地理文献资料加工创作成为传诵 千载的经典名篇,赢得后世赞誉。读者在阅读时,更注重的是文章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而不 是对事实的严格考证。(三)深入探究1.郦道元对三峡的描写与前人有何不同 明确:郦道元在袁山松和盛宏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创作。例如,他将“日中夜半”改为 “亭午夜分”,“日月”改为“曦月”,使语言更加精炼;在行文上,他增加了“隐天蔽日”, 为下面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提供了自然的过渡,意脉更加流畅;在意象上,他将 “猿鸣至清”改为“高猿长啸”,一个“啸”字,就把清冷带上了凄厉的意味,使“属 引清远”的意境又多了一层。想象画面:猿声相互连续,此起彼落,“清远”就不仅是不断, 而且是愈远愈弱,则愈清。猿声是在巫峡漫长的空间中回荡,使内心的悲凉有了递增的效果,把外在的景观定性为悲凉的意象群落。2. 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山水的特点 明确: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三峡山水的特点。修辞角度:“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夏水的迅疾。描写角度: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从视觉角度描写 了春冬之时三峡的美景;“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听觉角度描写 了秋天三峡的凄凉。写景角度:动静结合,如“素湍绿潭”为静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景,动静相生, 展现出三峡的生机与活力。衬托角度:“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出山的高峻;“林寒涧肃”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秋天的悲凉。(四)主题探讨1.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通过对三峡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 厚感情。2. 三峡之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三峡之美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美不仅仅在于外在的 景色,更在于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的投入。我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用心去感受自 然之美,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文化层面探讨了三峡之美,了解了郦道元对三峡描写的独特之处以及三峡之美所 蕴含的情志。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六)布置作业1. 仿照《三峡》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家乡山水的短文。2. 阅读郦道元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写作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