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字一句皆丹赤,一枝一叶总关情——《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为目标,立足“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通过鉴赏人物语言,学习说话艺术和智慧;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学习讲故事的技巧,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大意。2.反复阅读,积累言语经验,学习语言应用。3.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学习说话艺术和讲故事的技巧教学难点:看问题要深入本质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字法。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已是囊中之物瓮中之鳖,生死存亡之际,烛之武凭借如簧巧舌屏退秦师并与之结盟。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一起走进文本《烛之武退秦师》。二、情境任务:当你和别人意见相左时,请你说服别人,比如母亲、老师、朋友......活动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自主学习,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大意。)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6.了解作品。《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活动二:文脉梳理(学生口述故事,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文章逻辑严谨,组织严密,多处运用伏笔照应,波澜起伏。活动三:语言鉴赏(划分层次,训练思维品质,概括人物形象)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2.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烛之武——对郑文公不看重自己,虽有不满,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得的“辩士”。活动四:思维训练(分析比较,感悟说话艺术,品味人生智慧)比较郑伯劝烛之武与烛之武劝秦君的异同,提高说话艺术。抓住要害,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三、课堂小结:传承传统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论语》 子路篇中说 “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烛之武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不战而退人之兵。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他们将语言的社交功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世代学习的楷模。烛之武的人生之路启示我们: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在平凡的岗位上,要爱岗敬业;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不断磨砺自己,才能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在国难当头之际,要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为国奉献。四、课后延伸:写一篇短文,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