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表格式 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表格式 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 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介绍,专题探讨社会规则,对初中生进行规则教育。社会规 则对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本单元设计了三课,分别为“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做 守法公民”。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主要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它们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本单元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主题,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社会规则的主要内容, 知道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学习和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首先,帮助学 生从规则的产生、运行、修订等角度深度认识规则,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规则。其次,从尊重的含义 和功能,从文明有礼的培养,从诚信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等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几类 主要道德规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增强规则意识和法 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帮助学生 认识法律救济的相关知识,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意识。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 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加强个人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道德教育育贯穿公民道德建 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营造向上向善的社 会氛围。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 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
(







维护秩序







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自觉遵守规则







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尊重从我做起





第 四








诚信无价













法不可违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了解罪与罚

强 自
我 防























做文明有礼的人












第 五

做 守

公民




道守规则
遵守社《规
以礼待人
预防犯罪
)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 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第五课“做守法公民”包括“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三个框题。 第一框“法不可违”包括“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第一目从学生日常生 活切入,介绍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说明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和法律后果。使学生认识:法律规范 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而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 害社会的行为;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 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二目选取身边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案例,分析其含义、特点和危害性, 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使学生认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在社会生活中, 我们要增强守法观念,自居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 需求、发展路径等) 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有极高的探究热情,对社会新闻中有争议的话题和日常生活中出现 的法律问题有一定的自我想法,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意识和态度,需要我们加强示范和引导, 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克服和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在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引导。
3. 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 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①学生通过探究了解民法典的规定,理解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违反治安管理 的行为,理解行政违法行为的特征,并区分二者的不同,总结违法行为的共同点。 ②学生通过分析漫画中违法行为的类型,迁移自我的生活经验,理解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4.学习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理解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引入 近日,教育部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 法》,分享该法的具体条文规定。 理解法律如何规范我们的行为。 总结: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 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 绳。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
的底线。 环节一:违法无小事 探究一:通过了解民法典的规定,理解什么是 民事违法行为。 探究二:通过辨析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理解 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的共同点是有一定社会危 害性、违反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 任。 观点辨析:违法就是犯罪,这种说法对吗 总结: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环节二:做守法公民 练习:观看漫画,分辨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 为。 提问: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总结: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 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 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 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 环节三:课堂小结与练习 学生总结并分享:违法行为的共同点,两种违法行 为的区分方法。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理解并思考 学生理解并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并完成练习
6.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1、法不可违的原因
2、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无小事
3、违法行为的类别 5.1
法不 可违
警惕违法行为 二
做守法行为
如何遵章守法
7.教学反思与改进
(
一般违法
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 犯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