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在社会中成长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2 在社会中成长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单 元 教 学 设 计
单元名称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 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社会生活为场域,以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培养为主线,将学生的视野 从家庭和学校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是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和总括性说明,具有统领全册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只有对社会生活有了全面认识和理性思考,后续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 国家利益的探讨才会成为可能,才有了展开的逻辑基础和认识依据。因此,本单元既是新学年道德与 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册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 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开宗明义地点出认识、理解、亲近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 负责任的社会公民的必经之路。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社会生活人手,从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两方面,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个人存在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人成长 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同时,基于网络与社会生活、青少年成长密不可分这一事实,引导学生关注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重 大变化,辩证认识网络的作用,形成对“互联网+”时代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学会合理利用网络, 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成为守法、理性、负责任的信息化时代公民。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 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
(
感受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在社会中成长
养成亲社会行为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网络改变世界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课
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生活新空间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合理利用网络
传播网络正能量
走进社会生活
)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 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包括“在社会课堂中成长”“养成亲社会行为”两目。第一目主要围绕社会对
个人成长的作用展开,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认识人的成 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前辈、父母、同伴、老师和他人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 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我们的知识、能力、规则意识和价值观念等不断提高,我们的 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第二目主要帮助学生明确亲 社会行为的表现、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明确我们正处在走向社会的关 键时期,养成亲社会行为对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以积极的态度走进社会、亲 近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建设,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 需求、发展路径等)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方面充分享受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 捷交流、丰富商品、民主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时代福利,另一方面也会面临人际疏离、物质诱惑、技术 风险和文化冲突等实际问题。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既为中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 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学生自身来看,进入初中后,他们身心发展越来越走向成熟,逻辑思 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开始越来越关注家庭和学校之外的事情,迫切 要求我们给他们以有效的社会生活指导。
3. 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 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①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②明确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③明确养成亲社会行为对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亲社会行为。
4.学习重点难点 ①理解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必须与他人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并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利益冲突,其间表现出 的既有益于他人又能促进相互之间关系协调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 样的,如本能、利益交换、移情、内心道德规范、避免惩罚、出于奖赏期待等。尽管出于内心的道德 规范比为逃避惩罚而引发的亲社会行为更具道德性,但教师在教学中不宜过多地从道德角度去评判亲 社会行为的意义,也不宜引导学生揣测其行为动机, 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都值得肯定。) ②知道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的多种途径,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乐于交往、主动与人交流与合作、关心和帮助他人,引导学生通过看新闻、读报纸、参与社 区事务及微公益等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实现自我与他人 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研学旅行为什么这么火 你怎么看 学生活动 思考与回答
环节一:探究新知-社会化的含义与意义 解释社会化的概念
思考“人能完全脱离社会吗 ”社会化的意义 是什么 思考并回答
总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 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环节二:探究新知-养成亲社会行为 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表现和意义
探究亲社会行为的共同之处,思考如何养成亲 社会行为 小组讨论并回答
总结: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
成。 记笔记
课后作业:分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
什么是社会化 (是什么)
(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社会化的意义 (为什么)
(
养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为什么)
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怎么做)
9. 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 估与改进设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