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立足线索,抓住文眼,理清散文结构。
2.专注文本,沉潜涵咏,品味散文之情。
3.自主合作,把握方法,提升阅读素养。
教学重点:深入文本,理清文脉,明确线索,抓住文眼,品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散文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水平,培养其阅读素养。
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立足文本,深入思考,掌握散文阅读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绿》、《背影》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以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层层深入,逐步理清线索,把握文意,品味感情。
1.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文章哪些地方是写荷塘月色的呢?文章的其它段落写了什么?请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及路上的感受。
第二部分 (第4—6段)恬静迷人的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 (第7—10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游踪:家中——去荷塘的小路——荷塘——荷塘四周——回家的小路——到家
2.作者一开篇即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他最后回到家中的时候得到宁静了吗?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
明确:
第一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三段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八段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十段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第四至六段 欣赏荷塘美景的宁静、喜悦。
感情变化过程:颇不宁静——自由、喜悦——听到蝉声、蛙声后的不宁静——想起采莲旧俗的喜悦——由《西洲曲》勾发的思乡,回到家时的不宁静。
线索总结:本文明暗双线交织,构思缜密精巧。
3. 为什么他的心里颇不宁静呢?几经排解,无数令人愉悦的景、物、事都无法让他摆脱这种不宁静的心情?
关注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聚焦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书香门第,有深厚的家学渊源。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结合荷、月的意象特点体会作者于其中寄寓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在阅读散文的时候,要立足线索,抓住文眼,品析感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立足文本,深入探究,并且要善于变换角度,拓展思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
1.同城景致美各异,《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然而在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各不相同,请进行比较鉴赏。
2.请为这方美丽的荷塘月色写一段“经典景致解说词”,让更多的人走近它,了解它,读懂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