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科学观念: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和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会对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探究中,体会科学探究与生活中的探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
探究实践:通过对“手持小电扇不会转动的原因”、“人的身高和脚印长度的关系”等的探究,实施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态度责任:从科学家的探究案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
【预习部分已有补充内容,自行删减】
一、生活中的探究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 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先 几种可能的原因,再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一步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发现规律。
二、科学家的探究
1、科学探究六步骤
(1)提出科学问题: 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建立假设:建立 是对探究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一种设想,即对背景材料的实验目的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要以陈述句的形式进行表述。
(3)设计验证方案:制订计划是科学探究的 ,本环节计划得科学、周密与否,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成败。
(4)收集事实证据:对 的结果进行记录,或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或用图表的形式将收集到的证据表述出来。
(5)检验假设:对事实或证据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概括、加工和整理,判断事实、证据是肯定了假设还是否定了假设,并得出正确结论。
(6)交流: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变量不变。
(2) 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
(3) 法:将一些难以观察测量的量用其他同类型量替换。
(4) 法:将不易研究测量的量用有因果关系的量来体现。
3、现象:事实体现,或实验中体现出可以直观观察、感受到的事实基础。
4、结论:通过对事实或证据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概括、加工和整理,判断事实证据是否肯定了假设,并得出正确结论。
5、实验方案设计
(1)实验设计时需要遵守的原则
① 原则:设置对照,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② 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量相同
③ 原则:要研究量为唯一变量,其他量控制相同
④ 原则:采取多个个体参与实验,避免偶然因素的发生
(2)实验材料数量应 :过多增加实验难度;过少有较大误差和偶然性
◆任务点一:生活中的探究
1.思考与讨论
①请根据“探究手持小电扇不会转动的原因”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步骤: 。
②若换上电池或充电后,手持小电扇还是不转动,接下来该怎么做?

◆任务点二:科学家的探究
1、什么是科学探究?有什么作用?
(1)科学探究是 。
(2)作用: 。
2、思考与讨论
1.根据青蒿素的发现历程,你认为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2.发现青蒿素,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的艰苦科研条件下取得成功的范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任务点三: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探究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的关系
1.提出问题: ?
2.建立假设: 。
3.制订计划:建立假设后,需要设计方案来检验这个假设。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关系如何?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你准备搜集哪些证据?通过什么方法来搜集?
4.搜集证据:检验假设时,需要足够的证据。搜集证据需要记录,表格和图像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将你获得的数据填在表中。
同学 A B C D E F G H
脚印长/cm
身高/cm
5.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根据搜集的证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6.交流与评价: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1.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2.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设计方案 D.解释与结论
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4.当你患感冒到医院看病时,医生通常问你是否头痛、鼻塞,然后给你测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他的直接目的是(  )
A.交流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建立假设 D.检验与评价
5.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6.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7.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舟山某校初中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A.小科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烧程度。
B.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二天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C.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D.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A B.B C.C D.D
8.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有媒体报道称九层塔含有黄樟素。为了探究黄樟素是否致癌,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他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两组种类、年龄、大小健康程度都一样的老鼠,每组2只,一组长期喂食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对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   法,实验变量是   。
(3)本实验结果   (填“符合”或“不符合”)假设。
(4)小金认真思考后,觉得小明的实验存在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
1.中国漫影《哪吒》受到广泛好评。下列关于漫影的问题最不适合做科学研究的是(  )
A.哪吒的造型好看吗 B.戴眼镜看漫影会有重影
C.漫影屏幕是如何成像的 D.影院的隔音效果和墙体的材料有关吗
2.入秋以后,杭州各地的银杏树叶逐渐变黄并开始飘落,吸引了大量市民观赏。小乐在观赏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入秋以后银杏树叶为什么会变黄 B.入秋以后银杏为什么会落叶
C.银杏落叶对银杏生长有何影响 D.哪个季节的银杏树叶最具观赏价值
3.HUAWEIMate60的上市让华为的卫星通话功能特别引人注目,它的技术上做到了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它是如何实现与卫星进行信号连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机有小型化的卫星接收天线能直接接收人造卫星信号。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做出解释
4.小俞指着厨房桌面上的一小块白色固体,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可能是蜡块也可能是小石子。”爸爸说:“把它放到水中,若沉下去就是小石子,若漂浮着就是蜡块。”妈妈和爸爸的说法分别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猜想和设计实验 B.设计实验和获得结论
C.猜想和反思评价 D.猜想和进行实验
5.“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这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描写石蚕的一段话,他主要运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6.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均不相同 B.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D.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7.小越发现很多商品包装袋口设计成“锯齿形”,她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了验证猜想,比较撕开时用力大小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小越撕开多种不同品牌“锯齿形”包装袋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
C.小越多次先后在同一包装的“锯齿形”位置和“平边形”位置撕开袋口
D.多位同学分别撕开“平边形”和“锯齿形”的包装袋
8.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枫开动脑筋,找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了现象,至此,小枫的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A.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B.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
C.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D.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和论证
9.如下表为小王同学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设计,但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组别 种子 温度 水分 空气
甲 30颗 0℃ 充足 充足
乙 30颗 0℃ 缺少 充足
A.种子数量太多,难以统计,应该都换成1颗
B.甲乙两组都应保持20℃
C.种子的水分都应该都充足
D.把甲组种子置于没有空气的环境中,乙组种子置于空气充足的环境中
10.如图所示是“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条件”的实验。一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结果只有乙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这一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水分
B.通过甲、乙的对照,说明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
C.设置丙的目的是排除乙中的大量微生物可能来自水
D.通过乙、丙的对照,说明这些微生物为自养生物
11.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并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把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表所示,则由表可知(  )
装置场所 场所 温度 棉花状态 数日后的现象
甲 日光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乙 日光 23℃ 干燥 没有发芽
丙 黑暗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丁 黑暗 23℃ 干燥 没有发芽
A.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温度和水分,因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
C.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与光照和温度有关
D.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与水分有关,与光照无关
12.在对照实验中,经过控制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实验组。未做实验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对照组。在“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实验中,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对该种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13.蚂蚁过的是群居生活,它们都有自己的“家”,在天气晴暖的时候,它们常常要走出家门,在地面上寻找食物。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选择30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15只蚂蚁的左右侧触角,另外15只不做处理后把它们全部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
(1)该兴趣小组认为蚂蚁寻找到食物后能否回“家”可能与 有关。
(2)假如实验现象是:剪掉左右触角的15只蚂蚁不能回“家”,而其他15只都可以回“家”,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是 。
(3)在实验过程中,该小组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 (填“显微镜”或“放大镜”)。
14.新鲜菠萝酸甜多汁,但食用过多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这种破损真的是由新鲜菠萝汁引起的吗?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与口腔黏膜相似的小肠黏膜开展了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新鲜菠萝汁会破坏黏膜吗?
【建立假设】 。
(2)【设计研究方案】
①取一块猪小肠黏膜平均分成两半,分别放入A、B培养皿中。
②向A培养皿中滴加20毫升生理盐水,同时向B培养皿中滴加 。
③把A、B培养皿都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
(3)【评价与交流】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多次重复了该探究实验,目的是 。
15.一天饭后,小北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布料种类 涤纶 麻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1)提出的问题:抹布的吸水能力和布料的种类有关吗?
(2)猜想与假设: 。
(3)所需的器材:三个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在三个烧杯中倒入足够等量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 (填“杯中所剩水量”或“布块所含水量”)。
(5)可得出的实验结论: 。
(6)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采用 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16.柿子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等功效,还没熟透的柿子,是青色的。把青柿子放到米缸里,过一段时间柿子就会变成红色。柿子成熟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对于这个问题,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选取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青柿子70个,分成7组,分别置于不透光的盒内,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经过三天的时间,结果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温度/℃ 17 20 23 26 29 32 35
颜色 青色 青黄色 偏黄 有点红 泛橙红 偏红 红色
软硬 硬 硬 偏硬 有点硬 有点软 偏软 很软
(1)该兴趣小组研究的是问题是 ?
(2)该兴趣小组是如何判断三天后柿子的成熟情况? 。
(3)该兴趣小组做实验时每组用10个柿子而不是1个柿子,目的是为了 。
17.蓝莓享有“浆果之王”美誉。为研究不同剂量的蓝莓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的效果,研究人员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四组,每日定时灌胃不同浓度的蓝莓提取物溶液一次,灌胃30天后让小鼠身体负重自身质量的铅丝,置于水深40厘米的游泳箱中,维持水温,进行负重游泳实验。记录自游泳开始至小鼠沉于水面下10秒后不能浮出水面的时间,记录相关数据如下表:
组别 蓝莓提取溶液浓度(毫克/千克) 蓝莓提取溶液体积(毫升) 小鼠初始平均质量(克) 小鼠最终平均质量(克) 负重力竭游泳时间(秒)
1 0 0.4 19.7 22.7 70.6
2 100 0.4 19.5 22.6 84.7
3 200 0.4 19.7 22.7 88.8
4 300 0.4 19.5 22.5 106.6
5 400 0.4 19.7 22.7 98.9
(1)实验中用 这个指标来衡量小鼠抗疲劳效果。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为进一步明确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功效的最佳浓度,补充检测的溶液浓度范围最合理的是: 。
18.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华对此进行了探究
组别 A B C
处理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
方法 将烤干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分析实验,回答:
(1)通过A与B这一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华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 和 。
(3)通过小华的实验,请你说出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科学观念: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和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会对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探究中,体会科学探究与生活中的探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
探究实践:通过对“手持小电扇不会转动的原因”、“人的身高和脚印长度的关系”等的探究,实施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态度责任:从科学家的探究案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
【预习部分已有补充内容,自行删减】
一、生活中的探究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先假设几种可能的原因,再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一步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发现规律。
二、科学家的探究
1、科学探究六步骤
(1)提出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建立假设:建立猜想或假设是对探究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一种设想,即对背景材料的实验目的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要以陈述句的形式进行表述。
(3)设计验证方案:制订计划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本环节计划得科学、周密与否,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成败。
(4)收集事实证据: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或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或用图表的形式将收集到的证据表述出来。
(5)检验假设:对事实或证据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概括、加工和整理,判断事实、证据是肯定了假设还是否定了假设,并得出正确结论。
(6)交流: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控制变量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变量不变。
(2)类比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将一些难以观察测量的量用其他同类型量替换。
(4)转换法:将不易研究测量的量用有因果关系的量来体现。
3、现象:事实体现,或实验中体现出可以直观观察、感受到的事实基础。
4、结论:通过对事实或证据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概括、加工和整理,判断事实证据是否肯定了假设,并得出正确结论。
5、实验方案设计
(1)实验设计时需要遵守的原则
①对照原则:设置对照,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②等量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量相同
③单一变量原则:要研究量为唯一变量,其他量控制相同
④平行重复原则:采取多个个体参与实验,避免偶然因素的发生
(2)实验材料数量应适宜:过多增加实验难度;过少有较大误差和偶然性
◆任务点一:生活中的探究
1.思考与讨论
①请根据“探究手持小电扇不会转动的原因”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②若换上电池或充电后,手持小电扇还是不转动,接下来该怎么做?
修改或提出新假设,然后再预测、实验,直到实验结果支持假设
◆任务点二:科学家的探究
1、什么是科学探究?有什么作用?
(1)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2)作用: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
2、思考与讨论
1.根据青蒿素的发现历程,你认为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2.发现青蒿素,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的艰苦科研条件下取得成功的范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发现青蒿素在艰苦条件下成功,令人感慨万千。它展现了科研人员的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即便设备简陋,仍勇往直前。这启示我们面对困境要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奇迹,为社会做出贡献。
◆任务点三: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探究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的关系
1.提出问题: 人的身高与脚印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
2.建立假设: 人的身高与脚印的长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
3.制订计划:建立假设后,需要设计方案来检验这个假设。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关系如何?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你准备搜集哪些证据?通过什么方法来搜集?
用刻度尺测量若干个人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
4.搜集证据:检验假设时,需要足够的证据。搜集证据需要记录,表格和图像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将你获得的数据填在表中。
5.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根据搜集的证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度的比例大约是7:1。
6.交流与评价: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1.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D.
2.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设计方案 D.解释与结论
【答案】A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解答】 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 属于提出问题的阶段;
故答案为:A.
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答案】B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实验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等方法。
【解答】实验法: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者验证科学结论。 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积极应用实验的方法。
故答案为:B。
4.当你患感冒到医院看病时,医生通常问你是否头痛、鼻塞,然后给你测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他的直接目的是(  )
A.交流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建立假设 D.检验与评价
【答案】B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 当你患感冒到医院看病时,医生通常问你是否头痛、鼻塞,然后给你测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他的直接目的是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B.
5.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答案】A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
故选A。
6.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答案】C
【解析】【分析】本实验的变量是由无光和阴暗与潮湿两个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惟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解答】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C错误;
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D正确。
故选C。
7.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舟山某校初中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A.小科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烧程度。
B.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二天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C.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D.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解答】A、小科,采取两只手背一只涂抹、一只不涂抹防晒霜进行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因此所获得的实验结果比较科学.这样的实验方案是最为合理的,A符合题意。
B、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因为不同时间涂抹,时间因素控制不了天气的变化,这会成为对比实验中的不同因素,故该实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实验方案不合理,B不符合题意。
C、小玲,因为采取不同实验者,由于个人的体质因素不同,从而让对比实验会因影响因素不同,导致不具有科学性,故该实验方案不合理,C不符合题意。
D、小红,由于采取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对比实验,使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会因影响因素的不同,不具有科学性.该实验方案不合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有媒体报道称九层塔含有黄樟素。为了探究黄樟素是否致癌,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他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两组种类、年龄、大小健康程度都一样的老鼠,每组2只,一组长期喂食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对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   法,实验变量是   。
(3)本实验结果   (填“符合”或“不符合”)假设。
(4)小金认真思考后,觉得小明的实验存在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
【答案】(1)黄樟素是否能致癌?
(2)控制变量法;黄樟素
(3)不符合
(4)选择每组50只进行实验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黄樟素是否能致癌?
(2)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实验变量是黄樟素。
(3)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本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
(4) 选择每组50只进行实验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故答案为:(1) 黄樟素是否能致癌? (2)控制变量法、黄樟素(3)不符合(4) 选择每组50只进行实验
1.A
【详解】A.哪吒的造型好看吗?是人的主观认识,没有科学研究价值,故A符合题意;
B.戴3D眼镜看3D漫影会有重影?有科学研究价值,故B不符合题意;
C.漫影屏幕是如何成像的?有科学研究价值,故C不符合题意;
D.影院的隔音效果和墙体的材料有关吗?有科学研究价值,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选项中,“入秋以后银杏树叶为什么会变黄”“入秋以后银杏为什么会落叶”“银杏落叶对银杏生长有何影响”属于科学问题,具有探究性;“哪个季节的银杏树叶最具观赏价值”是个人的主观印象,不属于科学问题。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小科提出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建立假设,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小俞指着厨房桌面上的一小块白色固体,问妈妈:“这是什么。”爸爸说:“把它放到水中,若漂浮着就是蜡块,该过程体现了猜想与假设,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测量法等。
【详解】A.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据题干描述:法布尔运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的特征。A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
C.跟踪法就是跟踪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跟踪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C不符合题意。
D.测量法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去测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分析】本题考查对对照实验的理解,探究实验的两个原则:对照实验和变量的唯一性。
【详解】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为了验证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则应比较撕开相同材质所用力的大小,所以要在同一包装上不同封口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所用力的大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第一句话是小枫提出的问题,小枫开动脑筋找到了所有可能是说明他做出了几种猜想或假设,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是说明他在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故选C。
9.B
【分析】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自身条件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且度过休眠期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详解】小王同学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所以水分是变量,除此之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因此甲乙两组都应保持适宜温度为20℃,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D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探究实验的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
【详解】A.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变量。在甲、乙这一组实验中,除了有无水分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自变量是水分,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一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结果只有乙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甲没有变化,说明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乙、丙这一组实验中,除了有无面包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变量是面包。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乙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而丙中没有微生物的原因,是由面包引起的。说明微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设置丙的目的是排除乙中的大量微生物可能来自水,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实验的结果是乙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而丙中没有微生物,说明面包上的微生物利用面包中的有机物在水分和适宜温度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导致乙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因此这些微生物不是自养生物,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分析】(1)从表格中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和水分,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情况,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在湿润的条件下,不论是否有光照,种子全部发芽,说明光照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相同光照下,干燥的种子没有发芽,潮湿的种子全部发芽,说明水分影响种子的萌发。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A.该实验4组装置中温度皆相同为23℃,因此该实验不能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和水分,温度不是自变量,B错误。
C.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此探究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与水分有关,C错误。
D.分析实验结果不论是否有光照,潮湿的种子全部发芽;相同光照下,干燥的种子不能发芽,潮湿的种子全部发芽。因此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与光照无关,种子萌发与水分有关,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2.C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A正确。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B正确。
C.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C错误。
D.甲乙丙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13. 触角 蚂蚁是靠触角辨别食物方向的 放大镜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甲组剪去触角,乙组不做处理,实验组是甲组,对照组是乙组。
【详解】(1)由于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地转来转去,结合题干中对蚂蚁的处理,所以该兴趣小组认为蚂蚁寻找到食物后能否回“家”可能与触角有关。
(2)假如剪掉左右触角的15只蚂蚁不能回“家”,而其他15只都可以回“家”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蚂蚁是靠触角辨别食物方向的。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几倍到十几倍,用放大镜即可观察清楚蚂蚁触角的结构特点。
14. 新鲜菠萝汁会(不会)破坏黏膜 20毫升新鲜菠萝汁 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误差
【分析】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详解】(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新鲜菠萝汁会破坏黏膜吗?由此建立假设是:新鲜菠萝汁会(不会)破坏黏膜。
(2)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该实验的变量是新鲜菠萝汁,因此②向B培养皿中滴加20毫升新鲜菠萝汁,保持变量唯一。
(3)多次重复了该探究实验,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
15. 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杯中所剩水量 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系 棉布
【详解】(2)[1]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拿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妈妈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则猜想与假设是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4)[2]将三个烧杯中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放到烧杯中湿透,然后把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杯中所剩水量,将现象记入表中。
(5)[3]由表格中的实验内容以及杯中所剩水量可知: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系。
(6)[4]因为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炎热的夏天,人体出汗较多,可采用棉质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有利于吸汗。
16. 温度是影响柿子成熟快慢的因素吗? 观察三天后柿子的颜色和软硬,越软、越红的柿子越成熟 防止一个柿子存在偶然性,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即可。
【详解】(1)从表格中看出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该兴趣小组是温度对柿子果实成熟的影响。
(2)由图表格中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增加,柿子的颜色越来越红,软硬程度是越来越软,故可观察三天后柿子的颜色和软硬,越软、越红的柿子越成熟。
(3)该兴趣小组做实验时每组用10个柿子而不是1个柿子,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实验中偶然因素很高,所以要多次实验求平均值,为了避免偶然性。
17. 负重力竭游泳时间 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作用有功效 200~400mg/kg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观表中数据可知: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可直接反映机体的运动耐力,是评价抗疲劳效果的重要指标。
(2)观表中数据可知:灌胃不同浓度蓝莓提取物的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均大于第一组,因此,实验证明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作用有功效。
(3)由表中数据可知,灌胃蓝莓提取物溶液浓度为300毫克/千克时,负重力竭游泳时间最长,说明最佳抗疲劳功效的蓝莓提取物溶液的浓度在300毫克/千克附近,所以应该在200~400毫克/千克浓度范围内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范围进行实验。
18. 水分 湿润 低温(寒冷) 干燥 低温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由题干实验设计可知,A与B的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唯一变量是水分。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温度(室温和低温),小华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低温(寒冷)环境里。
(3)通过小华的实验,结合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干燥处理或者低温保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