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鉴赏《登高》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2.挖掘和把握“登高诗”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重难点:
挖掘和把握“登高诗”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自主学习法
学习过程:
创设学习情境——诗歌研讨活动
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
我校文学社在“重阳节”来临之际,组织大家登山活动,并进行了“登高诗”鉴赏讨论会。
研讨活动一:精读《登高》,品味深沉情感
品读杜甫的《登高》,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
2.本诗中都有写景,请分别概括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3.这些景物描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锤词炼句:①首联中,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②颔联中,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5.能否通过诗歌读出诗人情感爆发的原因?
明确:
“悲”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
首联和颔联是写景句子。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悲伤、哀伤、凄凉、愁苦、痛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是秋天衰草凄迷,落叶飘零的萧瑟景观。中国的文人面对梧桐一叶而有天下知秋的遥想,杜甫也不例外。看到眼前的秋景,不禁将心中情与眼前景合二为一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①“猿啸声”更能传达出作者心中的“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之感。
②“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落木”更加沉重,无边无际的落木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
诗人在颈联和尾联交代了自己缘何会有如此悲苦的情感: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研讨活动二:联系旧知,共赏“登高诗”
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诗题 登高所见之景 登高时间 主题(情感)
《观沧海》
《登鹳雀楼》
《登飞来峰》
《登高》
参考示例:
诗题 登高所见之景 登高时间 主题(情感)
《观沧海》 壮阔的大海、突兀耸立的山岛、繁茂树木,丰美百草 秋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 白日、山,奔涌的黄河 傍晚 不凡的胸襟抱负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 旭日东升 夏日清晨 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以及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高》 江边空旷寂寥的: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鸟儿盘旋,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秋季 抒发了诗人孤苦伶仃、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壮志未酬、的悲哀之情。
研讨活动三:结合表格,总结“登高诗”的特征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总结“登高诗”的特征
“登高”时间:
所见之景:
主题:
明确:
“登高”时间:秋季居多,亦有其他季节
所见之景:高处所见之景(因登高而望,所以视野范围广),常见景致:太阳、大海、大江、大河、大山、雁、树木、百草
主题:(登高远眺、眼界开阔、境界高远)
1.漂泊流离之愁、思念家乡之情
2.壮志难酬、忧国忧民
3.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4.心胸开阔、励志上进
教师小结:
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见或不可见,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创作的灵感。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