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1功 教学设计 (表格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1功 教学设计 (表格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资源简介

《11.1功》
一、教材分析
《功》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力、距离等基本 概念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本节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 严谨的理论推导,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有力 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此外,教材还注重功与能量转化之间的联 系,为后续学习动能、势能等概念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 习的重要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
在设计《功》这一节课时,我遵循了“情境导入——概念建立——公式推导——实例应 用——总结提升”的教学思路。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车、提水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做功的现象。接着,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理论 推导,建立功的概念,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介绍功的单位和计算公式。然后,通过 例题解析和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功的理解。最后,对本 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功与能量转化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功的含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 规律。
科学探究:在实际问题的解析中学习功的计算和简单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以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五、教学准备
教具与器材:杠杆原理演示器、铁架台、杠杆、钩码、刻度尺、细绳、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既基础又重 要的物理概念——“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听到“做了多少功”这样的说法,但你 们是否真正理解“功”是什么 它又是如何被 衡量和计算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 开“功”的神秘面纱。 一、引入新课 首先,我想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在操场上,一位同学正在用力推一个沉重的 箱子,而另一位同学则轻松地提着一桶水行 走。这两个场景中,都涉及到了力的作用, 但显然,它们对物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这种不同呢 答案就 是“功”。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 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课内探究 二、功的概念 功,简单来说,就是描述力对物体运动 通过课件展示推石块、冰块滑动、 提水桶移动等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状态改变所产生的影响的物理量。它不仅仅 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 动的距离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只有当有力 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 了位移时,我们才能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为了更准确地定义功,我们需要引入两 个关键的要素: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 离。功的大小等于这两个要素的乘积,即功= 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功是一个标量,虽然有正负之分 (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但只表示功的方 向,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功的单位 既然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那么它的单 位也应该是这两个物理量单位的乘积。在国 际单位制中,力的基本单位是牛顿(N),距 离的基本单位是米(m),因此功的单位就是 牛顿米,简称焦耳(J)。焦耳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广泛应用,它表示了 能量转化的量度。 四、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功的定义和单位,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做功的两个必要 哪些情况下力做了功,哪些情况下 没有做功
条件。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它们分别是: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是 做功的前提,没有力的作用,就谈不 上做功。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 位移。这个条件强调了位移的方向 性,即位移必须与力的方向相同或在 其方向上有分量,才能说力对物体做 了功。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 说明这两个条件。比如,一个人用力推墙但 没有推动,虽然有力作用在墙上,但由于墙 没有发生位移,所以人没有对墙做功。再比 如,一个人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行走, 虽然有力(提力)作用在水桶上,但水桶的 位移方向与提力方向垂直,所以提力对水桶 没有做功。 五、功的计算公式 根据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我们可以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Fs。其 中,W表示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物体 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个公式是计算 功的基本公式,也是后续学习动能定理、机
械能守恒等物理规律的重要基础。
思维延伸 六、实例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 式,我们可以举一些实例进行应用。比如, 计算一个人将一块石头从地面搬到桌子上所 做的功。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施加在石头 上的力(即提力)和石头上升的高度(即位 移)。然后,将这两个数值代入功的计算公式 中,就可以得到人做的功。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其他实例来 进一步说明功的应用。比如,汽车爬坡时发 动机做的功、工人用锤子钉钉子时锤子对钉 子做的功等。这些实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功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激发了他们学 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 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 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板书设计
一、功的概念
1.定义: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s) 二、功的计算
1 . 公式:W=Fs
2.单位:焦耳(J),1J=1 N·m
三、例题讲解
1.题目描述
2.解题步骤
七、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功的概念、单位、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以及功的计算公 式。功作为描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所产生的影响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它不仅与能量转化密切相关,还是后续学习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的重要基础。在未 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功(如有用功、额外功、 总功等)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如何利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 问题,如计算机械效率等。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好奇心,继续努力学习和 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