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 我国的社会保障【课标要求】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增强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认同感,坚定制度自信。科学精神:认识到社会保障体系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法治意识:了解社会保障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增强法治意识。公众参与:梳理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问题导学】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的作用(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 ”,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2)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 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想一想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属于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为什么?提示:社会保障属于再分配。再分配是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3)社会保障通过 ,充分发挥 ,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主要由 、 、 、 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险①地位: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 。②作用:通过 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公民在因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因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劳动收入来源时,能够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③种类:基本 、基本 、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2)社会救助①地位:社会救助是 的、历史 的社会保障形式。②作用: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以保障其 ,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 ”。(3)社会福利①地位:社会福利是 的社会保障。②作用: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向 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 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 社会保障。二、完善社会保障1.要求(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 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①要建立起 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 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 ,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 相适应。(3)完善社会保障要做到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2.目标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 、 、可持续的 社会保障体系。【互动探究】探究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是民政工作重要方面。近年来,民政部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出台多项举措,强化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和教育保障,进一步促进残疾孤儿回归家庭。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14.6万名孤儿和38.8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集中和分散养育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每人每月1885.4元、每人每月1439.9元,分别较2022年同期增长5.2%、6.6%。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439.9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6.6%。有人认为,儿童救助工作只依靠民政部门就能得到解决。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探究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专家指出,“覆盖全民”体现的是普惠性要求,“统筹城乡”突出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公平统一”针对的是现实中制度碎片化现象,“安全规范”对应的是制度可靠与规范运行,“可持续”强调的是能够造福世代人民,“多层次”满足的是人民群众不断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提“安全规范”的要求,因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要强化规范管理,同时只有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才能实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健康持续发展。可持续的社会保障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发展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既立足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又着眼未来解决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要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落入“福利陷阱”。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体系构建】【易混辨析】1.我国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其中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2.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网底,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只涉及政府的经济利益。( )5.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相适应。( )6.社会优抚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7.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旨在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8.社会保障作为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的手段实现了多样化。( )9.我国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筑牢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发挥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10.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权益。( )【当堂达标】11.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通过相关信息平台,监测到有群众身患重病、治疗花费较大后,为其送去临时救助金并办理重病单人保,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上述做法旨在( )A.完善社会救助,夯实社会保障核心B.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C.通过技术赋能,兜住兜牢民生底线D.立足人民需要,维护群众民主权利12.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 )①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②通过风险分摊,化解人民各种生活风险 ③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实现共同富裕 ④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某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建设路径,因地制宜构建为老人助餐服务网络。鼓励支持街道机关食堂、有条件的社区利用社区闲置用房和有意愿、热心公益的社会个体餐馆,建设长者餐厅,研究开发特色老年餐,并根据老人需求发展助餐送餐服务。此举有利于( )①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适应经济发展状况,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②鼓励街道、社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我国养老事业,减轻政府财政负担③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政策,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2024年2月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在我国,罕见病人的权益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增15个目录外罕见病用药,覆盖戈谢病、重症肌无力等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16个罕见病病种,为我国2000多万名罕见病患者带来福音。右面漫画《关爱罕见病患者》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②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更好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③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④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5.2024年1月30日,云南省社会保险局召开2024年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云南省社会保险局负责人介绍,云南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基金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员全覆盖。由此可见( )①社会保障坚持应保尽保,努力增进人民福祉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③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权利④完善分配制度,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困难群众救助是为特定群体济困、解难、救急的重要制度安排,关系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近年来,财政部门始终将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大支出力度,在资金、政策、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兜牢兜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这( )①体现了社会救助是最高层次社会保障②表明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③表明社会优抚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④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新时代,我国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有利条件。下面关于社会保障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②社会救助是特殊社会保障形式③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形式④社会优抚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近年来,某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内修经办、外强服务,不断提升医保服务群众水平。截至2024年年底,该区共53.2万人参保城乡居民及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率保持在100%。该区基本医保全覆盖( )①能够有效规避疾病带来的各种风险 ②能保障公民在患病时获得物质帮助③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 ④能够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针对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人群还存在“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党的二十大提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人社部指出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人社部、民政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春节期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的通知》,其中指出:民政部门要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农民工提供社会救助。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规范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市场,同时大力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养老院等养老产业的规范化、良性化发展。材料二 为应对京津冀强降水灾情,国家多个部委、全国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等近日陆续安排、追加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截至8月5日上午,京津冀获批各类救灾、重建资金已超8亿元。2023年6月,国家医保局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进行调整,针对部分定价偏高的新药纳入参保目录。“皖惠保”是中国人保2020年推出的安徽专属补充医疗保险,第三季皖惠保延续了低价格、高保障的普惠性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说一说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具体形式?(2)结合材料二,思考社会保障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互动探究】探究一:该观点是不科学的。①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民政部门承担着社会救助方面的国家职能,应该出台多项举措保障儿童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该观点认识到了这一点,具有合理的一面。②儿童救助工作不但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作为,还需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通过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助力儿童救助工作,推动儿童救助工作的稳步开展。该观点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具有不合理的一面。探究二:①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②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③要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易混辨析】1.错误【详解】我国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故本题说法错误。2.错误【详解】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网底,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本题观点错误。3.错误【详解】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故本题说法错误。4.错误【详解】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故观点错误。5.错误【详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本题观点错误。6.错误【详解】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故本题说法错误。7.错误【详解】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会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但是不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医保属于社会保险,不是社会福利。故题中说法错误。8.错误【详解】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通过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渠道来实现。社会保障是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要手段,不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手段。故题中说法错误。9.错误【详解】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故题中说法错误。10.错误【详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故本观点错误。【当堂达标】11.C【详解】A:社会保障的核心是社会保险,而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救助,A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调节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C:不少地方使用“铁脚板+大数据”来监测和帮助有需要的群众,体现通过技术赋能来确保民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C正确;D: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且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救助,未涉及维护群众民主权利,D排除。故本题选C。12.B【详解】①: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①正确。②: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但“化解人民各种生活风险”的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③: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不能直接实现共同富裕,③排除。④: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④正确。故本题选B。13.A【详解】①:鼓励支持街道机关食堂、有条件的社区利用社区闲置用房和有意愿、热心公益的社会个体餐馆,建设长者餐厅,研究开发特色老年餐,并根据老人需求发展助餐送餐服务。此举有利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适应经济发展状况,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①正确。②:鼓励支持街道机关食堂、有条件的社区利用社区闲置用房和有意愿、热心公益的社会个体餐馆,建设长者餐厅,鼓励街道、社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我国养老事业,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②正确。③:材料强调为老人助餐服务,这不属于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③错误。④: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4.B【详解】①: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①错误。②: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非越高越好,②错误。③:我国政府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体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③符合题意。④:社会保险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维护,贫富差距缩小,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5.B【详解】①③:根据材料中云南省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基金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员全覆盖,可以得出我国社会保障坚持应保尽保,努力增进人民福祉;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权利的结论,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②不符合题意。④:材料主要涉及到的是云南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不涉及完善分配制度,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6.C【详解】②: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支出力度,在资金、政策、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兜牢兜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说明了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故②正确。④:兜牢兜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故④正确。①: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社会保障,故①说法错误。③: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救助,没有涉及社会优抚,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7.B【详解】①③: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形式,①③入选。②:社会优抚是特殊社会保障,②不选。④: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④不选。故本题选B。18.C【详解】①:基本医保不能规避疾病带来的各种风险,①错误。②:城乡居民及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率保持在100%,基本医保全覆盖能保障公民在患病时获得物质帮助,故②正确。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率保持在100%,基本医保全覆盖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故③正确。④:社会救济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而不是基本医保,④错误。故本题选C。19.(1)①尽力保障农民工等群体能从社会保险中受益(社会保险);②我国政府大力规范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市场,同时大力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养老院等养老产业的规范化、良性化发展(社会福利);③民政部门要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农民工提供社会救助,加强遭遇急难农民工的救助帮扶(社会救助);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社会优抚;还存在大量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形式,如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2)①通过社会救助可以给予受灾居民无偿帮助社会保障,能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为应对京津冀强降水灾情,国家多个部委、全国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等近日陆续安排、追加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②国家医保局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进行调整,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社会救助。③皖惠保”有利于发挥社会互助功能,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