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1功》一、教材分析“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力与运动关系的深化,也是后续学 习能量转化的基础。本章节《功》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功的基本含义,即力对物体产 生作用并使其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的过程。教材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如推车、提物等,引 导学生认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同时, 教材还介绍了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焦耳 (J),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 决中。整体而言,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二、教学策略八年级学生在学习《功》这一章节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等,这为理解功的含义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功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 难以直接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或“劳动”等概念区分开来。此外,学生对于功的两 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可能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来加深理 解。因此,学情分析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 段,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逐步构建起对功的全面认识。三、教学目标物理观念: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功的含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 规律。科学探究:在实际问题的解析中学习功的计算和简单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以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五、教学准备教具与器材:杠杆原理演示器、铁架台、杠杆、钩码、刻度尺、细绳、多媒体设备等。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功》。 功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它与能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将理解功的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并学会计算功的大小。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 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一、引入新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几个生活实例。 比如,小华在家里收拾碗筷、提水、买米, 忙得满头大汗。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 小华的这些劳动,从做功的角度来说,并不 完全等同。为什么呢 我们先不急着回答,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功。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 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课内探究 二、新课讲授 (一)功的定义 老师:同学们,在物理学中,功是描述 通过课件展示推石块、冰块滑动、 提水桶移动等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哪些情况下力做了功,哪些情况下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具体来说,当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这个力的方 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 体做了功。那么,功的定义就包含了两个必 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s)。 老师: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我 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拿出书包和一本 书,分别用手将它们从地面匀速移动到桌面 上。大家感受一下,哪次移动更累一些 为 什么 (学生实验并讨论) 学生:提书包更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 要更大的力。 老师:很好,这正是因为在移动相同距 离的情况下,提书包所用的力更大,所以做 的功也更多。接下来,我们再试试将书包分 别移动到凳子上和桌面上,感受哪次更累。 (学生再次实验并讨论) 学生:移动到桌面上更累,因为移动的 距离更长。 老师:对,这就是因为用同样的力移动 物体时,移动的距离越长,做的功也越多。 没有做功(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老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总结 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 的力,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这 两个因素缺一不可。那么,有哪些情况是不 做功的呢 老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首先,一个 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但汽车没被推动。 这时,推力对汽车有没有做功 学生:没有,因为汽车没有移动距离。 老师:对,这就是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再看第二个例子,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 行走,提桶的力有没有对桶做功 学生:没有,因为提桶的力与移动的方 向垂直。 老师:很好,这是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 离垂直,也不做功。第三个例子,在光滑的 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 动,此过程中有没有力做功 学生:没有,因为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 用。 老师:对,这是有距离无力,同样不做 功。(三)功的计算公式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 因素,那么如何计算功的大小呢 功的计算 公式是: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 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功的 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老师:我们来看一个例题。小亮扛着200N 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二楼,小丽扛着50N的凳 子从一楼爬上二楼。请问,谁做的功更多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小亮做的功更多,因为小亮用的 力更大。 老师:很好,但这里我们还需要考虑移 动的距离。不过在这个例子中,由于两人都 是从一楼爬到二楼,所以移动的距离是相同 的。因此,小亮因为用的力更大,所以做的 功也更多。 三、课堂练习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做几个练习题, 巩固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讨论) 四、课堂小结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功的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公式。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知识点,并在 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同时,我 们也要明白,功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 物理量,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思维延伸 五、布置作业 老师:最后,我给大家布置一些作业。请大 家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并预习下一节的 内容。同时,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平 时使用的各种家用电器,它们在工作时是如 何做功的 这些功又是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 的能量的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 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 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板书设计一、功的概念1.定义: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s) 二、功的计算1.公式:W=Fs2.单 位:焦 耳(J),1 J=1N·m三、例题讲解1. 题目描述2.解题步骤七、教学反思在《功》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引入生活中 的实例和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功概念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讲授抽象概念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采用直观、生动的教 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功的计算公式时存在困难, 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和练习。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在帮 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