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学 设 计 表 学科_ 授课年级 学校 _教师姓名章节 名称 滑轮 计划学时教学 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 应用。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力学特性,并能够组装滑轮 组,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究的热情,认识到科学技术在 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 重点 (1)探究并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滑轮组的组装方法及其省力原理。教学 难点 (1)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概念的理解与区分。 (2)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教学 准备 (1)准备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实物模型。 (2)准备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3)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滑轮动画演示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教学 内容 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滑轮的类型及其作用,包括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 轮组的认识和应用。(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区别,滑轮组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实 验探究滑轮的工作原理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掌握组装滑轮组的 方法,培养观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可续页)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课堂初始,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生动的动画,展现工人利用滑轮轻松 吊起重物的场景,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画面定格于工人轻拉绳索,重物缓缓升起的瞬间,屏幕上闪现问题:是什么神奇的工 具让工人叔叔如此轻松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这样的引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新课的学习铺设情境基础。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 实物展示与初步探索:教师手持一个真实的滑轮模型步入学生中间,简要介绍滑轮的基 本构造。 随后,邀请学生上台尝试,利用滑轮以不同方式吊起事先准备好的小挂包(内含一定重 量的物品模拟钩码),要求学生自行探索至少两种不同的吊挂方式。 此环节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初步感知滑轮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埋下实践的种子。 分组讨论与概念明确:学生操作后,选取两组代表展示他们的吊挂方案。 全班共同观察、讨论这两种方式中滑轮的不同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根据滑轮的固定与否, 区分定义定滑轮与动滑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定滑轮与动滑 轮应用实例,如窗帘滑轮、起重机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探究滑轮特性 猜想与假设:教师提出问题:定滑轮与动滑轮在提升相同重量物体时,所用的力是否 相同 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功能 鼓励学生基于之前学习的杠杆原理,进行初步的猜想。 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所需器材(滑轮、钩码、弹簧秤、细 线等),并构思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制定出清晰的实验记录表格,包含物体重力、弹簧秤读数、提升高度等关键参 数,确保实验的系统性和准确性。 实施实验与数据收集: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弹簧秤 示数变化,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在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上的差异。 分析论证与交流: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定滑轮能够改 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特性。 通过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巩固实验结论,并探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选择。 (3)滑轮组的探索与应用 问题驱动: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若想同时实现省力与改变力的方向,应如何利用滑 轮 引发学生对滑轮组合使用的思考。 动手实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组合定滑轮与动滑轮形成滑轮组,设计实验验证其 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效能。 实验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滑轮组合方式,探究拉力与物重之间的具体关系,体验滑轮 组设计的乐趣与挑战。 总结规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滑轮组的工作原理,理解滑轮数目对省力 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滑轮组的构成。 三、归纳总结与延伸思考 个人反思:邀请几位学生分享本节课的个人体会与学习收获,鼓励他们从知识掌握、实 验技能、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深化讨论:引导全班围绕简单机械与工作效率的主题展开讨论,探讨省力与费力、省 距离与费距离之间的权衡,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智慧地选择和使用简单机械,以达到最佳 工作效率。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培养其理论联系 实际的能力。专 家 点 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