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轮明月邀共情--《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二、导入上课之前呢,老师想和大家玩个猜谜语的游戏,他是个诗人、词人、书法家、美食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心愿;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有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深情;有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兴致;有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旷达.大家猜猜他是谁呀!没错,那我们来一起学习苏轼的这篇佳作--《记承天寺夜游》三、活动一:朗读课文一读,纠正字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篇小品文,圈出你不会的生字词。二读,读出节奏。看看谁能读出这篇优美小品文的节奏。三读,读得又快又流畅。看看哪个组出错率最小。四读,读出情感。以大组为单位接龙读,看看哪个组反应快并能读出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四、活动二:翻译课文下面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课前预习,分工完成翻译工作:一位同学读句子,一位同学翻译,一位同学说出这句中的文言字词,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在翻译时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五、活动三:合作探究1.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文中记叙了哪些要素?明确:(1)记(文体)夜(时间)游(文体)(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 承天寺(黄州)人物: 苏轼与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2.作者提到的怀民是谁呀?他们为什么会夜游承天寺呢?明确:知人论世,了解乌台诗案和张怀民的背景资料。3.夜游时,作者所见夜景如何?文中写月色却未出现一个"月"字,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明确: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正面描写) 动静结合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侧面描写)①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把月光比作水,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静>②用竹拍来衬托,写出月光皎洁明净③竹拍影子参差错杂,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动>4.请你找找文中哪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大自然的美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乐观进取,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所以,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1)赏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核心词语是哪个 谁来说说"闲人"是什么 <闲人:指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与忙人相对>(2)那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3)这“闲"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从“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体会到他是个闲情雅致的人从“贬滴的悲凉”中读出他是个空闲无事的人从"最后一句的感慨中"读出了他是个乐观闲适的人一个"闲"字,将"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贬滴的悲凉"这些复杂的情感体现的淋漓尽致。(4)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乐观、豁达、旷达>5.小结: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既没有看到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衰叹,也没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悯,苏轼都选择用乐观、豁达的心境来面对,所以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在于他的才能,更在于他的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心境。六、作业布置1.将今天所学的文言字词整理在文言字词积累卡上2.背诵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