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2)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准确认读“罅隙”“车辙”“喧嚣”等词语。
(3)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
(4)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5)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感受其文学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速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科学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
2.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蝉的情感,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文学性。
三、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昆虫的叫声,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蝉)
2. 蝉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昆虫,但是你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蝉的。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 《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书中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 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2.《昆虫记》又名《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是法布尔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 科学研究昆虫的结晶。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三)字音教学
1. 教师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认读:
罅隙 (xià xì)
车辙 (chē zhé)
喧嚣 (xuān xiāo) 暴晒(bào shài)
2.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罅隙”的“罅”读 “xià”, “喧嚣”的“嚣”读 “xiāo” 等。
3. 学生齐读词语,加深记忆。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明确:法布尔从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2.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 分“蝉的卵”主要写了蝉产卵的特点、蝉的敌害、蝉卵的孵化及幼虫的活动。
(五)精读课文——蝉的地穴
1. 蝉是从哪里来的 (原文作答)
明确:蝉的幼虫是从阳光曝晒的道路上的小圆孔里爬出来的。 2.这小圆孔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内部结构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且坚固,一般建在含有汁液 的植物根须上;外部形态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3.为什么蝉做的隧道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明确: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这种黏液是用来做灰泥的,能使隧道墙壁坚固。
4.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呢
明确: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之成为泥浆,然后用身子把泥浆挤进干土的罅 隙。
5.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蝉的地穴的
明确:作者是按由外及内的空间顺序来介绍蝉的地穴的。
(六)课堂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字音、文章内容等。
2. 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重点词语。
阅读课文,思考蝉的卵有哪些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蝉》这篇课文,谁能说说法布尔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 蝉
明确:法布尔从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两个方面介绍了蝉。
2.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感受蝉的世界。
(二)精读课文——蝉的卵
1. 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部分写了蝉产卵的特点、蝉的敌害、蝉卵的孵化及幼虫的活动。
2. 蝉为什么要产大量的卵
明确:因为蝉只会产卵而不知道保护这些卵,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时才可能有幸存者。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蝉的卵的
明确:这一部分按照卵 —— 幼虫的生长化时间顺序来写的。
(三)说明方法探究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 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他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 废料堆积在地面上。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
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第3段)
明确: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出了蝉窠与其它多数掘地昆虫的窠不同,突出了蝉
窠周围无土的特点,表述准确、清晰、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就像矿工或工程师。”(第4段)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蝉比作矿工或工程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的聪明,自然 而又贴切。
“纳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刚产出, 纳立刻就想把它们毁掉。”(第15段)
明确: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纳和蝉的穿刺工具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蝉的穿刺工具是用 来吸汁液、挖土穴的,而纳的穿刺工具是用来对蝉展开“掠夺” 的。
“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第20段)
明确: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我”看过的昆虫的幼虫作了比较,突出了蝉的幼虫行 动的奇妙,表现了作者因蝉的幼虫而产生的激动之情。
(四)语言品味
1. 品读第8~10段:(齐读10段) 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明确: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 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2. 品读第18~20段。(齐读18、19) “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
“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明确:这两段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子,使文章 语言生动形象。
(五)写作手法分析
1. 教师提问: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它表演一 种奇怪的体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等, 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本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写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两个部分,然后分别详细介绍了蝉的 地穴和蝉的卵的相关内容,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六)情感探究
1. 教师提问:作者对蝉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对蝉既有喜爱之情,又有敬佩之情。作者通过对蝉的细致观察和描写,展现了蝉的 生命历程和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蝉的喜爱和敬佩。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蕴含了法布尔细致观察、科学求真的精神。法布尔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 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拓展延伸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蝉,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昆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蜜蜂、蝴蝶、蜻蜓等昆虫。
2. 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昆虫的特点和习性。
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分享,如蜜蜂会采蜜、蝴蝶有美丽的翅膀、蜻蜓能在空中 飞行等。
3.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章节,进一步了解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 明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拓宽对昆虫的认识。
(八)课堂小结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蝉》这篇课文的重要意义。
明确:通过学习《蝉》,我们不仅了解了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还感受到了法布尔的科学 精神和文学素养。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写动物,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2.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
明确:希望同学们能像法布尔一样,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用科学的精 神去探索,发现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九)布置作业
1. 阅读《昆虫记》中关于其他昆虫的描写,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写一篇读书笔记, 包括昆虫的特点、习性以及自己的感悟。
明确: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加深对昆虫的了解,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观察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篇短文,介绍这种昆虫。
明确: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法布尔的观 察方法和写作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