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 1.1我与社会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时长 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本单元是八上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向的考虑,意在明确走进、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基于对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和思考,本单元为后续各单元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认识依据。味本节课“我与社会”,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认识到随着身体的发育、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进而认识到“我”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我”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交往中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进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本节课由“感受社会生活”“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两目组成。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基于生活经验,认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其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第二日“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其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1.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3.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重难点 1.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教学方式与策略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有方向 2分钟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提供的情境与对话,思考并回答: (1)提炼四个情境的时间、地点、主题以及李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获得的体验等信息;(2)说说李铭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3)你在假期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生答......师总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我与社会”的学习。 本活动通过四个情境呈现中学生李铭的周六生活,每一个情境中的对话反映了李铭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的认识、发现、行动或体验,意在呈现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的发现与感悟,引导学生建立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视角。8分钟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教师用一组图片展示“走进农村”“来到工厂”“步入商场”“参观博物馆”“观看升旗仪式”等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 师出示知识点:1.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探究活动】狼孩的故事和鲁滨逊漂流记教师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狼孩的故事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学生观看材料后,讨论并回答: 狼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鲁滨逊为什么想要离开荒岛?又为什么能够成功离开莞岛?通过狼孩的故事告诉学生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一旦脱离社会就不具备社会人的能力:同时通过另一个故事《鲁滨逊漂流记》一一鲁滨逊一直没有放弃离开荒岛的念头,让学生明白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物质没有放奔商开的念头和精神支持。 10分钟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新闻链接】桂海潮追梦故事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成功发射,来自北航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成为首位载荷专家。他的追梦成功,这让家乡云南施甸小县城沸腾了,大家纷纷回忆与他的过往和交集,激励了家乡和全国无数学子!师播放视频《桂海潮追梦成功,鼓舞家乡学子》,学生观看后,思考并讨论:桂海潮追梦成功鼓舞了无数人,这体现了哪些知识点?学生充分交流后,师总结归纳: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探究与分享】同一个人的不同身份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中两幅情境图提供的信息,思考并回答: 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身份?(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教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生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相关链接】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材料,初步认识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分析每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师总结知识点:2.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①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②地缘关系:如同乡、邻居等。③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等。师总结提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明确几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分类,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生总结...... 本活动通过神州十六号航天员栍海溯追梦成功后,其家乡师友、学子深受站舞这一事例,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人具有社会性,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链接中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则名言。本活动以两幅情境图呈现同一个中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意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认识到人的身份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是认识和定位自己的重要坐标。引用社会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社会关系,意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理解社会关系的框架。这既是本课教学的能力目标,也为后续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的学习奠定认识基础。10分钟 7分钟 3分钟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社会生活的意义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站,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了解到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只有关注和了解我们的社会,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肩负起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明确了这两个知识点,对于后期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