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草原【课前解析】关注写作顺序: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 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 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 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 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 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1. 正确读写8个生字,理解“绿毯、惊叹、回味”等词语。 2. 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 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 读写“绿毯、拘束、会心”等词语。2. 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一 、创设情境 , 激情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 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设计意图: 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使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3.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 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 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 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 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 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 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二 、初读课文 , 解决字词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 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2)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检查学习效果,并进行指导。(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 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三 、再读感知 , 理清结构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 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4.教师总结。(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四 、细读课文 , 品味美景1.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 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相关句 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 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3. 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 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 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 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章打下基础。)五 、 图片展示 , 欣赏美景用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 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帮助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六 、课堂总结 , 布置背诵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起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 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 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设计意图: 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第二课时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一 、复习检查 , 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 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 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为了让 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二 、“ 初入草原 ”, 感受“ 洒脱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 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 鸟。”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1.重点理解“洒脱”:(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 束……)(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 么走都可以)(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 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 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 比,赛一赛。(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洒脱”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 在草原上开车的情形,并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来了解草原的特点。)三 、深读感悟 , 体会热情1. 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 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 胞。2.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 用什么?(热情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 能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用词语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设计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 力,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5.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1)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 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 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 3) 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设计意图: 设计填空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词语的 能力。让学生分组学习,逐步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和对优秀文本的欣赏能力。)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 1) 热情迎接: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份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 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 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 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 朗读这段话。( 2) 激情相见: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 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言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 什么?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 盛情款待: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③有感情地朗读。( 4) 尽情联欢: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 5) 深情话别:①出示课件: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设计意图: 依次学习“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各个环节,可以感 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 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 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 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③这正是── “ 蒙汉情深何忍别 , 天涯碧草话斜阳! (6)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7)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设计意图: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 、课堂总结 , 布置作业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 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 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 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2.作业( 1)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 2)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 情,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抄写和背诵两道作业题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勤 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板书设计】1.草原风光美(初见草原)人情美【教学反思】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 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 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 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