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遵义会议,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历史地图、研读史料,准确说出红军长征的原因,列举长征开始、转折、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敌人的包围、两次会师的地点及发生的重大事件,绘制红军长征简图,提高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涵养时空观念素养。
2.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历史地图、研读史料,简述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意义,列举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列举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准确说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概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形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崇高意识,树立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观念。
设计说明:
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将“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分解为:目标1“准确说出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列举长征开始、转折、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敌人的包围、两次会师的地点及发生的重大事件,绘制红军长征简图。”目标2“简述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意义,列举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分解为:目标3“列举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准确说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概述长征精神的内涵,树立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观念。”同时设计了行为条件“阅读教材、识读历史地图、研读史料”,实现从目标中看得见教,看得见学,并将目标指向“提升读图和识图能力、研读史料和分析史料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长征历程、遵义会议,认识到长征精神的内涵,树立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观念。实现了目标的三维叙写。
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将“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分解为:目标1“阅读教材,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和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对比表格了解长征的原因”,目标2“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结合长征路线图掌握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分解为:目标3“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红军长征过程遇到的艰难险阻。”。目标4“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研读材料分析理解长征的意义,感受长征精神。”。同时设计了行为条件“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地图和研读史料”,实现从目标中看得见教,看得见学,并将目标指向“培养论从史出、无证不信、实事求是的史证意识,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学生在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后,才能明白长征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性;了解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才能深刻的感受长征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长征的视频,使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与成就,同时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好奇心,进而顺利导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 路在何方--长征原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83页第一段正文和相关史事内容,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和红军的五次反围剿表格,了解长征的原因
1.材料: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至 第四次 1930年 至 1933年 (国)10万(共)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第五次 1933年 至 1934年 (国)50万(共)8万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失败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1)面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寝食难安的国民党选择了什么行动?
(2)对比前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
(3)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第二篇章 路在脚下--长征过程
任务二:阅读83-85页内容,结合长征路线示意图及人物扫描内容,总结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
(1)红军长征出发地?
(2)攻克重镇遵义经历了什么?
(3)根据教材第84页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左”的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思考:遵义会议为什么是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任务三:阅读教材84-85页内容,结合图片和相关史事,了解红军长征过程的艰难险阻。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1)四渡赤水的军事意义是什么?
(2)巧渡金沙江的军事意义是什么?
(3)阅读教材第85页相关史事,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4)红军长征还遇到了哪些险阻?
(5)梳理长征路
任务四:阅读85页内容,分析材料,理解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步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三篇章 路在心中--长征精神
1.识读图片,感悟红军的艰苦
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
2.任务五:阅读85页内容,结合材料感受长征精神
结合材料及其本课知识点,说一说长征途中遇见的困难,是什么精神支撑着红军走完长征的?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
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
遇到的困难:
敌人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和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没有足够的粮食,吃野菜,啃皮带;卫生医疗条件差等等。
伟大的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设计意图)结合教师讲解,图片识读、使学生掌握长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长征的艰难险阻,通过视频观看以及习近平主席关于新长征精神的倡导,升华学生对长征的情感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随堂练习
1.美国作家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次“行军”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D)
A.1930年底井冈山
B.1934年10月瑞金
C.1935年1月遵义
D.1935年10月吴起镇
2.张华同学在一次红色线路的旅游活动中拍摄了一张照片(右下图)。如果为它配上一句话,最符合的是(C)
A.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B.首义成功 军旗升起
C.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D.开国大典 国旗飘扬
3.张闻天在会议上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等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些错误表现为:“堡垒对堡垒;兵力分散……在战略转移与突围行动上犯了逃跑主义错误…”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B)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八七会议
4.“1935年3月20日夜,刚刚三渡赤水的红军主力离开隐蔽地,居然又重新向东回头,再次在二郎滩、太平渡等地渡过赤水。”这次军事行动(B)
A.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B.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红军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哪一事件后(C)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6.历史兴趣小组要举办红军长征图片展,同学们搜集到了下面四幅图片,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应是(B)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C.④①②③ D.②③④①
7.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C)
A.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8.曾参加红军长征的萧华将军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诗歌突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B)
①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②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
③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④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堂小结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布置作业
1.看一看:有时间可以选择观看长征影视作品,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2.画一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请同学们动手绘制红军长征路线,在图中标明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大雪山、腊
子口等地的位置,讨论长征中这些地点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影响,加深对长征的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