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河流与湖泊)
教科书 书 名: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 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举例说明地表常见的水体类型,初步了解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 2.科学思维:运用阅读资料、分析比较、模型建构等方法描归纳出河流与湖泊的不同点。 3.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实验和设计制作,选择恰当的材料探究河流与湖泊的模型,解释成因。 4.态度责任:体验探究河流和湖泊的乐趣,意识到河流和湖泊等水体对人类和动植物的意义,知道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应合理利用并加以保护。学会尊重生命和环境,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了解生活在水中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
教学难点: 完成模拟实验,观察并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分析、比较河流和湖泊的不同。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引入问题 师:同学们好!水以不同形式分布在地球的各处,河流水与湖泊水也是水存在的一种形式。那么,河流与湖泊到底蕴含着什么秘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课堂,共同探究《河流和湖泊》吧! 生:明确任务,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入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从而,对地球上水的分布有一个初步直观的感知:地球上的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各处,进而引出课题。] 二、认识河流和湖泊 (一)交流常见的河流和湖泊 1.师:同学们,你见过哪些河流和湖泊呢? 生:交流补充。如:黄河,青海湖,京杭大运河,太湖等…… 2.提炼:这些水体并非全部都是天然形成的,有些是天然形成的,如黄河,青海湖…… 而有些是人工的,如京杭大运河,一些公园的人工湖等。 (二)分析河流和湖泊的特点 1.师:请看这两幅图片,知道河流和湖泊有什么特点吗? 生: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有一条长长的河道; 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像一面镜子。 2.小结:是的,河水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向低流动;而湖泊的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 (三)比较河流和湖泊的不同 1.师:能用表格的形式区分河流和湖泊有什么不同吗 生:从形态上看,河流是狭长条形的;湖泊是封闭的。 2.小结:出示表格,在地图上,一般来说,通常用蓝色的细线表示河流,有长有短。 而湖泊通常是蓝色的闭合图形,大小不一,形状等同于实际形状。 3.提炼:河流和湖泊的主要区别为,河流是线性流动的水体;而湖泊是封闭的,有陆地包围的水域。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已有的经验,拓展科学视野,发现河流与湖泊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河流与湖泊形成的探究兴趣,加强对常见的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三、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一)模拟实验,设计方案 1.师:河流与湖泊既有很多相同点,如,对生命体很重要,用途极为广泛;也有很多不同点,如,面积、蓄水量、成因都不同,那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研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2.师:结合书中图片,需要准备哪些实验用具呢? 生:两个大小不同的托盘,油泥、抹布、喷水壶和树木、植被等模型。 3.选材说明:可选择便于实验操作,简单易得,生活中容易获取的材料来做模型。 (二)演示示范,分解步骤 1.师: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分解过程,示范操作。 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选择材料,明确要点。 (1)首先,使用油泥,运用堆,挤,按,挖等方法塑造出河道或中间低的地形; (2)其次,用喷水壶在河道上方和低地的周围模拟降雨; (3)然后,观察是否有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及时调整地形,记录现象; (4)最后,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得出结论。 (三)制作模型,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体验一下呢?按照实验提示,也来做一做吧! 生:思考问题,作出猜测,分工合作,完成模型。 (1)任务提出:思考如何在平整的塑料盒底部模拟河流与湖泊? (2)动手制作:模拟降水,测试并调整地形等位置; (3)观察记录:河流从哪里开始,经过哪里,流向哪里?湖泊是在什么位置呢? (4)评价反思:展示模型的完成情况,分享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2、实验提示: (1)操作过程:注意制作顺序要得当,先观察测试,再调整改进。 (2)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完成模型,交流汇报。 (3)仪器整理: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保持卫生。 (四)观察现象,分析成因 1.师:现在,同学们知道地形,降水等条件与河流和湖泊的联系吗? 生:交流发现,得出结论。 2.分享发现,了解成因。 形成河流的条件:①有经常不断地流动的水。 ②水在其中有流动的“沟槽”(河道)。 (河流里的水是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共同组成。) 形成湖泊的条件:包括湖盆与水两部分。 ①湖盆是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 ②湖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 (有的湖盆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有的是在低洼处筑坝形成。) 3.观看视频:了解湖泊的地貌特点和常见的种类。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建立模型,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讨论分析出:河流里的水是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共同组成的。湖泊是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在探究活动中提升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识别常见的水体类型和主要特征 (一)不同水体的类型和分类 1.师:同学们,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还知道哪些可以蓄水的地方,也就是水体呢? 出示常见的水体图片:池塘、水库、小溪、山涧等。 生:结合已有的认知经验,回忆和描述生活中所见的水体。 2.师:这些水体有什么不同?如何分类呢?出示表格 生:举例说明,对比表格内容,进行初步分类。 ①水域面积不同:面积大的,如江、河、湖、海;面积小的,如池塘、小溪、山涧; ②蓄水量不同:水量多的,如江、河、湖、海;水量小的,如池塘、小溪、山涧; ③成因不同:有天然形成的,如江、河、湖、海;有人工建造的,如运河和水库等 3.补充:按水流状态不同:有的是静态水体,如:湖泊、池塘; 还有的是动态水体,如:江、河、溪、瀑等。 其实,地球上的水体,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按照含盐量和密度的不同,可以把水资源分为淡水资源和咸水(海水)资源。我们生活中能够直接利用的主要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储备量远远低于海水(咸水)。而今天学习的主要是淡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水库等。 (二)不同水体的主要特点 1.师:结合今天看到的这些水体,你知道不同的水体各自有什么特点吗? 生:讨论常见水体的主要特点,交流汇报。 河流:河道比较长,水流向下游; 湖泊:水面比较平静,面积较大,水量比较多; 池塘:面积比较小,水量不多,水面相对平静,水的流向不明显; 水库: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人工修建的一道坝; 海洋:面积很大,水量极多,一望无际,水会运动; 2.师:除了刚刚提到的水体,你还知道什么水体呢? 生:补充列举更多的水体。 小溪:水道较窄,水较浅,溪水一般由山谷流出,最后流向江河湖海; 山涧: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有从山上流下来的清凉泉水等; 瀑布:由溪水、泉水或者河流、湖泊等流经断崖时,凌空跌落形成的特殊水景。河源处比较陡,河口处较为和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讨论,知道在自然界中,可以按照水域面积大小,蓄水量多少,形成原因,水流状态等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方式,从而概括出不同水体的类型和特点,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观念。] 五、河流与湖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1.师:河流和湖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我们息息相关,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还有哪些用途呢? 生:除了淡水资源,提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还有灌溉、养殖、航运、发电等作用。 补充:如区域排水,减少水灾发生;提供工业水源,改善区域环境及开发矿产等。 2.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分享发现:淡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我国淡水资源匮乏,大家要提高节水意识。保护河流与湖泊,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充分认识河流和湖泊的作用。拓展知识面,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尊重生命和环境,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科学态度。] 六、了解常见的淡水生物 1.师:我们的居住地到处可见的这些水体,尤其是河流和湖泊,不仅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很多动植物的生活家园,那么,你认识这些淡水生物吗? 生:按一定的顺序,如:岸边、水面、水中、水底,从上到下说出淡水生物的名称。 2.师:原来,河流与湖泊不仅是天然的养殖场,是淡水鱼、淡水虾和贝类的孕育场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生:观察图片,体验“生物家园”的结构。 3.小结:是啊,没有水可能就没有生命,我们理应保护好这些水体。 [设计意图:了解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要保护河流与湖泊不被污染,同时形成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科学意识和态度责任。] 七、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1.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们学习了: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不同点;通过模拟实验,制作河流与湖泊的模型并分析成因;也认识了常见的水体类型和特征,会按照蓄水量、面积或形成原因进行分类。知道了河流与湖泊的作用;还了解了常见的淡水生物的名称。另外,我们还学会了多种角度思考问题,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建立模型,模拟实验等。 2.小结:大自然创造了这么多的奇观。为了人与地球的和谐发展,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可以从自己做起,保护河流和湖泊等水体。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梳理,明确学习内容,乐于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发现,拓展科学知识面,充分认识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意识到保护水体的重要意义。] 八、课外探究,拓展延伸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关注河流与湖泊这些水体,查阅资料,主动探究如何保护身边的水体,下节课,我们再来共同分享交流。 生:完成课后活动,记录实验报告单,拓展实践,观察调研,认识保护水体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动查找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资料,从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实践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丰富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 2.结语:探究无止境,科学就要多留心观察。今天的课就进行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补充增加:另附: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