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秋统编九上历史精讲课堂(教案+素材)】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备·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和地图及时间轴,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时空观念)2.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认识到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家国情怀)3.通过史实了解汉谟拉比的作为,通过观察《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和解读《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地位,培养唯物史观这一历史核心素养。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编订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对后世立法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包括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学习本课,一要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二要了解《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对各种法律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对后世立法具有重要影响。【本课重难点】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表现;《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地位及意义。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备·教学提示 1.绘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演进示意图。【活动】提示:注意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时间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统一。2.围绕“《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进行讨论。【活动】示例: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宣扬“君权神授”,体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的特征。石柱是《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承载工具。记录法典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法典记录的内容可以反映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3.通过场景,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目的。【活动】示例:让学生扮演法官、自由民和奴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编订目的。设计以下场景:(1)一场打架斗殴中,有两个人同样打伤了人,但法官判其中1人只要赔钱即可,另一人却要受挖眼之刑。(2)一对父子在争执时,年轻气盛的儿子打了父亲。父亲火冒三丈,闹到了法庭上。法官会怎么处理呢 (3)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还能收回其所付之银吗 备·教材答案 【问题思考】当今世界上普遍采用什么进制 (教材P7)[答案] 十进制。【课后活动】读材料,想问题。(教材P9)《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1)奴隶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2)你认为《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答案] (1)被压迫的地位,没有任何自由。 (2)奴隶主阶级。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课件教学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 欣赏“伊甸园”图画,结合材料《创世纪》,引发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思考。 1.展示“伊甸园”图画及材料进行导入,解读两河流域的概念。 2.设问:“伊甸园”代表乐园,那两河流域是否真是如此呢 进而走进这个“伊甸园”。 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学习欲望。探究新课:古代两河流域 文明的孕育 1.阅读图片,找出“两河”分别所指的河流以及新月沃地的位置。 2.对比中国文明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讨论回答:为什么古代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 3.根据《世界史纲》中记载农业发展的材料,回答:材料说明了什么 1.出示两河流域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认识“两河”分别所指的河流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含义。 2.教师展示河流图片,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文明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让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3.展示《世界史纲》中记载农业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进行总结。 1.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理解地理环境对农耕文明的作用,树立历史的空间观念。探究新课: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孕育 4.根据两河流域地理图片,以及苏美尔文明的文物图片,试着说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什么。 5.欣赏楔形文字的泥版图片,以及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所对应的汉字表格。回答:楔形文字发明的意义。 6.观看苏美尔星象盘和60进制算法图,欣赏苏美尔人图片和苏美尔赞美诗《锄之歌》。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成果。 4.出示两河流域地理图片和苏美尔文明的文物图片,让学生明确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5.出示楔形文字的泥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楔形”的含义,展示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所对应的汉字表格。总结楔形文字发明的意义。 6.出示多幅图片和赞美诗,倾听学生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理解,进而总结归纳。 2.通过展示文明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今天的深远影响,平等看待多元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从而更好地理解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探究新课:古巴比伦的辉煌 1.欣赏并观察: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以及从苏美尔文明到巴比伦文明的政权交替图。思考:图中的权杖有什么含义 石柱浮雕又有何内涵 2.我是小法官,下列情境如何判决。观看PPT课件有关情境,作出判决。 3.阅读《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对《汉谟拉比法典》的高度评价,回答:《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及影响是什么 4.阅读PPT上汉谟拉比铜像图片以及材料,思考:图文材料说明了什么 5.观看巴比伦城想象图、空中花园想象图和巴别通天塔想象图,并自主阅读教材P9“知识拓展”板块空中花园的故事,感悟巴比伦创造的建筑奇迹。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否延续了下来 6.观看有关伊拉克战争中无人看管的古巴比伦遗址、伊拉克极端组织用电钻破坏文物等图片。回答:从中得出哪些感悟 1.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并展示政权交替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提出问题,倾听学生的答案并给予评价。 2.让学生以小法官的身份,根据相关情境作出判决,并说明理由。点评学生的判决,并总结对法典的认识。 3.出示《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评价,让学生回答法典的地位及影响,并进行评价。 4.出示汉谟拉比铜像图片以及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总结答案。 5.展示巴比伦城想象图、空中花园想象图和巴别通天塔想象图,并让学生阅读教材P9“知识拓展”板块空中花园的故事,同时展示问题。倾听学生的感悟并点评。 6.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谈感悟,并进行评价。 1.通过政权更替图,让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有时空观念上的认识。 2.通过情境设置,帮助学生理解法典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对法典实质理解更深刻。 3.通过浮雕画面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更好地理解神权与王权的关系,领悟“君权神授”的含义。 4.通过材料中对《汉谟拉比法典》的高度评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谟拉比法典》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5.通过巴比伦创造的奇迹被破坏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保护意识。板书设计课堂小练 1.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下列属于这一地区文明成果的是 ( ) ①楔形文字 ②司母戊鼎 ③《汉谟拉比法典》 ④金字塔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一位游客在参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时,听到讲解员指着一件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下列关于该法典内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巴比伦的自由民都拥有公民权 B.有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地位一样高 C.男性家长欠债时可以将妻子儿女送去抵债 D.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可以不受处罚 [答案] 1.B 2.C课后作业 请完成配套图书第2课的练习题精讲过程模式 2]。【课前导学】自主阅读课本,完成下边的填空。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约从 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大约在 ,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二、古巴比伦王国1.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 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 。 2.内容: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 三个严格的 ; 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 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3.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 源远流长。 参考答案一、 1.公元前3500 2.公元前24世纪二、 1.汉谟拉比 2.君主专制三、 1.成文法典 2.奴隶 社会等级 家庭奴隶制 商品经济 3.法制传统【新课导入】教师呈现建筑图片想象图,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 你知道它属于哪一文明古国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的卓越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两河流域,一起去探索它独特的魅力。【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图说坐标 阅读教材与地图,指出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指出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又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2.图绘历程 仔细阅读教材P6~7的内容,自主梳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局部),并补充完成以下年代尺。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年代尺。教师展示参考答案:出现了许多小国 实现了初步统一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灭亡3.细数成就 仔细阅读教材P7~9的内容,说说两河流域有哪些成就。成就 具体表现文字历法数学建筑法律 学生阅读教材并做好标注,之后回答。教师展示参考答案:楔形文字 阴历 60进制 空中花园 《汉谟拉比法典》4.材料补充教师展示泥土承载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楔形文字相关材料。 得名: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已知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教师提问:阅读材料,说说楔形文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像楔子,文字比较抽象。学习任务二 古巴比伦王国——人物扫描教师展示任务要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为汉谟拉比制作“人物名片”。学生上台展示人物名片,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教师引导完善人物名片。人物名片内容参考:姓名: 汉谟拉比 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 在位时间: 公元前18世纪 主要成就: ①军事上: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②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③法律上: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④经济上:大兴水利。 学习任务三 《汉谟拉比法典》1.初识《汉谟拉比法典》教师展示《汉谟拉比法典》相关材料:1901年,一支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伊朗古城苏撒遗址发现一根黑色的玄武岩石柱(见右图)。石柱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石柱上部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权标的浮雕,下部刻满法典铭文。教师提问:石柱上部的浮雕宣扬了什么思想 石柱上的法律条文是用何种文字写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君权神授”思想。楔形文字。2.走进《汉谟拉比法典》(1)《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地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8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并说说它的地位。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地位,加深印象:内容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2)《汉谟拉比法典》的原则与实质教师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①通过对第196条和第200条的阅读,思考它体现了什么原则。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想《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第16条:自由民藏匿逃奴于其家,而拒不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第20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第226条: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同态复仇原则。②《汉谟拉比法典》以法律的形式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地位非常低下。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3.感悟《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你能结合材料说说《汉谟拉比法典》有什么历史价值吗 美国第六任总统亚当斯说:“支撑美国的是法律和希望。”1950年,美国众议院安放了对美国法律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23位立法者的大头像浮雕。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教师总结:《汉谟拉比法典》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探究,我们要知道:(1)《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它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3)它对各种法律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对后世立法具有重要影响。【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的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古巴比伦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让学生实时记忆)【教学反思】1.九年级学生初学世界史,兴趣虽浓,但陌生感也很强。他们只学习过行政地理,对世界历史地理变迁比较陌生,课上要加强地图等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2.通过图文材料、身边的景观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