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零丁洋》说课稿一、说材《过零丁洋》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二、说学情虽然我带的两个班国语水平稍有差距,但是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说目标1.借助注释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品读鉴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情感主题。四、说重点和难点重点:1.借助注释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难点:品读鉴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突破方法:组织学生课前查阅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课上从诗句入手,通过抓关键词、品意象、析修辞、看表现手法的方式鉴赏诗歌。五、说教法:1.情境创设法。教师导入,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朗读体悟。通过学生试读,听名家的范读,学生集体的诵读,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诗句的精妙、意蕴的幽深,为深入赏析创设情境氛围。3.分组讨论法。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由此引导他们在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情感时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六、说学法1.课下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自主探究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通过品读诗句,鉴赏诗歌,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和情感。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总有一些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即使他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或弃笔从戎、或高声呐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是民族英雄(谁 )---苏轼;“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是民族英雄(谁 )---辛弃疾,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南宋民族英雄,他叫文天祥,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设计意图:通过列举中国革命中代表性的历史英雄人物,感悟革命英雄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二)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右丞相。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后失败被俘,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诗作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三)诵读诗歌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诗歌,注意难点字的读音。听名师配乐朗诵,要求正子音,画节奏。教师配乐范读,生初步把握感情基调,前六句读时语调应缓慢低沉,最后两句应读得高亢激昂。指名学生配乐范读。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通过朗读等方法,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四)合作探究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一说诗中写了诗人哪些经历?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六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要阅读古今优秀诗歌,体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并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五)以诗解题有这样一种爱国情怀在民族危难关头有人挺身而出、舍生取义,那么在我们和平年代还需要这种人,这种精神吗?播放视频(习总书记的讲话)唤醒民族记忆设计意图:通过引出现代民族英雄和总书记的讲话,让学生意识到无论什么时候一个国家要走的长远,都离不开这些英雄的默默付出,我们应该向英雄看齐。(六)小结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感受到了“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说到英雄,我们可能会想到古代的帝王、将相、豪侠。其实在今天,英雄之名已经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他更是我们实干兴邦的普通人,他可以是“十年磨一剑”的工匠;也可以是“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可以是“捐躯赴国难”的战士;也可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老师。最后,让我们以这首诗向英雄致敬。(全班配乐大声诵读诗歌)(七)情感延伸结合本诗,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请谈谈你的理解。设计意图:实现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八)说作业布置必做: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2.课外收集爱国志士的名句。(基础题)选做: 用直抒胸臆的写法,仿写最后两句,表达爱国之情。(挑战题)(九)说板书设计过零丁洋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首联:辛苦、寥落---抓关键词 凄楚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抓意象 悲痛颈联:惶恐、零丁--抓修辞 孤苦尾联:照汗青--抓表现手法 慷慨激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