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探究学案知道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2.了解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3.知道一二九运动的时间、口号、意义4.知道西安事变的经过,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一)自主预习一、九一八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2、借口:柳条湖事件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A、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B、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C、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D、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影响(意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必考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局部抗战背景: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抗日组织、人物:抗日义勇军、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一)华北危机1、概况: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二)一二·九运动★★★★★必考1、时间:1935年12月9日2、概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3、结果:遭到反动军警镇压4、影响: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三、西安事变★★★★★必考(一)原因:A、直接原因: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B、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二)经过:1、时间:1936年12月12日2、人物:张学良、杨虎城3、过程: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4、共产党的态度: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三)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四)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二)预习反馈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8年,在英法联军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竟然签订了包含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这一走水辱国条款的条约……1901年,中国迎来最屈辱的一年,清政府在经过没有底气的谈判后,签下了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材料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带来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材料三:1931年秋的一个夜晚,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炸毁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反证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1)材料一中涉及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 (2)材料二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涉及的是哪次侵华事变 请写出此次事变后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共党员一位。(4)通过三则材料,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一)达标测评1.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D.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右图是王泽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时间:1936.12.12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事件:______ 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西安事变 B.上海事变 C.华北事变 D.皖南事变3.西安事变前后,中共在对待蒋介石问题上,经历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表明中共( )A.坚持民族大义 B.政治上不成熟C.惧怕国民党的实力 D.力主解决国民党派系矛盾4.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结束了十年内战,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重庆谈判 D.七七事变5.周恩来曾在《解放》刊文指出:“十年来中国统治阶级与革命的民众之间的长期战争是停止了,现在正将进入中国政治历史新的一页,即在民主统一的基础上,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的一页。根据民主主义的根基,来召集国民大会,则将是这一页新历史的起首。”周恩来撰写该文的背景是( )A.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B.重庆和谈达成民主建国共识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6.某校学生暑期去西安研学旅行,导游在介绍华清池时说道:“1936年12月12日,曾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事件……”该事件和平解决的重要影响是(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7.历史从来不会忘记功臣。周恩来曾评价张学良是“千古不朽的功臣”“民族英雄”。周恩来对张学良做如此高的评价,是基于张学良( )A.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B.发动西安事变,促成联共抗日局面C.指挥了百团大战 D.接受和平改编,促成北平和平解放8.中共中央认为:这一事件“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产生的,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去推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开始。”该事件是指( )A.一二·九运动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百团大战9.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三大战役——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渡江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主力10.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制定党的最低纲领B.1927年,周恩来、朱德等人发动南昌起义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D.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二)提升训练11.李宏宇开展了历史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完成问题。序号 历史信息① 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②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③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④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⑤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1)分别写出与上表的各行历史信息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简要叙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2.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秦朝相比,西汉的长城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材料二 明代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它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明代长城的主要作用。材料三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摘编自《清实录·圣祖(康熙)实录》(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对修长城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材料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田汉《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长城在近代被赋予的精神内涵,并分析该歌曲的创作背景。(一)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学会了: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参考答案一、合作探究(1)《天津条约》;《辛丑条约》。(2)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九一八事变;杨靖宇等。(4)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等。(符合题意即可)【详解】(1) 根据材料一“1858年,在英法联军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竟然签订了包含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这一走水辱国条款的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津条约》的内容,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根据材料“1901年,中国迎来最屈辱的一年,清政府在经过没有底气的谈判后,签下了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根据材料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带来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根据材料三“1931年秋的一个夜晚,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炸毁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反证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涉及的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14年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4)开放题,围绕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等方面进行回答即可。课堂达标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爆发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不顾前嫌,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B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并不能消除与国民党的矛盾,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9月,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项正确;上海事变发生在1932年,排除B项;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划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排除C项;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根据题干“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结合所学知识,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放,联蒋抗日,故题干中共对蒋介石问题上变化,表明了中共坚持民族大义,A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题干也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政治上不成熟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反映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待蒋介石问题反生变化,而不是惧怕国民党的实力,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中共力主解决国民党派系矛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局面的基本结束,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对的主张,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群众性爱国运动,发生在1919年,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排除A项;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的谈判,排除C项;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据材料“十年来中国统治阶级与革命的民众之间的长期战争是停止了,现在正将进入中国政治历史新的一页,即在民主统一的基础上,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的一页。”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十年内战停止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対峙走向合作抗日的开始,A项正确;重庆和谈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排除B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的一页”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12月12日,曾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12月12日爆发西安事变,这件事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由内战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项正确;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1927年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排除B项;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据所学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与北伐战争有关,排除A项;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排除C项;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根据材料“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产生的,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去推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开始。”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B项正确;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一二·九运动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排除A项;七七事变是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排除C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所以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对应正确,B项正确;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的是七七事变爆发,排除A项;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C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结合选项,D项是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其余三项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不是历史解释,排除ABC项。故选D项。11.(1)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日本侵华战争(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2)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1901年,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详解】(1)①根据材料“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鸦片战争有关;②根据材料“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③根据材料“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④根据材料“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⑤根据材料“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关。(2)根据材料“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材料“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根据材料“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1901年,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2.(1)变化:西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一带)进一步延伸。原因:①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或中西交通重要通道),需修长城以保护商路;②西域已正式纳入西汉代版图,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需进一步修长城防御匈奴、巩固统治。(2)作用: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拱卫京师;有利于附近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促进民族交往。(3)态度:否定。理由:秦汉以来修筑长城并未消除边患、修建长城劳民伤财、稳定边疆在于修德安民。(4)内涵:爱国、团结、坚强不屈、抵御外侮、抗击侵略;(写出其中一个意思即可)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如写到“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亦可。)【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与秦朝相比,西汉的长城西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一带)进一步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或中西交通重要通道),需修长城以保护商路;西域已正式纳入西汉代版图,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需进一步修长城防御匈奴、巩固统治。(2)根据材料二“它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并结合史实可知作用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拱卫京师;根据材料二“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并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有利于附近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促进民族交往。(3)根据材料三“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可知,康熙帝对修长城的态度是否定;根据材料三“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可知理由是秦汉以来修筑长城并未消除边患、修建长城劳民伤财、稳定边疆在于修德安民。(4)根据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城在近代被赋予的精神内涵是爱国、团结、坚强不屈、抵御外侮、抗击侵略;根据材料四“《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和所学可知,该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