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 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天鹅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少版 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天鹅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天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二)理论依据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民间歌曲中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通过民间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淳朴、富有生活趣味的民歌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的、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中所提出的: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上述理念,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科学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强调了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实践的重要性,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深化了民族民间音乐理解及传承的现实意义,把对中国民族民间优秀音乐文化的学习提升到了共享人类文明的高度,这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天鹅》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乌拉特短调宴歌。最初由梅丽更召三世活佛在宴会上所作,歌曲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想念以及对重逢的不舍。后由作曲家祁达楞太改编,曲调基本保留了原貌,歌词进行了变化,从而使这首歌曲最终定型。 歌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五声羽调式。歌词以天鹅作比,表达对客人尊重友好之情,节奏舒缓,曲调深情优美。 一段唱词由四行构成,唱词和曲调之间为“一对二”的关系,也就是一段唱词在两遍曲调上唱完。音乐曲调由上、下两句构成方整结构,每乐句分为前后对等的两个乐节,每乐句前乐节形成逆行倒影的倾向,后乐节则一气呵成,从而具有“前紧后松”的意味。下乐句前一乐节是上乐句第一乐节旋律进行的倒装形式(a+b/b+a)。下乐句第二乐节第一小结则是上乐节的压缩形态。上乐句落音为“商”,从而上、下乐句构成“下属——主”的呼应。 学生情况: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本校音乐教师的引领和熏陶下,掌握了诸如五线谱的学习和移动do的识谱方法等音乐基础知识,学生升入初一(也就是六年级)后,直接使用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材,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这也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困难,所幸学生在小学阶段音乐知识比较扎实,所以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能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的授课时间是2017年12月19日,在远洋分校授课,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熟悉,跟学校音乐教师探讨了柯达伊手势、节奏型、学生程度等等问题。本节课是一节蒙古族音乐《天鹅》的唱歌课,教师将面向全体学生,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引入蒙古族民歌,从一些小练习、小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1.演示法:教师做示范,启发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2.讲授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风俗,为丰富歌曲的情绪做准备。 3.练习法:学生练习柯达伊手势、节奏型、二声部合唱等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技术准备: 1.使用overtrue软件制作课例以及课件。 2.教师学唱歌曲《天鹅》。 3.教师抓住课间训练节奏、音准等。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聆听、模唱等过程学习歌曲。 2.能用良好的气息控制,自然舒展的声音,准确演唱《天鹅》; 3.在准确演唱歌曲旋律基础上尝试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培养多声部的音乐能力。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乐于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韵味及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4.能够听辨并视唱d r m s l组成的旋律,进一步熟悉五线谱线间位置; 5.较熟练掌握歌曲中各种节奏型(、、)的听、唱。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与下边任选一种)
一、导入 师:我们都知道,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博大精深,包含五类:民歌、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民间器乐曲,而在众多的民族中,蒙古族民歌因其热情奔放而深受大众的喜爱。那么今天大家就跟随着老师一起来到内蒙古,我们来看看蒙古族的民歌是什么样的。说到内蒙古,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内蒙古的概况? 生:中国北部、马头琴、手抓肉、蒙古包等等。(展示ppt,简单介绍蒙古族)。 介绍长调与短调,引出短调宴歌《天鹅》。 二、新授 (一、)热身、做呼吸。 基本练习1:复习柯尔文手势,从do到高音do的演唱(演唱两遍),演唱完教师做手势,学生说音名。 基本练习2:教师用手势做歌曲,学生猜歌名。 基本练习3:柯尔文手势音程构唱 【设计意图】:调整歌唱状态,练习歌曲《天鹅》中的难点音程,为演唱歌曲做准备。 (二、)学唱歌曲 1.跟着老师用手势演唱全曲,根据音高的不同,情绪和力度也应不同。纠正学生在力度上的平淡。 【设计意图】:是学生懂得演唱所有的歌曲都应注重谱子上的细节,包括强弱、速度、表情记号等等。 2.节奏的练习,老师给速度,按照ppt上所给小节用ta ti读节奏(天鹅的所有节奏)。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夯实对于、、的掌握并锻炼注意力、反应力。 3.出示《天鹅》的乐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句视唱乐谱。 【设计意图】:复习线间关系,进一步巩固、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 4.加入固定节奏型视唱曲谱,学生边击打固定节奏型边演唱曲谱。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思维。 5.看书加歌词,注意呼吸、强弱,乐句等等。 【设计意图】加入感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让学生把蒙古族的民歌唱的更具有民族特色。 三、小结 大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过老舍的《草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加深了对蒙古族民歌的了解,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继续关注蒙古族民歌,进一步增进蒙古族与汉族的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 【设计意图】:概括总结本每节课内容,并为今后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及传承做铺垫。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与上边任选一种)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温故知新
新课讲解
实践操作
分享交流
效果评价
归纳总结
拓展提高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如:在学生做发声练习、演唱歌曲、回答问题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均给予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是通过听辨乐句、手势训练以及分声部演唱音程等听觉训练来完成的。 (二)评价量规 1.学生能够准确歌唱《天鹅》; 2.学生能够准确做出柯尔文手势;在歌唱中正确挥拍。 3.学生能够听辨并视唱d r m s l组成的旋律。 4.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