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语言运用学生能够饱含情感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精准捕捉并描绘景物特征,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重点) 审美鉴赏通过分析文本,掌握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多样化的视角展现景物 之美。(重点)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敏锐的自然感受力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篆体字,有谁认识 这个字是“春”,其字形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州”是绿草丛生;中间的“屯”像一颗 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面的“日”是暖阳。三部分合起来,它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 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理解了篆体“春”字的构成,再提到这个字你会有什么感受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 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 《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 优美的散文《春》出示目标,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之一,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 著作20余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X 绿X 荷塘月色》等。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 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 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 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 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对朱自清其人其文的评价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 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叶圣陶:“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 感受。”朱德熙:“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 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2)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 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 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 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 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2.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朗润(rùn ) 嫩嫩的 (nèn ) 嗡 嗡 (wēng)酉云酿 (yùn niàng) 窠 巢(kē ) 喉 咙 (hóu long )宛转(wǎn ) 应和 (hè ) 嘹 亮(liáo )烘 托(hōng ) 稀疏 (shū ) 风 筝(zhēng )筋骨(jīn ) 抖擞 (dǒu sǒu ) 健 壮(jiàn )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酉云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第一部分(1)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1)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2.这篇散文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首春的赞歌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 荣的景象。本文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风景画,更像一首春的赞歌。3.这三个部分,按怎样的思路写的 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 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 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4.速读课文,用“春天美在 , 你 看 ( 听 ) , ”的句式,说说文中写的 春天具体美在哪里。5.文中一共写了五幅春景图,除了刚才提到的这几段,文中还有哪几段刚才没提到 这 几段各写了些什么 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第1、2段和最后三段。第1段盼春,点题,为全文定下了喜悦的感情基调。第2段从春山、春水、春日大处着笔,勾勒春天的整体轮廓,为下文分别描绘五幅春景 图做铺垫。最后三段赞春,强调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 ——颂春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四 、朗读指导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 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调动起我们对 春天的热爱之情去朗读全文。重音和停连技巧(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 ·”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V”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 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V”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 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如:坐 着 ,V 躺 着 ,V 打两个滚,V 踢几脚球,V 赛几趟跑,V 捉几回迷藏。 风V 轻悄悄的,草V 软绵绵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读,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体会作品的意境、风 格,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五 、课堂小结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作者思 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它的到来;待它降临后,则尽情地欣赏这 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主旨。六 、课后作业课外搜集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并做成读书卡片。 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朗读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上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师生集中评议。二、精读细研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诗意”。这节课,我们着重欣赏《春》的“诗意之 美”。阅读第一部分盼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这句话里,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第1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 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 阅读第二部分绘春1.这一段分几层 结构有何特点 第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两层。“总——分”结构。先总写“一切”,后分写山、水、日。作用:内容上,勾画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结构上,为下文绘春做铺垫,定下感情基调;写法上,从 大处着笔,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春的轮廓。2.用“我喜欢 ,(课文中的词、句),因为 (填手法、描写对象的特点), 我觉得应该读出 的感情”的句式说说你对第2段的理解。3.阅读“春草图”(3段)作者用了哪几个词来写小草的特征 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 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4.朗读第四段,说说作者是哪些方面来描写“春花图”的 春花图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春花图的 5.阅读“春风图”(第5段)春风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 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6.阅读“春雨图”(第6段)本段写了春雨中哪些景物 春雨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几方 面写 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7.“迎春图”(7段)前几幅主要描写春天的风景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 的精神状态 在这段,作者哪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以及对人的期待。阅读“颂春”(8-10)1.结尾三段有什么作用 2.第三部分的三个比喻句顺序可以颠倒吗 三 、课堂总结《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描写了五幅图画一“春草图”、“春 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 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四、课后作业1.课后选读与分析:《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第4~6段。2.模仿本文的写法,仔细观察,以“秋天来了”为题写一篇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