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内容。本框题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懂得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第二目“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主要讲述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本框题是对第一框题《正视发展挑战》的延伸,在第一框“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的基础上从“怎么办”的角度来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以及我们的态度与选择、行动与策略,从而回应本课课题——建设美丽中国。
2.【学情分析】
随着学识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九年级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有所了解,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初中生的思维深度、社会经验有限,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难以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学生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知是浅层的,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不够了解;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动不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国情常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要求,懂得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能够在生活中做维护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3.【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分析大运河的污染及各省治理之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通过分析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通过分析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责任意识:通过分析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
6.【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热点“世遗十年的大运河发展之路”为主线,聚焦大运河发展和因运河而生的城市—扬州,设置一个总议题:万物共生斯为盛—从运河古今看如何绘就人河共生美卷?下设三个子议题,子议题1:流淌千年—人河为何共生?子议题2:润泽八方—人河如何共生?子议题3:绿色新生—人河如何共兴?通过分析运河的污染、治理之路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明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活中践行低碳、文明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500里贯通南北,
2500年穿越古今,
这描述的是?
中国大运河南起浙江,北至北京,流经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5大河流水系,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
由人开凿,因人而兴,以人传承,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当下,让我们感受大运河的千年流淌,看人河共生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热点导入新课,创设主线情境。
二、新课讲授
总议题:万物共生斯为盛—从运河古今看如何绘就人河共生美卷?
子议题1:流淌千年—人河为何共生?
知识关联: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议学情境】古今多少事,赋予运河说
轻唤运河水,钟情大运河。
它秀美壮丽,水清河畅。
李白、白居易、苏东坡、刘禹锡、杨万里…,
古往今来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诗作。
然而本世纪初
大运河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闻到臭,杭州到。”苏南浙北坐船南下杭州的旅客,一到拱宸桥就发出这样的抱怨。
彼时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工厂林立,居住着40多万户人家,每天直排大运河50万吨污水。
河道淤积、水质不达标、生活垃圾;
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的一些河道出现断流甚至长期干涸...
【议学任务】人和河水有何关系?
(提示: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发、利用河水;人和河水是生命共同体;河水为人提供滋养)
如果我们不好好对待“河水”,会发生什么?
(提示:不好好对待河水,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水旱灾害的抗争史,仅有文献记载以来,我们经历过的水灾和旱灾就已经超过2000次。)
【知识总结】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④★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大运河的污染状况及其后果,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子议题2:润泽八方—人河如何共生?
知识关联: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议学情境】近些年来,为了保护传承与利用大运河,大运河沿线省份多地: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禁止过度开发建设:大规模新建扩建房地产、大型及特大型主题公园 ……
禁止新建扩建高风险、高污染、高耗水产业和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
把运河沿线资源利用起来,展现运河新气象,将大运河打造成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实现新发展。
【议学任务】这说明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如何做?
【知识总结】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坚定目标: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基本国策: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新发展理念: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大运河的各省治理之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子议题3:绿色新生—人河如何共兴?
知识关联:3.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5.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时代图景?
【议学情境】扬州,一座与运河同龄的城市。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也是因运河而得到兴旺发展的城市。
时光回拨到300多年前,夏秋之交,清初诗人站在扬州城西北,凭栏远望,满目苍翠,写下“绿杨城郭是扬州”的传世佳句。
岁月更替,世事变迁。绿色,早已镌刻城市肌理,成为扬州不变的鲜明底色。
近些年,扬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为“绿杨城郭是扬州”书写了新的时代篇章。
请你根据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破解扬州
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的密码。
1.过去,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两岸聚集着农药厂、皮革厂等多家企业,水质、空气等污染破坏严重,虽然为了发展经济,但是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从2014年开始,扬州市对运河三湾段开展了三年多的治理,昔日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摇身一变,成为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如今,绿色已成为扬州最亮的城市底色,生态成为460万人民最大的民生福祉。依托于绿色底色,2023年,扬州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0321亿,全市年旅游收入超过1300亿元。
【议学任务】以扬州为例,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为了经济增长不惜牺牲了环境,你认为二者矛盾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怎样的关系?
【知识总结】3.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议学追问】生态成为扬州460万人民最大的民生福祉,既让人们生活得舒心,也给人们带来了经济效益,这说明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何密码?
【知识总结】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议学情境】扬州正经历着科技引领绿色转型的“精彩一跃”
扬州杭集,是全球最大的口腔护理用品和洗护用品产业基地。
近年来,面临激烈的竞争,杭集设计推出食品级的牙刷塑料刷柄,可回收用于制作塑料板凳、垃圾桶等,发挥了促进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大作用。
【议学任务】1.“牙刷”的绿色转型升级给予走绿色发展道路何种启示?
2.今天,“绿色化”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文明生活,我们可以怎样做?
【知识总结】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议学情境】绿色扬州、美丽扬州建设,离不开生态制度保障护航。
为此,扬州建立一批制度机制,
《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扬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扬州市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议学任务】1.生态制度的保驾护航给予走绿色发展道路何种启示?
2.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黄河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黑土地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
【知识总结】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知识总结】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议学追问】江河是地球的动脉,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孕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千里运河,迤逦穿行。千年中国,江河奔腾,大自然赋予中华大地一条条江河,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你心中的美丽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知识总结】5.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时代图景?
内涵: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时代图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知道如何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堂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为了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每个人都应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提高积极性主动性,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良好生态环境造福人民!我们每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自觉行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定能汇聚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四、板书设计(共34张PPT)
3500里贯通南北,
2500年穿越古今,
中国大运河南起浙江,北至北京,流经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5大河流水系,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
由人开凿,因人而兴,以人传承,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当下,让我们感受大运河的千年流淌,看人河共生的故事。
这描述的是?
“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第六课
——人河如何共生?
总
万物共生斯为盛—
从运河古今看如何绘就人河共生美卷?
1
流淌千年—
人河为何共生?
2
润泽八方—
人河如何共生?
3
绿色新生—
人河如何共兴?
1
古今多少事,赋予运河说
轻唤运河水,钟情大运河。
它秀美壮丽,水清河畅。
李白、白居易、苏东坡、刘禹锡、杨万里…,
古往今来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诗作。
然而本世纪初
大运河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闻到臭,杭州到。”苏南浙北坐船南下杭州的旅客,一到拱宸桥就发出这样的抱怨。
彼时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工厂林立,居住着40多万户人家,每天直排大运河50万吨污水。
河道淤积、水质不达标、生活垃圾;
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的一些河道出现断流甚至长期干涸...
人和河水有何关系?
如果我们不好好对待“河水”,会发生什么?
议一议
生命共同体
生存与发展需要
开发、利用
提供滋养
不好好对待河水,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水旱灾害的抗争史,仅有文献记载以来,我们经历过的水灾和旱灾就已经超过2000次。
知识总结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82
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④★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禁止过度开发建设:大规模新建扩建房地产、大型及特大型主题公园 ……
禁止新建扩建高风险、高污染、高耗水产业和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
把运河沿线资源利用起来,展现运河新气象,将大运河打造成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实现新发展。
近些年来,为了保护传承与利用大运河,大运河沿线省份多地:
这说明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如何做?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知识总结
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P84
坚定目标: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基本国策: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新发展理念: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扬州,一座与运河同龄的城市。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也是因运河而得到兴旺发展的城市。
时光回拨到300多年前,夏秋之交,清初诗人站在扬州城西北,凭栏远望,满目苍翠,写下“绿杨城郭是扬州”的传世佳句。
岁月更替,世事变迁。绿色,早已镌刻城市肌理,成为扬州不变的鲜明底色。
近些年,扬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为“绿杨城郭是扬州”书写了新的时代篇章。
请你根据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破解扬州
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的密码。
过去,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两岸聚集着农药厂、皮革厂等多家企业,水质、空气等污染破坏严重,虽然为了发展经济,但是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从2014年开始,扬州市对运河三湾段开展了三年多的治理,昔日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摇身一变,成为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
如今,绿色已成为扬州最亮的城市底色,
生态成为460万人民最大的民生福祉。
依托于绿色底色,2023年,扬州旅游
接待总人次达1.0321亿,全市年旅游
收入超过1300亿元。
1
议一议
1
1.以扬州为例,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为了经济增长不惜牺牲了环境,你认为二者矛盾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怎样的关系?
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知识总结
3.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P85
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议一议
1
2.生态成为扬州460万人民最大的民生福祉,既让人们生活的舒心,也给人们带来了经济效益,这说明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何密码?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请你根据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破解扬州
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的密码。
扬州杭集,是全球最大的口腔护理用品和洗护用品产业基地。
近年来,面临激烈的竞争,杭集设计推出食品级的牙刷塑料刷柄,可回收用于制作塑料板凳、垃圾桶等,发挥了促进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大作用。
扬州正经历着科技引领绿色转型的“精彩一跃”
2
议一议
2
1.“牙刷”的绿色转型升级给予走绿色发展道路何种启示?
2.今天,“绿色化”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文明生活,我们可以怎样做?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请你根据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破解扬州
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的密码。
3
绿色扬州、美丽扬州建设,离不开生态制度保障护航。
为此,扬州建立一批制度机制,
《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扬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扬州市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议一议
3
1.生态制度的保驾护航给予走绿色发展道路何种启示?
2.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黄河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黑土地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
知识总结
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P85-P87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江河是地球的动脉,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孕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千里运河,迤逦穿行。千年中国,江河奔腾,大自然赋予中华大地一条条江河,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知识总结
5.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时代图景?P87
内涵
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时代图景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思维导图
共筑生命家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行为选择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制度建设
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时代图景
4
随堂练习
1.(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是( )
A.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
D.漠视和破坏环境
解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B符合题意。A、C、D都是错误做法。
B
随堂练习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 )
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④加大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多地索取自然资源,尽最
大可能加快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①②③符合题意。建设生态文明,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④错误。
A
随堂练习
3.(2024河南南阳西峡期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下列举措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①植树造林、种草治沙 ②禁止开发和利用资源
③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 ④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①③符合题意。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②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随堂练习
4.(2024广东深圳福田区期中)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消费领域必须进行绿色变革,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为践行绿色消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 )
A.设置旧衣物回收箱,做好旧衣回收处理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心学习莫管闲事
C.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减少盲目生产
D.理性消费,按照实际需要合理购买衣物
D
解析:本题考查践行绿色消费对中学生的要求,D符合题意。A是对社会的要求,B是错误的价值观,C是对企业的要求。
随堂练习
5.(2024河南南阳西峡期中)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为一对名为“小山”和“小水”的卡通形象(如下图)。这对吉祥物以“青山绿水”为设计原型,有机结合“绿叶、花朵、云纹、水纹”等设计元素。这对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 )
A.传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B.体现了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C.提醒我们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中心工作
D.印证了绿色发展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A
解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以“青山绿水”为设计原
型,体现了A观点。该吉祥物与开放共享的理念无关,排除B。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C错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
国命运的关键抉择,D错误。
随堂练习
6.(2024河北石家庄栾城区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普洱茭瓜塘,发力保护湿地,吸引鹭鸶等鸟类重新到此安家;陕西洋县茅坪村,因为群众环保意识较强,常有野生金丝猴来村里“串门”;山东长岛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海洋修复,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重现天日……近年来,通过栖息地保护、繁育放归、管理执法等多种方式,我国不少野生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安居乐土。
(1)出现以上景象得益于我国怎样的政策导向
(2)材料内容体现出人类对待自然是什么态度
(3)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简要阐明人类这样做的理由。
解析: (1)示例: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3)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