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东南亚 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东南亚 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东南亚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以中老铁路建设为情境,运用亚洲地图和东南亚地图,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组成,说出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区域认知) 2. 以中老铁路建设为情境,运用东南亚地形图,分别归纳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 以中老铁路建设为情境,运用东南亚的气候图、地形图和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地形、河流等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并能举例说出东南亚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综合思维) 4. 运用东南亚政区图、地形图和中老铁路建设等资料,归纳东南亚城市分布特点,初步认识到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密切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归纳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特征。
2. 理解东南亚与我国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1. 分析东南亚各自然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主要大洲的知识,对于某一区域地理位置、地形与河流特征的描述等已较为熟练,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对此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直接读图说出即可。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从未系统学习过如何分析某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跟学生说明农作物(如水稻)的生活习性,帮助学生将农作物生活习性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联系起来,进而初步形成分析农业发展有利自然条件的思维方法,为今后学习美国农业、中国农业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给出视频资料:中老铁路开通运营。 提出问题:中老铁路在哪里? 引入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学习。 学生根据视频,知道中老铁路在东南亚。 视频导入学习,了解我国与东南亚之间的交往现状,引出对东南亚的学习。
问题一:中老铁路在哪里?——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动笔圈图画图识图,圈出北回归线、赤道、太平洋、印度洋、大洋洲。根据以上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地跨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 赤道穿过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和热带。 【海陆位置】 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组成】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共同组成。 学生在课本上跟老师一起圈图画图识图,完成校本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圈出画出重要的纬线和大洲大洋,加深学生对某地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 教师展示课本图片马六甲海峡。让学生找到马六甲海峡所在的位置,同时找到马六甲海峡被称为“十字路口”的原因。 引导学生读图例“航海线”。 学生在地图上圈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同时找到马六甲海峡连接了亚洲和大洋洲、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因此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学生观察图例,航海线穿过大洲大洋,由此得出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地理位置影响该地的经济。
问题二:中老铁路的建设遇到了哪些问题?——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征 教师提问:视频中提到中老铁路的建设遇到了许多困难,有哪些困难?跟东南亚的什么地理要素有关? 由此引出对东南亚地形与河流特征的学习。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得出中老铁路在建设过程中穿越了众多山脉和水系,沿线建设了167座隧道和301座桥梁。由此得出中老铁路的建设与当地的地形、河流有密切关系。 学生观看视频,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 教师展示东南亚地形图,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中南半岛的地势分布特征。 学生读东南亚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是北高南低。 提升学生读地形图的读图能力。
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格局 【描出河流】 教师请学生在东南亚地形图上描出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思考与推理】 教师请学生思考: 这些河流的流向大致有什么共同点? 河流与河流之间由什么分隔开? 推测分开河流的山脉大致是什么走向? 由此你得出中南半岛的河流流向与山脉走向有什么共同点? 【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格局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学生描出河流。 观察得出中南半岛河流流向大致均为自北向南流。 推测有众多南北走向的山脉将各河流分隔开。 河流的流向与山脉的走向大致一致。 教师按照学生的思维逻辑,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中南半岛的河流特征 教师提问: 中南半岛的河流大致流向为自北向南流,则大家推测河流的上游和中下游分别是什么地形? 上游为山地地形,说明落差如何?河流的流速如何?什么资源丰富?(展示上游山高谷深的景观图片) 中下游为平原,说明落差如何?河流的流速如何?泥沙堆积会形成什么?在冲积平原上能发展什么?(展示下游的农田景观)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上游是山地,中下游是平原。 上游山地地形,落差大,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平原地形,落差小,流速慢,形成冲积平原,适合农业发展。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得出中南半岛河流上游与中下游地区不同的特征。
马来群岛的地形与河流特征 教师请学生举一反三,读东南亚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主说出马来群岛的地形与河流特征。 学生读图说出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是地形崎岖, 多山岭,平原少;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特征是河流短小湍急, 多呈放射状。 前面教师已经教过方法,此处让学生应用,巩固方法。
【圈出城市】 动笔找到以下城市: 越南的首都河内 老挝的首都万象 柬埔寨的首都金边 泰国的首都曼谷 【城市分布特点】 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点? 【城市沿河流分布的优点】 城市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问题三:为什么要修建中老铁路?——东南亚的国家、城市及农业发展 教师提问: 根据视频,你认为为什么要修建中老铁路? 引入东南亚的国家、城市及农业发展。 【东南亚城市分布特征】 教师展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图,请同学们一起找出东南亚各国的主要城市,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分布又有什么好处呢?。 【东南亚的水稻】 教师展示东南亚物产分布图,请学生找到水稻的图例,并找出重要的水稻出口国。 教师出具有关水稻的生长习性资料。说明水稻的生长与气候、地形、河流等有重要的关系。 【东南亚物产丰富的原因——地形与河流】 此处已经学习过,教师只简略带过。 【东南亚物产丰富的原因——土壤】 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国”,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火山附近危险,应该远离火山,但为什么东南亚不少居民居住在火山附近呢? 【东南亚物产丰富的原因——气候】 展示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请学生读图说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是什么? 【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东南亚农业发达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展示思维导图。 【热带经济作物】 教师说明,除水稻外,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也十分丰富。教师展示景观图片并讲解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中国的近邻】 教师展示东南亚的国家与地区分布图,请学生读图找出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哪些国家与中国相邻?哪个国家是内陆国? 教师讲解,由于东南亚与中国相近,因此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 同时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使内陆国老挝的交通更加便利。 学生找出主要城市,发现这些城市大多沿河流分布,或沿河口三角洲分布,或者沿海分布。 好处即是沿河沿海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水源与便利的交通,在古代时还提供防卫功能。 学生明白中老铁路的修建主要是为了客货运输,货运即运输中老双方的物产。 东南亚地区物产丰富,缅甸、泰国、越南是东南亚主要的水稻出口国。 原因: ①平原地形平坦; ②沿河水源充足。 学生思考回答:东南亚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十分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火山灰土壤肥沃。 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马来群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④水热充足。 学生总结并做笔记。 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等。 缅甸、老挝、越南与中国陆上相邻,老挝是内陆国。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沿河分布,通过对中南半岛城市沿河流分布的优点讲解,理解世界众多城市沿河沿海分布的有利之处。同时明白自然地理要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稻的生长习性,也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因此在此部分教学中放慢节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习。 引导学生在分析某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时,应从该地的地形、河流、土壤、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各自然要素,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与东南亚的密切关系,理解我国开通中老铁路的原因。
开放性问题——中老铁路今后将如何发展? 教师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畅想中老铁路今后的发展前景。 学生可能会猜测中老铁路将提速、将增加班列、将延长路线等等。 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将地理学习应用到真实生活,提升地理综合思维,关注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