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中国的水资源教科书 书 名:地理 八年级 上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会描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2.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水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国家治水工程。 3. 地理实践力:引导同学们从身边事做起,践行节约用水的行为。 4. 人地协调观:树立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教学难点: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简单呈现素养目标后)用视频引入新课,视频介绍了消失的楼兰城与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情况,设问:华北会成为罗布泊吗?北京会成为楼兰城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水资源的概念及水资源与人们的关系。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水资源与人们的关系,所以这部分内容给学生举例,拓展学生知识。 1.水资源的概念:利用地球是一个水球的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地球上海洋与陆地之比约7:3,地球应该不缺水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干旱缺水,我们所说的水资源是地球上的水吗?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述:水资源主要指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以及冰川水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资源,为后面相关内容作好铺垫。 2.水资源与人们的关系:这部分主要起一个抛转引玉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本课先从生活、生产(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用图片资料介绍了人们无论何时都离不开水,进而介绍水灾与旱灾,引起学生们思考水资源与人们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现实社会中人与水的思考,除了这些关系之外,还有哪些关系,引导学生把水资源与人类活动进行联系,综合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第二部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原因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主要特征 分析课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手段,此部分内容以探究活动的形势呈现,让学生自己去描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培养学生对地图和资料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对水资源的分布形成时空认知,落实“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1.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利用的地图是“中国径流带分布”图,完成教材第74页,活动2,学生可以查看学习任务单,读图3-20,对照图2-8,将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部、海南岛填入表中。 学生根据导学案,得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此部分知识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部分河流逐月流量变化图,结合预习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及学习任务单,得出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一个特点: 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然后再利用一个统计图“北京市年降水量变化(1993-2015年)” 利用学习任务单里的练习内容:从图上看,北京市降水最多是 年,降水量 毫米;降水量最少是 年,降水量为 毫米,由此可判断我国水资源的年际变化 (大或小) 让学生得出中国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 由此通过学生看地图或者分析资料,得出了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分析及措施: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什么会时空分布不均?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水资源。我们所说的水资源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指淡水资源,我国水资源的主体即是江河水及淡水湖泊水。那么,这部分水体是怎么来的呢?季风区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既然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来源,那么降水在什么地方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就构成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因。在学生任务单里已经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读教材P35图2-2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读教材P36图2-26“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描述广州、武汉、哈尔滨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情况。结合学生的预习内容,直接呈现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图与年降水量分布图,长江流量逐月变化曲线图与长江流域武汉的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比较,让学习总结规律,得出了水资源与降水量的关系。随后讲解,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受夏季风影响,而夏季风不同年份,可能强弱不同,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进而水资源也呈现出年际变化特征。 第三部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这部分内容其实是水资源与人们的关系的延续,先介绍使用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类。 1.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给出长沙湘江枯水期与丰水期的反差照片,同学们去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造成的。 设问:水资源太多的时候,我们用不了这么多,白白流走了,而到枯水期时,我们又没水了,河流都呈现干涸的情况,我们怎么办? 学生回答:兴修水库。 (教师介绍我国水库的修建情况)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带来的影响及解决的措施。 给出西北和华北地区缺水图片 设问:为什么西北更干旱,反而华北地区更缺水呢?(引导学生去思考自然原因缺水与社会经济原因缺水的联系) 教师介绍:从华北平原耕地面积、人口密度、工农业情况及水资源的搭配。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缺水,是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考虑的,不能片面,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设问:我们国家有的地方水资源多,有的地方水资源少,多的地方用不完,少的地方不够用,怎么办? 学生思考:将多的水调到缺水地区。 教师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同时播放华北平原得益于调水工程,百泉泉群复活的视频,对视频引入时的设问进行了回答。 第四部分: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 先用小水滴形象表达了水资源的稀少,再结合习总书记考察丹江口水库时强调的“三先三后”,其中包含:先节水后调水。引出我们要节约用水,合理使用水资源。 节水也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农业、工业和生活方面。 其中生活方面的节约引入了动画《大圣取水记》,详细介绍了生活中怎么节约,一水多用,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让他们在生活中践行节水行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最后结合视频引入的内容,再结合本节课内容,介绍习总书记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理念,进行课程思政,跨学科融合。 【课堂小结】 用表格的形式把知识串起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进而落实到行为上,形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