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六上15《在柏林》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四制六上15《在柏林》教案

资源简介

在柏林
一、 教学内容
《在柏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 奥莱尔。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均以现实生活为题 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语文要素是“读小说, 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构思精巧, 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列车上的一个生活小镜头,平实 而缓慢地切入,寥寥数语引出了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通过刻 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描绘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 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二、教学思路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梳理情节,留心环境描写,感 受人物形象。努力还原真实、 自然的阅读状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 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为阅读整本小说打下基础。本 课重点引导学生从思考战争灾难这一主题人手,反思结尾环境描写的深意。
三、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关注情节和人物,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 法。
3.领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关注情节和人物,感 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难点:体会微型小说蓄势铺陈、留白想象、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体会课文对 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五、教学策略
教法: 情境教学法 阅读法 师生互动法
学法:感情朗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出示多幅战争图片,学生静静地观看感受。多媒体图片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能用几个词语概况一下吗?
(学生自由交流,沉浸在对图片创设情境的震撼之中。)教师相机在图片旁出 示词语:血流成河、毁灭、死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灵涂炭)
2、图文解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德国就是战争的发起国之一, 而它的首都柏林就是战争的策源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女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在柏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简介微型小说。出示资料: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
(篇幅短,字数少,本文只有360个字,还不到我们同学写作文的长度)
微型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同样具备小说的 三个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5.《在柏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战争图片,学生交流感受,借助有关资料加深对小说思 想内容的理解,增长知识,从中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教育。
(二) 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
1. 任务布置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 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教师适时修改、补充。
(2)学生根据课件提示,修改补充自己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阅读文章,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运用情节图,重在理清故事发展的先后次序,凸显情节的关键处,便于学生聚焦要点,品读发现。
(三)精读课文 质疑探究
(一)聚焦人物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或其他词语概说主要人物给你留下的印 象。(板书:人物)
2.学生说印象,教师相机引导。 课件出示:
一个 的老妇人
一个 的老兵
两个 的小姑娘
预设一:身体虚弱、多病、神志不清、可怜的老妇人 预设二:都发灰白、痛苦、无奈的老兵
预设三:单纯、天真的小姑娘 预设四:… …
3.小结:三个儿子相继死去,身体虚弱、多病的老妇人神志不清,头发灰白的 后备役老兵此刻不得不再上前线,战争的残酷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毁灭性 的灾难。作者仅仅使用寥寥数语就把人物的悲剧形象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出来。 (板书:悲剧)
(二)聚焦情节
1. 批注体会: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在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中圈出关键 词,并在边上批注自己的感受。(板书:情节)
2. 小组合作
(1)四人小组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
(2)选择1-2处情节中的关键词写下来。
3. 交流感受 拖拽
(1)预设:尽是……看不到 … …
a. 说明战士都牺牲了,只有妇女和儿童。
b. 与后面老兵上战场呼应,发现了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之处。
(2)预设:两处“一、二、三” 。为什么这三个简单的数字让你们印象深 刻?不同组补充发言,集体探讨。
a. 对儿子的思念。
b. 战争夺走了她的儿子,让她很绝望。
c. 为下文埋下伏笔,也是微型小说最扣人心弦的地方。
(3)战争中并非只有这一个母亲遭受了丧子之痛,出示战火中母亲的照片,学生谈感受。
小结:战火无情,和睦的家庭分崩离析,不断重复的数字背后是三个儿子的命,是一个母亲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小说通过对老妇人——三个儿子的母亲 这个人物的刻画体现出了战争的可怕,更是通过对这一个母亲的刻画,展现了战 火中千千万万母亲的遭遇。
(三)聚焦结尾
课件出示:车厢中一片寂静,静的可怕。
1.文章的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 段,再一次去体会小说文字的魅力。(板书:结尾)
课件出示:多媒体视频朗读打点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 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 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2.指导朗读,根据人物心情,注意语速缓慢,语气要低沉。
3.出示二战照片 追问:我们看的是照片,对车厢里的人来说,这一切却是真真 切切地发生在身边,都是血淋淋的事实,此时车厢里真的是寂静的吗?车厢里 的人会想些什么?试着选取一个角度,写出他们此刻心中的想法。
课件出示: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老兵静静地沉思着,他在想 … … 妇女们陷入了沉思,她在想 … … 单纯可爱的小姑娘,也在想 … … 作为一个读者的我,也在想 … …
4.学生写话训练,老师巡回指导。
5.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点评。
总结:车厢是寂静的,每个人的内心是不平静的。此时这寂静的环境更能让我 们感受到战争的可怕。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置、结尾的巧妙的写法, 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朗读和交流中感受人物形象,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四)拓展延伸 联读感悟
1、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这种独特巧妙的结尾方式我们 将它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独特巧妙结尾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会的这些欣赏小小说的方法,一起来欣赏一篇更短的小小说。展示:
父亲
他与爸爸相依至大。他常问:为什么不给他找个后妈? 爸爸总是笑说:此生只爱妈妈一个!
后来他长大成家,爸爸说要结婚,他愤怒地打了那女人一耳光,骂爸爸是个骗 子。
从此,爸爸再未提及此事。 多年后爸爸去世。
2、请大家在读懂作者创作意图以后,再试图给这篇小小说加一句结尾。
3、真正的结尾: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背面是沧桑的字 迹:战友之子,当如吾儿!
4、说说原文结尾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效果。(结尾突出了儿子的懊悔和愧疚, 也突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引导孩子们将本节课的破解成果迁移运用到另一篇小 说之上,在充分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为该篇微型小说加上结尾。
(五)总结交流 感悟升华
1. 这节课上我们通过聚焦人物,情节和结尾感受了小小说的独特魅力,回想课前,大家描述了许多有关战争的画面,和你们的想法相比,这篇文章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生畅谈,师总结)
2.是的,作者通过选择了一个(小人物),从一个(小角度)出发,描写了一 个特殊的(小场景),却反映战争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这种写作手法就叫- -
(板书:以小见大)
3.总结: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对情节的设置、对结尾的巧妙安排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给社会普通民众带来的沉重灾难,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悲剧的。希望我们这个世界能够永远没有战争,永远和平!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对学生而言,培养了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对于主题而 言,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小说的魅力。
板书设计:
在柏林
以小见大
人物 情节 结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