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历史8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课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填写相关内容,准确归纳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2.通过史料解读,并查阅有关袁世凯的资料,通过“孙中山该不该让位给袁世凯的辩论”,分析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学会获取的处理历史信息,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训练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时间轴,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涵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3.通过阅读教材,研讨历史资料,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创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袁大头”,设问货币上的“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为何袁世凯的头像会出现在货币上?设计意图:以图片为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讲授新课】第一篇章 圆梦--中华民国的建立1.展示图片结合教材第一段,说一说中华民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2.结合教材48页内容,说一说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3.结合教材48页内容,说一说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4.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现场练兵1.民国38年是公元多少年?2.小明问爷爷多大年龄了,爷爷回答说:“我是民国26年出生的,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他的爷爷的年龄?知识拓展第二篇章 窃梦--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通过图示,了解袁世凯的发迹史2.结合材料,说一说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材料一 为维护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利益,各国驻华公使向南京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他们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声称必须由袁世凯“统一”南北,还出动军舰在长江上示威,劫掠中国海关税收,以加剧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以北洋新军为主体的清军在对武昌的进攻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大大震惊了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物。他们对如何抗击袁世凯缺乏必要的信心,许多人表现出与袁氏谈判的浓厚兴趣;另一些人则希望利用袁世凯手中的军队胁迫清帝退位……孙中山只好让步,答应只要袁世凯迫清帝退位,赞成共和,他“即可正式宣布解职”。--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教师总结:西方列强对袁世凯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矛盾重重。3.结合图示,理解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4.结合教材49-50页内容,说一说袁世凯窃是怎样取革命果实的?①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也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造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③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④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⑤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⑥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⑦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5.各抒己见:有人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辞职是必然的;也有人说,没有孙中山的拱手相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不会落入袁世凯的手中。孙中山到底该不该让位给袁世凯?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第三篇章 护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结合教材50页第2-3段内容,说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目的、内容以及历史意义2.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说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教师总结: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分权制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随堂练习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④标志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 ③④2.《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下列关于第二次“大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D)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某班同学要以“追寻共和足迹”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请在下列内容中选取可用素材的是(C)①中国同盟会成立 ②公车上书 ③中华民国成立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⑤武昌起义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A)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宪法》 D.《共同纲领》课堂小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始了中国的新纪元。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内、对外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仍将负重前行。布置作业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还遥遥无期,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制度,又进行了哪些斗争呢?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孙中山的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先生的光辉事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