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学习目标制定【课标分析】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教材分析】从单元来说:隋唐时期的主题有二,一为繁荣,一为开放,本单元的5节课内容便是围绕这两个主题来编撰的,其中第1课讲隋朝的兴亡,第2课讲唐朝的兴盛,第3课与4课讲述唐朝发达的经济、开放的民族关系,多彩的文学艺术,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第5课讲述了从安史之乱到唐朝衰亡,再到五代十国并立的历史,为隋唐时期落下大幕。其中,1-2课讲述的是隋唐政治上的繁荣,3课的发达经济与多彩文化讲述的是盛唐在经济与文化层面的繁荣,围绕的主题都是繁荣;3课的民族关系、开放的社会风气与4课的中外交流,围绕的主题是开放。在进行大单元整合学习时,可以尝试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通过调整内容与顺序的方式,先学习隋唐政治的兴衰(1、2、5课),再学习3课的经济与文化,完成“繁荣”这一主题的学习,接着再完成“开放”这一主题的学习,学习3课的民族关系与社会风气和4课的中外交流。从课时来说:本课是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开篇的第一课。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为了巩固统一,隋文帝时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迅速,国力强盛;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约1300年。但隋炀帝的暴政也使得隋朝迅速灭亡。从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至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本课内容有四个子目: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以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灭亡为两大框架,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这两件大事,实际是隋巩固统一的措施。【学业质量标准】(1)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2)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历史发展的古今联系;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3)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学情分析】优势:1.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逐渐熟悉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课堂活动有参与的热情。2.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障碍:学习深度不够,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教材,结合材料,能够总结出隋朝统一的史实以及隋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通过绘制时间轴,结合地图,能够说出隋朝统一的意义,培养时空观念。2.通过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及解读相关史料,能够说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基本情况;结合史料,辩证总结大运河的作用。3.通过阅读史料,结合教材,知能够说出科举制的内容,比较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与前朝选官制度的不同,分析科举制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初步理解科举选官的进步意义,形成唯物史观。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认识到以民为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涵养家国情怀。二、评价任务评价任务1:通过自主学习教材,结合材料,能够总结出隋朝统一的史实。评价量规1: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及标准 自评A B C内容要求 准确、全面说出隋朝统一的史实 较为准确、完整说出隋朝统一的史实 不能完整、准确说出隋朝统一的史实提取信息 预习无障碍,有效提取关键词总结 一定障碍,能找到到部分语句总结 障碍较多,关键语句定位不清答案总结 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较为简洁、条理 存在照读教材的情况评价任务2:通过自主学习教材,结合材料,总结隋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评价量规2: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及标准 自评A B C内容要求 准确、全面说出隋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 较为准确、完整说出隋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 不能完整、准确说出隋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提取信息 预习无障碍,有效提取关键词总结 一定障碍,能找到到部分语句总结 障碍较多,关键语句定位不清答案总结 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较为简洁、条理 存在照读教材的情况评价任务3:通过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及解读相关史料,能够说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基本情况。评价量规3: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及标准 自评A B C内容要求 完整、准确总结 基本能完整、准确总结 在别人帮助下能完整、准确总结表达要求 语言精练,条理 较为简洁、条理,内容有所欠缺 表达不清,复述不够完整评价任务4:任务四:结合所学及史料,小组合作,辩证总结大运河的作用。评价量规4: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及标准 自评A B C内容要求 完整、准确总结 基本能完整、准确总结 在别人帮助下能完整、准确总结表达要求 语言精练,条理 较为简洁、条理,内容有所欠缺 表达不清,不够 完整任务五:通过阅读史料,结合教材,知能够说出科举制的内容,分析科举制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初步理解科举选官的进步意义。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及标准 自评A B C内容要求 完整、准确总结 基本能完整、准确总结 在别人帮助下能完整、准确总结表达要求 语言精练,条理 较为简洁、条理,内容有所欠缺 表达不清,复述 不够完整三、教学活动【导入】视频:一分钟回顾七年级上册朝代更迭大事变。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混乱的时期,而恰恰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完成了南北方政治制度的相互借鉴,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最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全面交融,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曾经的冲突互斥,演变为和平理解,曾经水火不容的文化与族群,通过新的血缘和政治纽带,缔结成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整体。隋朝,正是这个奇迹般的融合所结下的硕果,一个集合了多民族的统一王朝。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学期的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回顾视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混乱进行简要介绍,从而为后续深入学习隋朝的统一做好铺垫。【学习过程】篇章一:平陈立业-隋朝的统一任务一:通过自主学习教材,结合材料,能够总结出隋朝统一的史实。活动一:结合材料,自主学习课本第2页,总结出隋朝统一的时间、过程。材料 隋文帝档案父亲:北周开国元勋女儿:北周皇后外孙:北周皇帝(580年8岁的静帝继位)自己:北周大丞相,杨坚以太后父亲的身份总理朝政,控制了北周最高军政大权。581年代周称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品德:总结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厉行节俭。地位: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第82位。(教师讲授)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经过8年的励精图治,589年杨坚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天下。注意区别:像这样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还有秦朝,我们比较关于意义的表述:都是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都与统一多民族多家的发展有关,秦朝是建立…隋朝是顺应……,那么之后的元统一的意义会怎样表述呢?大家可以试着表述,然后看看课本49页,八九不离十吧。可见,比较学习和关键词记忆法挺好用的。活动二:结合所学,对比秦统一的意义,小组合作讨论隋朝统一的意义。秦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过渡)隋文帝要巩固统一,首先要恢复和发展经济。活动三:结合材料,自主学习课本第2-3页,同桌合作讨论,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从而总结隋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材料一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 材料三:活动三:结合材料,自主学习课本第2-3页,同桌合作讨论,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从而总结隋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可对比秦朝措施)恢复社会经济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②统一南北币制 ③统一度量衡制度隋初 隋盛时 结论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众多影响: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并培养他们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学情预设】学生的思维可能较为表面,可能存在概括不全面,语言表达不通顺,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能力,以及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能力。篇章二:功在千秋-开通大运河任务三:通过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及解读相关史料,能够说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基本情况。活动一:观察地图,结合课本第3页,同桌合作讨论以下问题:·隋朝定都何处?·哪里盛产粮食?·怎么把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仅仅是为了运输粮食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北不在南的情形,自隋代起发生激剧的变动。原来自汉末以后,由于大一统局面的瓦解,胡族的入侵,北方各地曾经长期蒙受惨酷的战祸。这些战祸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土地的荒芜。当第一次大一统的时候,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的重心全在北方,问题比较简单。可是到了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的时候,军事政治重心虽然仍在北方,经济重心却已迁移到南方去了。因此,和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的同一时间,便发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把这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以便这个伟大的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活动二:自主学习课本第3页,结合《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动手画一画大运河简笔图并标注关键信息。(教师总结)1.大业元年,隋炀帝登基伊始,便下令开凿运河,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构筑水道,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二都钱粮物资供应问题,将北方政治军事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联系起来,形成南北统一的整体。(补充)能够开凿大运河的条件:(1)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2)以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3)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任务四:结合所学及史料,小组合作,辩证总结大运河的作用。活动一:结合材料,说说你赞同哪位诗人的观点?为什么?小组合作粉分析大运河开通的影响。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水》(唐)胡曾材料二 据记载,修建运河时,为了赶工期,隋炀帝派遣5万多名彪形大汉做监工,不到一年,就有一百多万人惨死在工地上。--(《资治通鉴》隋记五)材料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宋史》【设计意图】通过《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史料,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开通大运河的背后原因和意义。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桌合作,开展深入思考和讨论。【学情预设】部分学生可以辩证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篇章三:以才选官-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任务五:通过阅读史料,结合教材,知能够说出科举制的内容,分析科举制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初步理解科举选官的进步意义。活动一:结合材料,自主学习课本第3页,同桌合作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你是主考官,下面哪个人有资格做官?请尝试总结科举制的背景。张富贵的简历 李有才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富家子弟 出身:一贫如洗,平民阶层学识:一塌糊涂,平庸之极 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 人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活动二:自主学习课本第3页,梳理科举制确立的过程。隋文帝即位后,确立了每年举行常规选拔考试的制度。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确立。活动三:结合所学,小组合作讨论,假如你是以下身份中的一员,你对科举制会抱有什么态度?据此思考科举制的影响。任务六:阅读史料,结合教材,总结隋灭亡的原因;通过对比秦朝和隋朝速亡的原因,认识到以民为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活动一:自主学习课本第4页,根据表格提示,同桌合作总结隋炀帝暴政的表现,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活动二:结合所学,对比秦朝好隋朝的相似之处,小组合作讨论,你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活动一,设计旨在引发学生对于科举制度的思考。通过比较张富贵和李有才的简历,学生将深入了解科举制度的背景,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科举制对不同社会群体产生影响。通过比较学习,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批判性思考。【学情预设】积极发言,不全面的,他同学补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